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9840409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你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谈谈有什么作用?理解整合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是“课程整合”,而非“技术整合”; 技术是手段、工具,它必须服务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的叠加、关联、组合,它应该是一种“融入/融合”的关系,是关于技术与课程相互作用“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关注技术应用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不断丰富的信息文化对课程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仅指于“学科教学”或“学科课程”的整合,它有远超单学科整合的含义信

2、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属性:(1)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指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指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个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

4、体和统一体作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热 情。语文课本来就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生,生活的外延有 多大,语文课的外延就有多大。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 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 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 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 性。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5、。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 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 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 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 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 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 览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 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缩短学生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达到“居

6、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 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 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 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 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 春图、 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感知情感,陶冶情操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 感知美 是审美进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

7、种天然的 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课件展示出 来,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四、再现情境,引导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 想象力概括着知识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在进行写话训练时,教师如能创设和再现情境,以情激趣,使学生进 入文字描述的情感中,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 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 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荒岛余生时,播放电影

8、荒岛余生的片段,不仅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 月亮上的足迹 一课时, 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 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 的眼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 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起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 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嘎然而止。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 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 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在 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2、混合式学习的概念,你是怎样理

9、解的?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以上解释由Singh & Reed 提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以上定义来自正式倡导“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的何克抗教授)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

10、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案例:在斯坦顿小学,3至5年级的学生每天会花45分钟的时间在iPad或戴尔笔记本电脑上使用ST Math。这是一个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制作的一个线上数学程序。例如,有的学生只能背乘法表,而有的学生却已经能做两位数的乘法了。有的学生通过键盘和触摸屏来解决问题,寻求方法,而有的学生却在擦洗屏幕,在废纸上乱涂乱画。老师们会在教室里巡视,及时帮助那些被问题困扰的学生。时间一到,所有学习设备将会被送到另一个教室,在之后的这一天时间里,学生们将不会再接触到电脑。但是,斯坦顿小学的混合式学习计划中的这一系列安排,只反映了混合式学习里有紧有松的一面,重要的是,这还需要经过更多的个人实践。1

11、.利用多媒体进行虚拟实验研究,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有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先进行传统演示实验,后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器材或实际操作的缘故,有时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或不能直观地表现出来,致使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如:一些微观物理模型,学生因无法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微观结构模型,普遍感到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可控性、强大交互功能和虚拟软件友好的人机界面,精心设计一些虚拟实验,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直观展示物理模型、物理过程和物理图景,促使学生形象化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在学习“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时

12、,利用计算机直接模拟气体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通过画面直观地展示气体分子和器壁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产生压强的效果。学生观看直观的动态画面,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正确理解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学生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内容时,对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等规律的理解感到困难。在这一节中,我们举“小船渡河”的例子,利用计算机模拟“小船过河”,设计以下几个小实验:保持小船的速度大小不变而不断改变速度方向保持小船的速度方向不变而不断改变速度大小保持小船的速度不变而改变河水的流速大小。在屏幕上可以直接观察小船在以上三种情况下的渡河情况,并能直接读出渡河的合速度、合位移、时间。分析比较并回答以下问题:什

13、么情况渡河时间最短?什么情况渡河路程最短?在合速度越大时渡河时间就越短吗?河水流速能影响渡河时间吗?这样的模拟实验真正使学生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有较深刻的理解,也通过这个例子找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克服了到实地进行实验测量研究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既方便又快捷,提高了实验效率。3、传统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啥区别1、教学内容不一样。虽然教材没有改变,但传统的教学内容就只是单纯的课本知识。利用了信息手段后,可对教材进行加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动画、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14、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2、教学过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设计下,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或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课堂真正由学生主导,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3、学生学习方式的不一样。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

15、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而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只是充当忠实的听众的角色。很少或者没有发挥自己主动性的机会。学到的也只是课本内容的复述。4、教师角色的不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

16、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应用、新发展、发展前景、举例说明?5、信息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一对一的网络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环境6、网络课程、专题课程、网络课件三者区别和联系及教学应用中的优缺点专题网站: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认知工具: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网络课件,也是课件的一种,但也是比较特别的一种课件,因为它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并且往往是结合网络课程来开展网络教学的。 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课件有两种主要形态:CBT和WBT,即computer-based training(基于计算机的培训)和web-based training(基于网络的培训),前者就是常说的本地版或光盘版,而后者就是常说的网络版,即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是基于HTML设计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