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558258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4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局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特征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分析一、认识自然资源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

2、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阴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

3、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二、土地资源与人类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

4、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教学过程(导入)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板书)一、自然资源1.概念2.分类(提问思考)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5、分组讨论)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板书)3. 共性特征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资源间的联系性分布的不平衡性(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4,并完成表格历史时期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经济主体人地关系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

6、,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存在问题2.途径(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一、自然资源1.概念2.分类3.共性特征二.土地资源与人类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部分学案学习目

7、标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特征2.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导学一、认识自然资源1.阅读图411,哪些图片反映的内容属于自然资源?2.阅读表411,熟悉自然资源分类3.思考: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4.讨论: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5.小结:完成下表自然资源概念:分类:、共性特征二、土地资源与完成下表历史时期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经济主体人地关系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途径课堂练习(略)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

8、以洪灾为例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过程与方法: 调查访问 课堂讨论 总结归纳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

9、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1.含义(概念) 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 )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 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

10、起的地面沉陷等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二.教材案例洪灾 (板书)1.什么是洪灾?洪水洪灾2. 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3.洪灾形成的原因天气、气象自然原因 地质作用堵塞河道(1)洪水形成的原因: 堤坝决口,汇水速度 排水速度 洪水人为原因 (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洪水大小地面坡度 河谷的顺直、通畅土壤植被 程度、纵向坡度(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经济状况过渡: 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

11、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4. 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工程措施:措施=效益()非工程措施: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2.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作业: 大家可以回家去问一些老人,我们镇江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