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三历史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十八经济部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570730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三历史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十八经济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修版高三历史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十八经济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修版高三历史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十八经济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修版高三历史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十八经济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修版高三历史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十八经济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三历史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十八经济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三历史高考周测卷含答案解析周测十八经济部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衡水万卷周测十八经济部分姓名:_班级:_考号:_注意事项: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仍实行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2.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2、。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3.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刀耕火种 江南地区稻麦兼种 使用翻车灌溉 使用曲辕犁 A B C D4.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

3、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5.英国启蒙文学家笛福曾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1818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格拉斯哥魅力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1825年经济危机爆发 B1836年宪章运动 C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D工业革命带来负面影响6.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

4、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7.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总销售量(万包)出口量(占总量%)内销量(占总量%)1840年前6.40.9(14.06%)5.5(85.94%)1894年16.028.23(51.94%)7.7(48.06%)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C中国生丝业对世

5、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8.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9.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

6、不愿意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A“一国两制”能保证香港的持续繁荣 B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高C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到1997年,英国租借香港期限已满10.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违背了当时

7、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D.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11.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12.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

8、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13.(2015年江苏高考真题)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 遛狗者和流浪儿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14.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

9、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15. “该计划根据施政纲领的精神编制,内容庞大而复杂,其中有四根支柱,那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严格控制通货流量。该计划的精髓也被概括为三砍一稳”。该计划出台的主要背景是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二战”爆发,建立战时体制的需要C20世纪

1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D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16.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D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17.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可知苏俄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固定粮食税解除

11、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A. B. C. D.18.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9.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

12、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这种状况开始于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 D关贸总协定的签署20.据新华社2010年1月13日报道,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此次地震中有8人被埋,10多人失踪。面对重大牺牲,中国有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参与海地的维和活动。此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A.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1.有学者提出: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

13、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成就惊人。材料二: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

14、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未来(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模式”的意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22.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试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