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景区导游词[1][生活经验]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548892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洞沟景区导游词[1][生活经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洞沟景区导游词[1][生活经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洞沟景区导游词[1][生活经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水洞沟景区导游词[1][生活经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水洞沟景区导游词[1][生活经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洞沟景区导游词[1][生活经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洞沟景区导游词[1][生活经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洞沟导游词1景区入口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水洞沟景区参观游览。水洞沟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乡一处面南的崖壁上,西距银川市60公里。它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结束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的历史,从此水洞沟遗址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我们现在走的这一带,其实早在三万年前,这里水草丰美,流淌不息的河水造就了俏丽的峡谷和清澈的湖泊,生活着各种原始动物,当第一次有人类在这里停下他们迁徙的脚步时,世界的命运从此改变。这里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重大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景区大门口,各

2、位抬头看到景区入口处四根门柱顶部是四个人脸的雕塑,粗犷的雕刻,其实是为了刻意显现史前人类的模样,让人骤然产生回归史前穿越时空的感觉。2.0遗址博物馆 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石器,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它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主题博物馆。它在传统博物馆参观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性、文学性和高科技的创新元素。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现在就让我们进馆参观。2.1人类演化史 1923年法国考古学家得日进和桑志华来到水洞沟进行考察发掘,确定了这里有人类生存的痕迹,中国的

3、旧石器考古也从这里展开。那么想要进一步了解水洞沟的文明,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人类进化史,接下来我们进入人类演化史展区。我们一般把人类的进化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最初是攀爬树木的猿群,后来由于周围环境的变迁使得这些物种不得不适应变迁中的自然环境,所以从树上被迫到地面上,双手被解放出来,可以使用和创造工具,有了工具以后就有了狩猎活动,吃肉就变得普遍。最后就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水洞沟人介于第三个和第四个之间从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约在3万年左右。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短短的几百万年成为地球生物圈的顶端,依靠的是不断进化的大脑,面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容量的变化过程。第一个

4、是南方古猿头骨,脑容量是现代人的三分之一;第二个是能人,故名思议能够创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被称为能人;后面四个智人,意思是相对于其他人种而言更加具有智慧,脑容量在11001600左右;最后一个水洞沟人,头骨类型和现代人类基本一致。最新统计:20年前人类的脑容量平均1400ml,现在新生一带人的脑容量平均1350ml,降低了一些,不过在空间思维逻辑判断依旧增强。2.2中国旧石器时代相比其他的物种而言,人类没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也没有厚厚的皮抵御外界的各种刺激,所以人类凭借智慧只做了各种来适应并进一步改造自然,原始工具用石头做成,把这个时间称之为石器时代,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旧石器遗址

5、和在这些地方繁衍生息的人类的工具。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已有上千处,大都分布在河流流域,一般是在哪里发现就怎样命名,像我们熟悉的北京人、蓝田猿人、山顶洞人、元谋人等等,现在我们说的“华夏儿女一家人”,这并不是诗意的说法,当时的元谋人就那么几个,周口店也就没几个人,所以没有办法不是一家人。2.3出土文物类型自从1920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发现了披毛犀的骨架,1923年天津北疆博物院院长桑志华和他的好友德日进又一次来到水洞沟,并在此挖出来一些石制品和动物的化石,中国旧石器史上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从这里开始,也因此水洞沟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源地”。前前后后历经五次

6、考古发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水洞沟的文物类型:文物以动物的化石 石器为主,我们现在看见展柜中的鄂尔多斯大脚鹿和肿骨大角鹿因为鹿的角很大故名大脚鹿,生活在泥盆沼泽环境。第三件为原始牛,可以想象它是非常牛的一头牛,根据推测将其还原后有一个成年象的大小,两到三吨,很是牛气。还有就是野驴、野马等生活在新疆准格尔一带,全国目前为止还有3000多只,属于濒危物种。水洞沟的考古还有一个非常少见的就是展柜中的烧石,以大型动物的胃或者头颅为容器在里面注水或者把需要加工的食物放在里面,然后把石头放在火上烧的非常烫,在转移到水里面,水就变开了,可以用来煮稀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水洞沟人对火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了。水洞沟

7、人随着生产,生活的实践,两只手制造使用工具的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可根据生活需要,打制出各种用途的石器,从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器种类看,主要有一侧或两侧有刃的刮削器,有一端锐利的尖状器。尖状器打制比较均匀、平整,器形端正,左右形状比较固定,这是水洞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此种类型的尖状器,在我国同时代其他遗址中很少见,属于水洞沟独有的器形之一。这类石器工具的改进,标志着水洞沟人的生产力有了一定地提高。从三万年到近代,人类生活大约有1万7千年左右。从水洞沟出土的石器,装饰品的工艺水平,精致程度分析,当时的水洞沟人的生产水平(即打造石器的水平)达到了同时代最先进、最高水平。通俗一点的比较,当时水洞

8、沟人的生产水平相当于现今美国工业的发达程度。2.4体验馆前面我们了解了水洞沟人的文化之后,接下来我们感受一下水洞沟人的生产生活过程,这里是10几分钟的实景体验,山崩地裂,山洪暴发。水洞沟动感实景体验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实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结合世界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的运用,真实再现三万年前远古人类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灾难场景,场景的唯美和逼真,让人震撼,艺术的构思让游客很快融入三万年的生活场景中。三万年很久远,但在水洞沟博物院,时光不再是距离,高科技让您瞬间实现三万年的穿越。它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国内唯

9、一、面积最大的室内观众介入式动感体验展馆。参观完了实景体验馆,各位肯定有些纳闷,最后水洞沟人去哪里了?大多数学者认为水洞沟人可能迁徙走了,最后的这组雕塑就是以人类的迁徙为主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跨黄河越长江,引来新的文明曙光。3张三小店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张三小店,张三小店与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现,有着密切联系。1920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由宁夏银川去往陕西,于横城古渡东渡黄河,沿着“宁盐大道”途径今灵武临河镇时,夜宿张三小店。他在店外空地乘凉时,无意中发现了清水河对岸的断崖上有磷火闪现,这个奇特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第二天,他前往勘察时,看见断崖的半壁上露出了一些奇

10、异的石块和动物碎骨。他于是向张三借了一张木梯,爬上断崖半壁,收集到了一件披毛犀头骨化石和一些石器工具。惊喜之余,肯特将这一发现告知了时任中国天津北疆博物院院长的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他的朋友德日进。他二人深知肯特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希望抢先发掘。于是1923年6月,德日进和桑志华住进了张三小店,对水洞沟进行了科学考察和发掘。德日进便将张三小店标在了他测制的地图上,他们的考察和发掘报告首先在国外发表,“张三小店”就这样在国际古生物界出了名。当时德日进在清水河北崖下搜寻时,发现崖壁上显露出灰烬。他跑回来给了张三五块银元,打着手势也要张三为他找个大梯子,然后和桑志华又返回北岸崖壁上,挖掘到一些

11、动物头骨化石。他们激动万分,拿出带来的葡萄酒请张三一同喝,张三平生第一次喝到过葡萄酒。酒后,德日进和桑志华万分激动,兴奋得呜哩哇啦地唱着歌跳起舞。德日进还紧紧握住张三的手,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合作!合作!”在水洞沟遗址发掘之前,当时的张三小店是长城脚下方圆5公里之内唯一的一家旅馆(车马店)。最初这个地方是过黄河去山西内蒙旅客的必经之地,从直观的来看,旅客会沿长城脚下去往山西内蒙,所以这里的张三小店生意相当不错,最辉煌的时候由张三的父亲张天义经营,不过到了张三的手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店成了小店,小店最后拆了,拆了之后我们在2006年通过对张三的小舅子赵龙老人的回忆将其复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张

12、三小店”。 重修“张三小店”来纪念对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做出贡献的农民张三及其闻名于世的小店。走进院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尊雕塑,从左往右,第一个是桑志华,现在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天津北疆博物院的院长;第二个是得日进,他是一个很奇特的人,而且也是进化论的拥护者;裴文中是第三次考古发掘的领队人物,也是中国猿人头骨的发现者之一;最后一个是贾兰坡,第四次考古发掘的导师,一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四位可是对水洞沟文化遗址发掘及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小店里边的布局基本上是恢复了原样,我们大家现在可以进去感受一下。4水洞沟村 参观完张三小店,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洞沟村。那么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临

13、河镇水洞沟村,院子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半地穴建筑,一半地上,一半地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西北人称之为“地窝子”,东北人叫“地窖子”。这种地窝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水洞沟这里还有人在使用。这是我们按照新石器时代的建筑方式复原的。还有圆筒形、歇山顶形等等,尽管它们外部不同,但是内部构造都是差不多的。长期在里面睡觉会得风湿病,所以当时的人们在修地窝子时会把内地面用火烘烤,烤的非常干燥后进门坐着地上,其原理和“榻榻米”相似。这样的建筑我们就可以看到水洞沟的气候条件,这里的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大于两千,大家看右手边的土坯房在上世纪六七时年代后成为了这片地方的主流居住形式;左手边的是地窝子的原

14、址原地基,像这样的地窝子在水洞沟发现了29处,构成了一个村落,就是我们现在的水洞沟村。5标志碑面前我们看的水洞沟遗址标志碑,它是仿照水洞沟出土的编号为9号的尖状器,用现代材料放大制作而成,它高8米,宽5.6米。水洞沟文化遗址的旧石器,是用十分坚硬的硅质灰岩打制而成的,这说明水洞沟人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打制技术。水洞沟人从附近的清水河床或山间沟壑拣来鹅卵石,用另外一块石头砸打,然后他们在河床上磨擦出的圆棱,形成薄刃,就可用来砸兽骨,割兽肉,也可用做武器。6将军府邸遗址面前我们看的是将军府邸遗址,从形制上看,占地面积不算太大,但当初的建筑却十分宏伟,是一座歇山顶式的建筑,应当是戍守长城下级军官的将

15、军府邸。脚下这三块精致的石刻,两个是位于府门前左右的鼓型旗杆座,它们代替了古时的夹杆石,是用以固定插在杆座中的军中大旗的。另一个是府门前的装饰石,俗称“石面”,本应有两座,分另立于府门前,左右各一。从残存的砖瓦来看,这座将军府一直延用到清代,后来大约经过修缮。将军府邸遗址的旁边,是“亭障”的遗址,“亭障”四壁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围墙,我们知道,明代的国土是不完整的。明初,长城以北是为元朝的残部逃往北方,时为“北元”所占有,后来“北元”又经分裂,遂形成了鞑靼和瓦剌,鞑靼在东,瓦剌在西,它们不断南侵,占据了河套大部。明政府为抵御鞑靼和瓦剌,就于其疆域的北端修筑了长城,大多是被动防守。明朝既沿长城设防

16、,就在沿线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军事设施,其中之一就是亭障,又叫城障。水洞沟城障,是供守卫长城的军队驻扎,储备军需的小城,也即一个兵营,管辖附近这段长城和若干墩台,执行着长城沿线的防守任务,隶属于灵州千户所。如果把它们恢复起来,我们将直观地看到明代将军府邸的建筑风格及城障的形制。7庙中尸骨2007年8月,发现了这处被风沙掩埋的庙宇遗址和两具尸骨,一男一女。拜访了地方村老,原来这里是一处土地庙遗址,不知创建何时,从尸骨所处位置和倒地姿势考察,是遭遇突然事件死亡。于是就有了殉情自杀、遇害身亡、地震屋塌死亡等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实难明辨。8明长城各位朋友,接下来我们就要去参观水洞沟景区内的明长城了,我们的脚下是三万年前古人类的遗址,上面就是500多年前的明代土长城。从下往上就是由三万年到五百年的时空穿越。这段明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