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555867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第五课 童趣(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张( )目对( )日 明( )察秋毫( )项( )为之强( ) 徐( )喷以( )烟2翻译下列句子。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3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1)物外之( )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 )怡然称快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

2、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二)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

3、,驱之别院。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私拟作群鹤舞空(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怡然称快( )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鞭数十,驱之别院(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余忆

4、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3第二段中,

5、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请用横线画出来。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 (3)“庞然大物实为: 。6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第十课 论语十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6、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 不亦

7、说乎( ) 不愠( )三省( ) 罔( ) 殆( )2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从:)4原文填空: ,不亦说乎? ,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

8、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学而不厌古义: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11宋开国

9、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14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是哪则?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_1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10、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指出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学而时习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默而识之() 2下列语句中表示使学习方法的有()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学而不思则罔D思而不学则殆E敏而好学,不耻下问F择其善者而从之(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

11、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论语, 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合称“四书”。2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 _。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_ 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 _ _。5以上四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二十课 山市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

12、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代文学家。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 ,作者行文以“忽见、 、 忽、 、 、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青冥( ) 飞甍( ) 高垣( ) 禅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