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962416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湖州市教学研究论文评比参评论文 学科(领域)、类别: 初中思想品德 “活水”更需“活用” 浅谈挖掘初中思品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性【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的功能之一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即德育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素材,其解读过程,既是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过程。本文从教学素材的使用出发,探索如何挖掘其内在价值,增强学生的价值体验。【关键词】教学素材 内在价值 价值体验思想品德理论性强,许多教师为了使课堂更吸引学生、更有效,常常花费大量的精力准备教学素材,试图通过这些素材来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学

2、习的需求,并在素材的体验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时候,教学素材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活水”源泉,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的关键。通过引入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以素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案说理,以理论案。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更是思想品德科学的德育功能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堂常态课追寻高雅生活教学片段:师:这些高雅的生活情趣是不是天生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5页,通过预习,我们发现生活处处有情趣,而且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一起去发现,去追寻。我们今天要一起寻访的

3、高雅生活的秘诀。我们先来拜访一个人,他名叫刘伟,大家了解刘伟吗?生:(播放刘伟的有关视频)师:刘伟原来是一位健康、活泼的普通男孩,然而他遭遇了不幸,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有没有退缩?他有没有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包袱?他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他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今后将拿到更多人生的金牌。从刘伟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师:刘伟的微笑是如此的灿烂与真诚,他告诉我们:追寻高雅生活的第一个秘诀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情趣,从而不断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拥有乐观的生活

4、态度。以上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案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素材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希望学生的教学素材中有所情感上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然而从实际效果看,在这一片段中,素材是用了,知识点体现了,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乎为零,试问一下自己,就通过刘伟这一案例,学生就能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的教学素材的表面使用,而忽视了对教学素材的内在价值挖掘。那么,在教学素材的运用上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改如何去挖掘素材的内在价值呢?作者在此略作分析:一、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素材使用与价值观目标

5、的落差课堂教学素材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方向,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为形式呈现的,用以解释、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种教学材料(包括案例、图片、视频、学生活动等)。它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位出发点,不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抽象理论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的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具体的情景体验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价值所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素材的选择与使用存在一定的误区,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落差。1教学素材远离学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振。如在一堂常态课追寻高雅生活教学片段中,教师选用的教学素材是中国达人秀冠

6、军刘伟,希望通过刘伟的例子引导学生既知道追寻高压生活需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希望在这一素材中,学生能够体验到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人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说教师所用的素材比较新,符合主题,问题设计明确,但为什么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呢?问题就出在老师选用的素材上:没有一个学生有刘伟这样的经历,也没有学生面临过刘伟遇到的困境,更无法体会面临这种困境所需要的勇气,自然就无法体会乐观对生活的重要性。2教学素材虚化,难以反映学生真实感受。所谓教学素材虚化,就是老师根据课堂的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些虚假的或不可能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素材,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形式。 如在初一、初二的思想品

7、德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素材与设问: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上车了,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发现你的亲戚在自己的小卖店里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时,你会怎么做?如果在买东西时对方多找你钱了,你会怎么做?等等这时候学生的答案往往是统一的、正确的,一个学生的回答往往就代表了全部,第二个学生往往是复述前一个学生的答案,也可以说是学生说了一遍一遍的正确的废话。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教师使用的素材是虚化的,虚化的教学素材使学生无法说出自己的实际选择和真实感受,也就无法达成预设的效果,更无法产生持久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无法产生学生情感的生长点,甚至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他

8、对学生会有意义。 3教学素材选择过大,学生浮于表面体验肤浅。在某些情况下,思想品德课在学生眼里是纯理论的,“大而空”的,我们老师的人物就是要将这些“大而空”的理论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能接受的。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学素材的使用则尤为关键。如在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一课中,老师在其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课前准备:老师让学生课前调查我市的网吧经营存在的一些情况,写出相关的考察报告,课堂展示: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并归纳,得出我市网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下一步让学生献计献策做准备。课堂交流:“我为创建绿色网吧献计献策”: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思考如何加强对网吧的管

9、理,如何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等课堂提升:让学生交流上网约定书。并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与同学们一起共勉。本课的教学设计选择了学生身边的事例为切入点,展开话题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了网络所带来的种种享受。老师在教学中力求在素材选择、活动设计、情境创设上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情感现实,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就其实际效果而言,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特别是行为指导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老师使用的素材大而空,课堂上看似热闹,但学生心里的体验是肤浅的,并没有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地步。二、教学素材使用与价值观目标落差的成因分析1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不到位三维目标是

10、进行所有教学活动的灵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其核心。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对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不以为然,认为考试主要还是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考”得出来,难以评估和测量,所以上课时往往忽略不计。又或者老师认识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这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技能和艺术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三维目标层层落实,能够恰到好处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但是受个人专业发展限制,很难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落实。2教学素材深度挖掘不够,难以发现其内在价值。作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我们无法像自然科学那

11、般利用实验的方法完成对知识的再现和解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依靠各种教学素材来作为载体展示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并恰当地引入到课堂中,学生就会有很强的参与积极性,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往往会选择很多不同类型的素材,有案例、图片、歌曲、视频、小品表演等。但由于授课教师忽视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对教学素材的深度挖掘,往往在素材选择上以点带面,面面俱到,造成素材的简单堆砌。特别是在教学素材的使用在更多的是局限于对知识、努力目标的完成,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是直接地、表面地、肤浅的说教。忽略教学素材内在价值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达成的

12、作用。三、挖掘教学素材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探索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通过教师对教学素材的展开,引导学生进行认识、思考、分辨,启发学生领悟本课内容,更是学生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而要达到教学素材和学生价值体验的有效统一,我认为在教学素材使用上要做到以下几点:1回归生活,感受生活细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她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委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以丰富他们的情感、能力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严也是种爱一

13、课中,老师使用了这样一个教学素材:师:有一个男孩,年少有成,年纪轻轻就成立了一家很有知名度大企业,可是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他一贫如洗,她会离开他吗?说说你们的判断。学生举手表决,50%会,20%不会,30%不知道师:有一个女孩,美貌与智慧并重,深受人们喜爱,但一场大火却让她彻底毁容,他会离开她吗?说说你们的判断。学生举手表决,70%会,10%不会,20%不知道师:如果在第一则案例中,他是儿子,她是母亲呢?她还会离开他吗?学生举手表决一致认为不会。师:如果在第二则案例中,她是女儿,他是父亲呢?他还会离开她吗?学生举手表决同样一致认为不会。在这一课中,感受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是本课的核心目标。本课通

14、过两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素材冲突,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将价值问题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拉近道德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自觉的融入课堂,自觉的接受价值观念的洗礼,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2避免说教,注重自身体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上课时,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太枯燥,学生难学太乏味,往往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说教成了老师片面灌输价值观的常用方式。该如何

15、避免呢?在维护社会公平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上课之前,老师告诉同学们,今天是我的生日。生:老师生日快乐!师:谢谢大家,我准备了蛋糕请同学们分享。学生欢呼。老师取出了一个小小的蛋糕,切成两份,只分享给了坐在前面的二位同学。结果,没吃到蛋糕的学生很有意见,吃到蛋糕的两位同学也很不自在。师:看来老师带的蛋糕师太小了,可现在蛋糕吃完了,你们看怎么办呢?是继续带着不满的情绪上课,还是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起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公平”的声讨中逐渐转向了“让自己高兴”的思维和办法中。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今天确实是老师不好,弄了那么小的蛋糕,使同学不能公平分享。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是怨天尤人,还是设法调整、改变或是主动适应现实环境?这取决于个人。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用的教学素材是“分蛋糕”这一案例,当学生在“分蛋糕”这一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社会中会有不公平的现象、以及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特别是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公平”的声讨中逐渐转向了“让自己高兴”的思维和办法中,这是一个简单却十分有效的真实体验。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