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56934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三总复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河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

2、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

3、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

4、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 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

5、、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已志。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从起源上说,诗教就是要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

6、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种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为宋以后“文以载道说不但代替了诗教,而且代替了六艺之教。”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以载道”的覆盖面。不过,宋以后,诗教的含义确实泛化了,其“诗”不再仅仅指诗经,而是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的外延更为广大,凡是以诗歌作品为底本对人进行教育,传扬“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观念,以礼义规范人的言行维护政治伦理秩序,使社会机体得以有序运行的行为,都属于诗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教不断演变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与

7、传播的一大特点,并最终沉淀为中国诗歌和教育的重要传统。 (摘编自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 材料二: 传统诗教追求美善统一的原则延续到当代,有着调节自我、和谐身心的实用价值。当代诗教应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和对心灵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受了巨大冲击,受到严重削弱。写作赋予了作者和读者张扬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对普通读者而言,诗的治疗功能可能比诗的教化功能更为重要。诗疗功能也是诗的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图和谐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以及释放内心压力、净化心灵的审美实践。“群”是以温柔敦厚的诗教实现人与群体的和

8、谐相处,达到宗法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情感沟通。诗经作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朋等社会关系为主题,目的在于营造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对当代诗教来说,除了依托校园打造诗教的第一课堂,还需要在社会上打造各类型的诗词文化活动、晚会以及相关网站等“软环境”,使普通群众(平民诗人)通过切磋诗艺加强交际,友好相处。 (摘编自郭晨光传统诗教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诗教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称诗经“思无邪”,评价诗经“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诗教的核心是“温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人们认为“温柔敦厚”已

9、经过时,用“文以载道”取而代之。 C.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及相关艺术遭到严重削弱,需要发展诗教,要发展诗教,重点是营造诗教的“软环境”。 D.美善统一是传统诗教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当代诗教仍具借鉴价值,当代诗教应发挥诗的教化、治疗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历代儒者传承的赋诗、教诗、引诗等阐释、传播活动,就不可能形成“兴观群怨等诗教原则。 B.诗教本质是政教,即诗教担负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达成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时代更替,诗教含意泛化,“诗”指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诗歌作品,“诗教”外延也因之扩大。 D.孔子诗教提出的“群”“怨”

10、思想,对于当下时代的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减压等都有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于诗的阐述,不属于诗教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B.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国诗教传统”下一个简要的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秋安庆 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 一到秋天,秋梅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想回家,回家吃母亲煮的玉米。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偏爱煮玉米,也许是自己出生在秋天;母亲说生她前吃了两穗煮玉米,秋梅在娘胎里就闻着煮玉米的味儿了。父亲也是在秋季离开人世的,那时候秋梅才5岁,她隐约记得母亲拉着她和哥哥站在父亲坟前茫然的样子。几年前的秋季秋梅离家的前一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摘回几穗玉米,然后把黄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说:孩子,想吃玉米时就回来。 一进入八月,她就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回了家,母亲挎着那只荆篮往地里走,瘦瘦的身影淹没在无边的青纱帐里。那一年看母

12、亲挎着荆篮往地里去,她跑过去要挎篮子,母亲不让,她就挎着母亲的胳膊。她看见母亲日益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心里隐隐地有些忧郁。人干吗要老呢?母亲这么慈祥的人也会老呀? 水在火上滚,几分钟后那玉米的香味儿溢得满屋子都是。母亲说:成熟前的玉米穗儿,也就是熟到七八成时的嫩玉米煮出来最好吃,干干净净的黄像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秋梅有一次和单位的几个人进饭馆吃自助餐,一伙人津津有味地抢吃切成一截截的玉米,只有秋梅稳塔似的坐着。有人问:秋梅,你不吃呀?秋梅摇摇头。真的,秋梅从不在城里的街上买玉米吃。她只喜欢吃母亲煮的玉米。有一次吃着吃着,秋梅忽然冒出这样的灵感:吃母亲煮的玉米,好像在吃母亲的奶。真

13、的,怎么不是呢?母亲不是说生自己时吃了两穗煮玉米吗,这么说,自己一生下来吃的第一口奶里就有玉米的味道了,自己爱吃煮玉米也许从自己落地吃第一口奶时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煮玉米的馨香已经在心里扎根了。秋梅为这种想法激动,更坚定了回家吃玉米的念头。 往往是玉米煮熟了,母亲把一锅的玉米从火上端下来,把一个个玉米穗捞进灶台上的一个用秫秸编成的小筐里。一缕缕热气喷着一个个小小的气柱,幻成气圈儿往上蹿。晾几分钟,母亲把一只玉米穗递给女儿,女儿接过来,睃着母亲也拿过一只,便贪婪地吃起来。 这时候女儿就要告诉母亲自己在城里的一些消息,让妈妈为自己高兴。秋梅说:妈,我受了奖励,工资又长了一级。妈问:真的吗?秋梅说:真

14、的,我能骗妈吗?妈嘱咐:做本分的人,好好儿干,干好才有出息。秋梅点点头,她看见母亲脸上绽出了欢喜的笑容,她迎着母亲的目光笑得露出了白白的牙齿。 有一次,秋梅啃着玉米说:妈,我每年都回家吃你煮的玉米,每年。不,一辈子都回家吃,也给妈带来女儿的好消息。 母亲笑笑,脸上的皱纹往一处挤。妈不知还能给你煮几年啊,妈是煮一次少一次啊。 秋梅急了:妈,你咋这样说呀?妈,你记着,女儿喜欢你煮的玉米,你要长生不老。 秋梅真的每年八月都回来一次。秋梅有一个哥,哥忙,要种地还要抽空做些生意,很少和妈在一起。这年回家,母亲挎着荆篮往河滩走。秋梅有些迷惘地跟着母亲,母亲把她带到河滩上一片勃勃生长的玉米旁。秋梅看见玉米穗

15、上的红缨子舞动着,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在河滩的上空叫。母亲站着,说:咱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这是我开的荒。 开荒? 母亲点点头。 母亲庄重地说:我要让你每年都吃到我亲手种的玉米穗。 秋梅呆呆地站着,秋梅知道开荒的难,要除掉荒草,剔走石子她看着母亲,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秋梅蓦地想起自已心里的那句话:吃母亲煮的玉米像吃母亲的奶。那次秋梅吃得很慢,吃得很香。 又一年秋天,她又踏上回家的路。 妈。她喊着。 水开了,玉米在锅中咕嘟咕嘟地沸,玉米的香气出来了,溢得满屋子都是。秋梅把锅端下来,把玉米捞在那个每年捞玉米用的秫秸筐里,腾腾的热气顺着筐沿往空中飘。 秋梅把半截玉米放在妈的手里,妈倚在床头,慢慢地抬起手,把玉米穗慢慢地往嘴边送。秋梅也开始吃,吃另半截玉米。吃了几口,像往年一样讲她在城里的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