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78879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三)1、小羊山上吃草,羊上小山吃草,小羊上山吃草,山上小羊吃草,羊吃小草上山,小羊吃草上山,吃草小羊上山,羊上山吃小草,羊吃山上小草2、两副对联对仗都工整,平仄也都协调,但是给人的感觉不同。第联上联南浦和西山并提,各处风光尽收眼底,使人感到视野开阔;下联从春风写到秋水,一年四季各有佳境,又显出变化之妙。第联上联单写南浦,下联只写西山,只剩两景,而两景之中又各自只突出一个季节,似乎南浦风光只限于春季,西山的景色也只以秋天为佳,原来富于变化的自然景色立刻单调多了,味道也寡淡多了。因此联是原有的。3、“赫赤 ”的意思不言自明,“何迟 ”可以有两种语气和意思:何其迟也!何迟

2、之有?两种阐释虽然语气和意思有所不同,却都表达了对理想和信仰的同样炽热的情感。从语法和修辞的角度看同义形式传统语法分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从词、语,到句,组合构造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可以着重观察句法的变化。以 “武松打死了老虎 ”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句子为例,它的变化简直可以使人眼花缭乱。原句:武松打死了老虎。武松把老虎打死了。老虎被武松打死了。武松是打死老虎的。老虎是武松打死的。老虎是被武松打死的。打死老虎的是武松。武松打死的是老虎。被武松打死的是老虎。武松怎么不是打死老虎的呢?老虎怎么不是被武松打死的呢?谁说武松打不死老虎?武松打死了老虎,难道不是吗?武松打死了老虎

3、,不是吗?打死老虎的,不是武松是谁?武松,他打死了老虎。老虎,武松打死了。老虎,它被武松打死了。武松,老虎被他打死了。老虎,武松把它打死了。从“武松把老虎打死了”可以衍化出:武松将老虎打死了。从“老虎被武松打死了”可以衍化出:老虎叫武松打死了。老虎给武松打死了。老虎叫武松给打死了。老虎让武松打死了。老虎让武松给打死了。老虎为武松所打死。那老虎吃武松被打死。如果采用复句,还有:有一只老虎,武松把它打死了。有一个人叫武松,他打死了一只老虎。有一只老虎被一个人打死了,打死老虎的这个人叫武松。有一个人打死了一只老虎,他就是武松。一只老虎被人打死了,打死老虎的人名字是武松。如果允许稍微增添一点儿细节,那

4、变化就更多了:老虎伤人,结果被武松打死了。那只张牙舞爪不断伤人的老虎叫武松打死了。那只张牙舞爪的、凶猛的老虎被英勇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我们显然还没有穷尽这种变化,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语法的同义形式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写作空间!从语法角度观察同义形式的变化,主要是着眼于语词的组合与增删以及句子成分的移动与变化。而从修辞角度观察同义形式的变化,则囊括了同义语言形态的各种转换和变化,其天地更是广阔。下面再让我们看一些例子:我知道以群的死是在他逝世之后的一周,知道老舍的玉碎却是在他自杀后的一段长时期,知道傅雷的绝笔则是在他辞世后的若干年了。 ”小苑所管辖的人民路集贸市场,是县城最大的市场,户数

5、多 并且大多数是 “露水税 ”。有一些作品,内容思想都很好。但是,语言文字却砂石很多,我们读起来,就正像吃上等米饭却咀嚼到砂子一样,就正像吃没有下盐的肴馔一样。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后来,大约是娘的哭声讨厌了他。他恶声恶气地说:“哭啥子哟,死了,还不享福去了! ”我浑身颤抖了一下。我害怕,父亲会不会也打发我去 “享福 ”。有 “鬼才 ”之誉的当代剧作家魏明伦, 曾在回答别人提问时一连用了 4 个贬义词: “您问我成功的秘诀?有诀但无秘,早已公开 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

6、无法无天。 ”张艺谋与巩俐合作拍农村文化题材片是成功的,张、巩分手以后,张开始拍城市片。对此,许多人对他拍城市片的能力有疑问。记者:张艺谋,你能行吗?张:其实我在农村就呆了三年。我们的一个代表团访问美国,陪同的主人问:“你爱纽约吗? ” 代表团同志回答说:“纽约的汽车很多。”例 1、例 2 都是语词选择、替换方面的例子。例1 比较容易理解,是利用同义语词来增添言语的变化。我国修辞一贯注意防止 “重出 ”以免单调,讲究词面错综,巴金先生是熟于此道的。例 2 就复杂一些了, “露水税 ”指的是清晨马路旁边不设正式摊位的个体商贩所交的税款。这个词的产生,是从 “露水 ”的本义出发,推衍而来, “露水

7、 ”的本义和 “露水税 ” 的新义之间有了不小距离。例 3 到例 5 是我们习见的不同的修辞手法,例如把不通顺、不流畅的语句比喻为 “砂石 ”,表达效果显然形象、生动得多;这类转换读者想必都很熟悉,不用多做分析。和话语的本义比较,可以说这些修辞形式多增添的是 “感情意义 ”最明显的是例 5.例 6、例 7 是语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反语 ”也是读者熟悉的一种修辞方式,不过一般都是以语词为单位,借助意思相反词语的直接更换让读者比较容易地体会到写作者的用意。像例6,读者根据上文就很容易地把“享福 ”和 “死 ”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转换还可以通过更曲折的途径进行,例7 就是这样。读者可能一下子不明

8、白魏明伦讲话的真正的用意,需要回味一下才能恍然大悟。这种表达方式似乎有点儿隐晦,然而我们一旦回过味来,又会感受到话语的余意,并且进一步体会到魏明伦的个性。语义的隐含信息还可以藏得更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在言外 ”。例 8、例 9 就是这样。例 8 中张艺谋的言外之意吐露得比较明白,例 9 则是 “顾左右而言它 ”,是一种利用对方智力的言语策略。由此可见 “同义形式选择 ”的天地真是宽阔!要在这宽阔的天地里驰骋, 当然非要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不可。这其间,语法转换是技能,修辞转换是修养。技能是基础,没有相应的基础,所谓 “能力 ”只能是空中楼阁;修养是语言艺术的源泉,没有相应的修养,所谓 “能力

9、 ”只能是无源之水。在这本书的开始部分, 我们用相当多的篇幅来解释 “同义形式选择 ”,是想要说明一点: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修辞观念是滞后的、陈旧的。和语言学相比,修辞学要古老得多,当修辞学在古希腊诞生的时候,她是和 “讲演术 ”融为一体的。从遗留至今的著作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雅典全盛时期盛大的祀神庆典和戏剧演出,可以感受到在公共集会和法庭上雄辩的交锋,可以感受到关于哲学、伦理问题的严肃而活跃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一个经济文化繁荣、政治生活活跃的社会里,修辞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就会多么虎虎有生气!随着古希腊的衰落,修辞学也渐趋式微, 进入停滞状态。直到文艺复兴,她才重新抬头。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各

10、种历史性因素的作用,在一个名叫拉姆斯的法国人的影响下,修辞学逐渐脱离了社会交际中生动活泼的内容,只着眼于文辞藻饰,演变成纯形式的探讨和分类,被压缩到“修辞格 ”和文体风格划分的狭小空间里。加以中古世纪的烦琐哲学,划分越来越细。这种对辞格的偏爱和烦琐的分割,使修辞学逐渐走进了死胡同, 以致 17 世纪英国诗人沙缪尔巴特勒讽刺说:“修辞学家的全部条规章程不过是教人给手中的工具命名。”我国自古就有 “修辞立其诚 ”的传统,而且有我们自己的修辞实践。 不过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是西学东渐的结果。系统地阐述这门学科的,首推1923 年唐先生的修辞格 。在当时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我们首先接受的,是“文辞藻饰

11、 ”观念。唐先生修辞格的书名正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修辞格的研究自有其价值,我们丝毫没有否定它的意思。然而修辞学最重要的功能是表达功能,它本来就是因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是修辞学的生命,不能够提高表达效果的就不是修辞学;脱离了言语实际,斤斤于概念的辨析,是舍本逐末的表现。于是到了1932 年,陈望道先生提出了“调整语辞 ”的观点。他在修辞学发凡里开宗明义地说:修辞原是达情传意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既不一定是修饰,更一定不是离了意和情的修饰。以修饰为修辞,原因是在专着眼在文辞,因为文辞有修饰的余裕;又专着眼在华巧的文辞,因为华巧的文辞

12、较有修饰的必要。而实际,无论作文或说话,又无论华巧或质拙,总以 “意与言会,言随意遣 ” 为极致。在 “言随意遣 ”的时候,有的就是用语辞。使同所欲传达的情意充分切当一件事,与其说是语辞的修饰,毋宁说是语辞的调整或适用。又说:修辞以适应题旨和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陈望道先生的发凡在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 “调整语辞 ”说可以认为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第二代修辞观。陈先生旗帜鲜明地批判了 “修饰 ”的观点,指出 “修饰 ”说的要害一是专着眼于书面语辞,二是只注意华巧的藻饰。陈先生的观点,在整整一个时期里领导了我国修辞学者的研究。然而积习难返, “文辞藻饰

13、 ”的观念仍然盘踞在我们的社会意识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历史所滑过的痕迹。下面是我国两部具有权威性的词典对“修辞 ”进行的界定: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语言学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 来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两部权威性词典对同一概念的诠释却是两种观点的反映,可见 “文辞藻饰 ”说影响之深。而中学语文教学呢,涛声依旧。在中学课堂上, 修辞教学主要是辨认概念 这是 “夸张”呢,还是 “比喻 ”?那是 “借喻 ”呢,还是 “借代 ”? 夸美纽斯说过: “好的教学必须能够促使学生学得快些, 学得愉快些,学得透彻些。 ”埋头于辞格辨认中还有 “愉快 ”可言么?老师们冷暖自知。然而, “调整语辞 ”说也还存在着不足。这就是:修辞不全是语辞的调整,许多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写作活动并不存在调整问题;调整语辞的活动, 如果只靠 “言随旨遣 ”、“随情应境 ”的随机应变,既难把握,也难条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