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553762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2、,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

3、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

4、。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

5、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B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C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D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B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C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D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

6、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C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D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2(1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信封上的大头菜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

7、,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

8、,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

9、,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

10、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

11、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

12、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作了铺垫。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2)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

13、完成各题。材料一 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冥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崇尚

14、读书的礼仪之邦。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摘编自李方莉陶瓷背后的中国文化)材料二 1994年英美日三国瓷器进口来源及数量(摘编自黎云常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材料三 传统是景德镇的历史辉煌,也是历史留给景德镇的宝贵财富。如何通过传统,又怎么样跳出传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重大变奏。景德镇陶瓷文化必须立足现代社会的土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在现代的重构不是彻底重建一种全新文化,不是完全移植外来文化,它只能是植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并体现现代文化精神的一种新的陶瓷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传统创作文化理念、陶瓷器物中的人文精

15、神、制度文化、独特工艺、民族文化需要好好继承。景德镇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景德镇悠久的艺术传承与当代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品牌战,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外观精美而且极具文化内涵的,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以审美的意识发掘文化遗产,总结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美的规律,找寻陶瓷器物中的灵魂,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摘编自李兴华 胡菁惠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材料四 马鞍岭是藏于景德镇莽莽群山中的普通村落之一。这里自唐末五代就出产优质瓷土,丰富的瓷土资源和充足的山水资源,为瓷土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被外界称之为“瓷之源”。 从去年开始,当地政府把马鞍岭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示范点,将其打造成一个集陶瓷文化、休闲旅居、创客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对马鞍岭村的民居、道路、管网、水系等进行改造优化,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观。 周末和节假日客流如织,游客纷纷来此感受陶瓷文创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