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压力应激及其应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9550009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压力应激及其应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活中的压力应激及其应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活中的压力应激及其应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活中的压力应激及其应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压力应激及其应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压力应激及其应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中的压力应激及其应对一、压力应激的产生心理学里所说的压力,是指心理压力,表示一种使人感到紧张、焦虑并产生应激反应的 心理状态。换句话说,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应激反应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理压力。不管何种职业、何种性别、多大年龄的人,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可能会遇 到一些让自己感到非常紧张、焦虑、为难、恐惧的事情,而大学生遇到这种负性事件的概率 也很大。比如,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当我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感到有几分 担忧又有几分焦虑。有些人会觉得再也不像高中那样是老师眼中的骄子,同学心目中的好学 生,而是被埋没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以

2、前的那种优越感。很多人也可能因此产生自卑感。 又如,在面临期末考试的时候,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如果挂科就会面 临补考等问题。而且,现如今大学生都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家都只好努力使自己符合社 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不被社会淘汰掉。种种困难的局面令我们感到无力是从,甚至焦虑。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感到有心理压力时,都会引起一些不同寻常的心身反应。如在感到 紧张、焦虑的同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速度加快、活动效率提高或降低等表 现。这就是所谓的应激反应。像上述生活节奏太快、学习负担过重、就业压力大等心理压力 和挫折的感受就有可能引起应激反应。二、面对压力时应激的表现一般来说压力

3、的应激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应激源。首先是心理性应激源,主要来源于日常 生活中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失调以及预期的或焦虑性的紧张状 态。其次是社会文化性应激源,主要来自于变化的社会情境和生活事件,如挂科、担心毕业 找不到工作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使人感到紧张或不快的事件,应激的情况人人都 会碰到,但处理的方法各有不同。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首先,情绪上,恐惧 担心(害怕不好的事情降临在自己或家人的身上,惧怕失败)、迷茫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 觉得孤独无助)悲伤(悲观的看待面临的压力情境,感到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 么)、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自己不被

4、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期待奇 迹的出现,却一次次的失望)等等。其次在行为上,脑海里重复的闪现挫折发生时的画面, 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 能“神经过敏”等等。需要强调一下,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大部分的反应随着时间的 推移,都会渐渐减弱而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我们要学会带着压力积极地生活。但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面对压力情境经常会产生过渡的应激反应,他们的适应机制 失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身体障碍,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如易波动、 易激怒、易疲劳,进而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等。三、应激是怎样产生的

5、应激对我们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但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说,消极作用是 主要的。一个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人是很难保持身心健康的。但我们不可能避免进入应激 情境,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外部事件每天都在层出不穷依然故我地发生。首先来分析这样一个事实:面临同样一件外部事件(应激源),对一些人来说会产生强 烈的应激反应,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小应激而已,片刻之间烟消云散,而还有一些人则可以 安然无恙,波澜不惊。这是因为从应激源的出现到应激反应的产生,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 的,这里面有一组中介机制在起作用。这组中介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即认知评价、个性 特征、社会支持。应急是否产生,如果产生了,其强

6、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都与这几 个因素有关。1. 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指对外部事件(应激源)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评价。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 对应激的产生与否及强弱和持续时间长短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同学之间开一些过火的玩笑,有人认为是朋友之间善意的调侃,并不造成对任何 一方的危害,而有人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结果闹出令人难堪的大事情。又比如,我们在参加竞选活动前,有的同学会把这个事情看成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大 事,生怕搞砸了,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影响自己的专业发展,结果为了避 免失败,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而有的同学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是 把活动当成是展示自己才能

7、的舞台,为了追求成功,他会积极认真的准备,但他不会为此而 紧张焦虑、手足无措,以致失去生活的乐趣。可见要避免或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最根本的是对外部事件要有正确合理的、恰如其分 的认知,只有从观念上解决问题,才能找你挣得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应激不应激,取决于 你自己怎么看。2. 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的人对于同一应急事件,引起的感受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内向的人感受性比较 高,特别敏感,遇到并不是很强的应激源也会长期心境不好,郁郁寡欢;而外向的人大大咧 咧,心里藏不住话,而外向的人大大咧咧,心里藏不住话,偶有不如意,高者嗓门宣 泄一番,也就烟消云散了。知道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克服个性上的弱

8、点, 有意识的调动心理调节的主观意识,以预防强烈应激反应的产生。3 .社会支持面对负性的外部生活事件(应激源)时,具有广泛的来自家庭、社会、朋友、领导、同 事等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主要是精神上的),甚至哪怕有人耐心地 听你诉说,也会使你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至少可以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缩短反应持续的 时间。而缺乏这种支持的人要避免或摆脱应激反应的困扰则要困难的多。了解这一点,我们 遇事绝不要闷在心里独自挣扎,而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社会支持系统的资源,来求得帮助。 四、应对方式在反应产生之前,我们通过改造认知评价、克服个性缺陷、争取社会支持等途径,尽可 能地避免应激产生。但是一

9、旦外部事件已经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在主观体验上已经产生了 痛苦,比如面临面试、竞争失败、人际冲突等,也就是说,应激已经产生了,该怎么办?分 析自己的主客观条件,根据自己的应对风格,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来减轻事件对自己的负 性影响,或缩短应激反应持续的时间,尽快地渡过难关。以退避和自责为主的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成熟的,如祥林嫂就是一种典型的自责型人 格;以求助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应对方式是积极的、成熟的,如失败了就说“吃一堑长一智”; 而合理化是一种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典型的就是酸葡萄心理,如被人欺侮了就说“好汉不吃 眼前亏”,“虎入平川被犬欺”,丢了钱财就说“破财消灾”“福兮祸兮”。遇事采取积极应对

10、或消极应对,很难评判它们的好与坏,关键要看该应对方式对你自己是否 合适,能不能使你缓解痛苦。如果能够缓解痛苦,要分析你想要的是什么,用该种应对方式 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否有利。也就是说,消极应对不是绝对的不好,它对缓解你的痛苦 有可能是一剂灵丹妙药。但如果你一味地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可能会影响你的人生价值的 自我实现。同理,积极应对可能对自我实现有利,但也不是绝对的好。如果明明是很难实现 的目标或很难改变的现实,你还非要到处求助,非要强求解决问题,则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挫 折和痛苦。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应激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来说,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应对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最后, 关于如何应付

11、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应激,我们提出如细致一些建议:1. 认识应激时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人类真是在不断地克服应激、战胜应激中得 到发展的,要争取为自己所用,在危机中找机遇。对应激处境应报积极地适应与干预的态度。2. 主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顾全大局,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应激的 阈值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3. 善于自我调节,减轻负担、有张有弛,缓冲应急对健康的危害。4. 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包括情感支持、物质支持、道义支持等,了解 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承认自己的力量有限,不必一个人去“包打天下”,懂得何时去求助 他人。向亲友倾诉内心的忧伤跟亲友诉说你的忧伤,通过体力活动来消散你的怒气,或者干 脆独自关在屋里大喊大叫,都是可以选用的变通办法以对应激处境,起到减压或缓冲调节作 用,减少身体与精神上的应激反应,减少或免除疾病的发生发展。5. 做现实性的选择,世界上有些事情虽可认识却无法改变,客观地面对现实,有针对 性的处理。6. 心理学家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放松疗法,如学会调息,保持放松减轻应激最简单的办 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双眼,做个深呼吸,从面部到脚尖依次循序放松全身 肌肉并伴有徐徐呼吸,总过程为10-20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