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重点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634550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地构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地构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地构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地构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地构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地构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地构造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能力有限,还有部分没有弄,看者见谅名词解释:1, 逆掩断层:是大规模地、以公里计地、断层面倾角小于30地逆断层2, 推覆构造:指板状岩席沿低缓的逆冲断层面远距离运移而形成的构造系统3, 蛇绿岩套:是一种变质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 。4, 拉分盆地:走滑断层系中局部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具有特殊的构造背景和 发育过程5, 坳拉谷: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地槽或地埑。6, 复理石沉积组合: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页岩

2、、泥岩,与砾岩、砂岩、硬砂岩组成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7, 磨拉石沉积组合:红色沉积组合,特征是厚度大、具有交错层理,无递变层理,由砾岩、砂岩和页岩等组成。以砾、砂成分为主,分选差,无韵律.常分布于山前和山间凹陷中.大部分为河流相,洪积相,向外远离山系逐渐变为湖相红色砂泥岩,夹蒸发岩(石膏等),再向外粒度变细,说明为造山运动之后的阶段形8, 断陷带与裂谷9,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10, 变质核杂岩:深部地壳岩石被正断层伸展作用拖至地表形成的构造杂岩系统11, 剥离断层:一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一般下

3、陡上缓成铲状有时部分区段呈弓形弯曲上凸12,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分三类:洋脊-洋脊型,海沟海沟型,洋脊海沟型13, 七大板块划分:欧亚,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太平洋,南极,北美洲,南美洲板块14, 缝合带:古老的大洋板块,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侧的板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为缝合带15, 地台,:是地壳上稳 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这种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因而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故称为地台(platfrm,平坦形态之意).后来被俄国学者卡尔宾斯基和阿尔汉格斯基进一步完善,并提出地台具有双层结构。16, 地盾: 是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

4、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17, 克拉通 (craton):指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泛指前寒武纪的稳定地区, 地盾+地台18, 断裂体系:由于受理方式和边界条件以及变形物理学性质不同,断裂常构成不同型式的组合。19, 沉积盆地: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20, 造山作用: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岩石圈和地壳发生的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重建的复杂物理、化学的漫长连续地质作用过程。通常造山作用是造成岩石圈横向收缩

5、、垂向增厚、隆升成山的作用。21, 造山带: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他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包括上层山脉的形成、逆掩、褶皱、断裂过程,以及深部的塑性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后期表现为山脉隆起带。22, 增生锲:(又称增生柱或增生杂岩)是俯冲的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时被上盘板块刮削下来的沉积盖层和洋壳碎片,连同原地深海沉积物堆积到海沟的向陆侧而成。23, 构造层:是指地质演化过程中在一定的构造单元里和一定的构造时期内形成,具有一定构造变形特征的地层组合24, 克拉通化:25, 优地槽:以拗陷过程中伴有强烈的海底岩浆喷溢,形成细碧角斑岩沉积组合为特征26, 冒地槽:以缺乏喷溢火山岩的巨厚沉积岩系为

6、特征,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占优势27, 褶皱幕:(造山幕)在地槽发育晚期,岩层发生褶皱、逆掩断层等构造变形,地槽形成褶皱带,接着褶皱带隆起,太高成山,同时遭受风化剥蚀,夷为准平原。28, 转换断层:是在洋底均呈线性分布,长度数百至数千公里,它们不仅使两侧洋底有很大高差,且平移错断了洋底的磁异常条带29, 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均3km,陆壳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密度2. 。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构造: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壳老(最老44-4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30, 岩石圈,、软流圈岩石

7、圈:指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称之岩石圈.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软流圈是地震波速低速带。31, 被动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32, 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33, 热地幔柱: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核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34, 冷地幔柱:与热地幔柱上升流相平衡的、通过地幔其它部分缓慢向下运动的回流,35, 叠瓦构造:(叠瓦冲断层)由相互叠置且倾向相近的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像瓦片一样的短片组成,各断层的

8、上盘依次相对上冲,呈屋顶盖瓦式或鳞片状依次叠覆36, 反转构造:构造低地转变为构造高地37, 双重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次级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片组合而成逆冲断层系统简答题:1, 板块边界类型:1) 离散型板块边界:大陆裂谷,大洋中脊.。板块沿着洋中脊离散并相背运动,高温的地幔物质从地幔深部上涌充填板块运动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质喷发到地表形成玄武岩,从而板块的后缘出现新生的岩石圈。 2) 汇聚型板块边界:俯冲型边界:洋内俯冲,陆缘俯冲 碰撞型边界板块缝合带: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侧的板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称为缝合带(suue zon)或地缝合

9、线。3) 转换边界: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沿转换断层发育,在边界处既没有物质的增生,也没有物质的消减2, 威尔逊旋回发展阶段1) 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 非裂谷 2) 幼年期: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如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 4) 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 5) 终了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有残留

10、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 6) 遗痕: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如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线,阿尔卑斯山脉3, 断裂体系的分类:型,X型,型,型,V型五种, 其中X型剪切断裂体系,Y型剪切拉张断裂体系和I型张性断裂体系为基本断裂体系.4, 正反转构造类型:断层型、褶皱型、混合型5, 板块俯冲概念:指一个岩石圈板块的全部或一部分向下潜入相邻的另一个岩石圈板块之下分类:B型俯冲,A型俯冲,C型俯冲特征B型俯冲A型俯冲C型俯冲大地构造位置俯冲造山带的大洋一侧火山岛弧大陆一侧大陆褶皱带或山前凹陷盆地结合部位发育阶段板块俯冲阶段板块碰撞阶段板块拼结之后冲断带的发育程度冲断带宽度

11、大于0020KM冲断带宽度大于0-200M冲断带宽度仅20-0K俯冲前的构造背景太平洋型大路边缘火山弧后盆地大陆褶皱带中浅部构造形态倾向大陆的叠瓦状消减带倾向造山带的冲断带老褶皱山系前缘,俯冲带倾向褶皱山系深部地壳结构洋壳向大陆边缘俯冲基底与盖层滑脱形成薄皮构造地壳深部塑性层发生滑脱动力学特点洋壳向陆壳发生俯冲因在大陆一侧形成配套俯冲和邻区板块活动触发形成复合作用沉积盆地形成弧背前陆盆地形成周缘前陆盆地,形成山前凹陷盆地B型: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大陆岩石圈或另一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型: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C型:内陆盆地边缘坳陷向古老造山带之下的俯冲作用

12、6, 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A, 古气候:石炭纪二叠纪,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普遍发生过冰川作用,其中一些位于现代赤道地区或附近,冰川遗迹及冰川流动的方向的恢复可将南半球诸大陆拼合起来B, 古生物证据:由深洋分隔的各大陆上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显著相似性C, 古地磁:古地磁纬度与现今的地理纬度进行比较发现许多大陆曾经发生过移动D, 地质证据: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中生代以来的岩石、地层发育和生物群彼此不同,但两个古陆内部的各大陆却彼此相似7, 变质双带及其特征: 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双变质带特点双变质带

13、特点双变质带特点双变质带特点;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基本形成于同一时间;两个变质带的走向大致平行;高压变质带常位于向大洋一侧;低压变质带常位于向大陆一侧。8, 软流圈的组成: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 大陆区位于1020k深处,厚度100km, 密度小,大洋区位于540km深处,厚约km。 软流圈是地震波速低速带,并具有低阻、低Q值。地震波速下降020。kms,横波由4.k/s下降到4。3-4.4kms,纵波(p)由80-8.2下降到7。7-.8 km.9,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14、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则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10, 断裂系统 分类: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太平洋、贺兰-康滇11, 沉积盆地的分类:构造环境裂陷构造环境聚敛构造环境走滑断裂构造环境克拉通构造环境俯冲构造环境碰撞构造环境盆地类型大陆内裂谷盆地大陆间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坳拉谷盆地海沟盆地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残留洋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山前凹陷盆地山间盆地走滑盆地克拉通内坳陷-断陷盆地克拉通边缘坳陷断陷盆地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岩石圈在拉张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分裂,断陷所产生的盆地。聚敛构造环境的盆地:12,山前凹陷盆

15、地与前陆盆地特征:特征山前凹陷盆地前陆盆地区域构造位置位于造山带或活动隆起带与微陆块之间位于俯冲造山带或碰撞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发育阶段造山带形成之后数亿年俯冲造山阶段或碰撞造山阶段动力学背景与陆内的C型俯冲有关与洋,陆俯冲形成的B型俯冲有关区域应力起始于伸展环境,后期被挤压环境改造一直处于挤压环境下盆地发育特征一般在造山带前仅发育一个在造山带前缘成群,成带分布沉积特征以巨厚陆相沉积为主,陆相磨拉石发育以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陆相磨拉石发育盆地沉降机制沉积负载为主,构造负载为次构造负载为主,沉积负载为次构造样式平面上为箕形凹陷,剖面上为反转构造平面上为箕形凹陷,剖面上为冲断构造3,造山带存在的标志:角度不整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动力变质作用: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