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53276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 .一孔子眼中的仁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荀子新论等专著多本,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孔孟哲学,多年被评为学校最受欢送的教师。容简介:今天我给大家讲孔子仁的思想。则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的人说占有最高的地位,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局部就是仁。则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心的、真心的爱人。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你只要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就没有仁。仁是你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像佛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心。则仁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

2、贵意识、人和意识,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意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则什么叫人格呢?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孔子认为,人格应该高于身份,孔子当然很强调等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证明,君臣上下这种等级是要讲的,但是这种等级不能概括人格,人格高于等级。则人格的根底是什么呢?人格的根底在孔子那里是自我,人格要建立在自我的根底上,尽管人格是培养出来的,尽管现实中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什么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但是人格的培养仍然要建立在自我的根底上,人们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别人怎么不对,不要老是想客观,一切先看自己的主观。另外孔子的伟大还在于他能够从人类的角度来看问题。比方

3、说在教学生时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各个诸侯国的学生我都教。为什么?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的道德意识是人类的意识,不是*一个家族的意识,所以这里反映出孔子的人格是非常伟大的。则仁的第三个意识是人为贵意识。人为贵这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在儒家的一部书礼记里头就有这种说法,人为天下之贵,说人是什么?人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人是天下最精华的局部。仁的第四个观念是人和意识,和,和合,人和,这就是孔子提出的中庸。则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倒觉得,中庸的意思很可能就是和,就是和睦。也就是我们现在党中央所提倡的叫什么?和谐地向前开展,所以和谐地向前开展,则一方面每个人尽量在这个开展过程中找出

4、自己最恰当的位置,就是在这个开展中,你觉得最恰当的位置是什么?一方面怎么样还要向前开展,和谐地向前开展。所以我们说,这个中庸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高层次的道德,所以我们说要做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全文:孔子,一位被称为圣人的老者,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仁则是它整个思想的精华。在论语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屡次,这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所占有的地位。则孔子所谓的仁终究是什么呢。中国政法大方尔加学教授将带着你走进孔子的视野,讲述他眼中的仁今天我给大家讲孔子仁的思想,则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的人说占有最高的地位,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核心局部

5、就是仁。则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心的真心的爱人。则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仁是怎么回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论语.颜渊仁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则仁确实非常难,但是仁做起来也非常容易,怎么容易呢?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也很简单,你只要想仁,仁就到了,你想仁就有仁,你不想仁,就没有仁。则从这话里可以看出,仁是你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象佛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自己心。在孔子

6、眼中,仁的涵极为丰富,有在的,如何到达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小到个人理想的培养,大到国家治理的理念,处处都表达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则孔子的仁。具体是怎样表达的呢?则仁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如果你能到达这样几种意识,则你也就到达了仁。仁里头包含了哪些意识呢?第一:人格意识。第二:人类意识。第三:人为贵意识,第四:人和意识。具备了这四种意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当然,我们说仁很难,为什么?因为这四种意识很难具备。这四种意识又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容,则我来一项一项来讲。第一:人格意识,什么叫人格呢?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说这个人有人格,有道德。没道德那就没人格。那这个人道德很高尚,高尚就是人格

7、高,这个人道德低下那就是人格低下。所以人格就是人的道德性。则人格又包含着这样几个容:人格与身份,人格与财富,人格的培养,人格的根底。则首先是人格与身份,则孔子认为人格应该高于身份,孔子当然很强调等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证明君臣上下这种等级是要讲的。但是这种等级不能概括人格。人格高于等级。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帅就是身份。帅是高等级的,但是帅可以被别人夺走。敌人可以把你的帅给俘获,给夺走,但是人格是夺不走的。匹夫,普通的老百姓,不可夺志也,志是人格。你即使把我的帅给夺走了,或者把我给俘虏了,但你夺不走我的志,我的人格,我的自由可以被你剥夺,

8、我可以被你捆起来,我可以被你关起来,但我的想法,我的思想,我的高尚的道德,你夺不走,所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匹夫之志和三军之帅的比拟,反映出孔子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人格高于等级,你虽然等级比我高,但是,等级高并不代表你人格高,并不代表你道德高。我的道德可以超过你,鲁国的国君,曾经问过孔子,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论语.八介则按照国君的观念,统治者的观念,君是有最高身份的,臣的身份不如君,既然臣的身份不如君,则臣子应该绝对服从君,但是孔子提出了一个前提,前提是什么呢?双方之间先要讲人格,双方之间不光是上下级的关系,不光是高等级,低等级的关系,

9、还有一个人格关系。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他当然可以驱使臣子,指挥臣子,调动臣子,但是你要尊重臣子的人格,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这是首先的。然后臣子才能够对君主尽忠。才能够为君主所驱使,你要是不尊重我的人格,那我也没有法对你尽忠。我也没必要对你尽忠了,因为你不尊重我的人格,人格比身份更重要。在孔子看来,道德是人生最高境界,但是一个人仅仅追求道德是不够的。他还应具有一定的财富,当财富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而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有钱与做人绝无关系。则孔子是任何对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则有关人格意识的第二点,人格与财富,则我们说人们讲道德,讲人格,和谋取财富是不是截然对立呢。在

10、孔子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讲道德就不要财富,讲财富就不要道德,所以为仁不富,为富不仁,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在孔子这里讲道德和讲财富,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则孔子说过这种话,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所以孔子并不反对谋取财富。这个论语第十章乡党篇里头记载了孔子的一些生活,则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日子过得也是不错的,物质享受也是不错的,有肉有酒,有皮袍子穿,所以说追求财富和追求道德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但是孔子强调这一点,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我求富贵,我想富贵,但是我不能违反道德,我不能为

11、了富贵而抛弃道德,而抛弃人格,如果现在财富和人格冲突了怎么办。那我要人格,我宁可过贫困的生活,所以孔子说,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迷而。什么叫如不可求,就是我不违反原则,不违反道德,如果在不违反原则,不违反道德的前提下,我能得到富贵。那我就干,哪怕给人赶车,执鞭,给人家赶车我也干,你让我违反道德,去取得富贵,那我不干,那我还是干那些我愿意干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人格和财富,人格和富贵,在孔子那里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孔子有一个学生非常有名子贡,则子贡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大商人,经商,赚钱,他很富有,赚取财富,但是赚取财富,经商赚钱和他追求道德,向孔子学习道

12、德,学习文明并不矛盾,所以说在子贡身上可以表达出财富的追求和道德的追求,两者并不矛盾,虽然孔子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则君子是要追求正义,追求道德,小人就知道追求财富,追求好处。就知道这个,但是我们不能由这一句话,由此而认为在孔子那里,追求财富,和追求道德是截然对立的。他所说的小人喻于利,实际上是说小人为了利为了财富,竟然违反道德,放弃道德,则实际上只要不违反道德不违反原则,财富可以追求,越富越好。所以我们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你可以爱财,也不阻碍几当君子,所以我们说人格与财富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依孔子的观点来看,追逐财富,盼望发家,这是人之常情的,但无论是

13、富贵还是贫贱,都不能违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就是孔子的仁道,面对剧烈的社会竞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到达目的就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所以孔子的仁充分表达出人格应该高于一切,则孔子所说的人格又是怎样得来的呢。第三:人格的取得,人格是怎么培养的,则人格也不是人天生所具备的,也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则在论语当中,孔子也说过这种话,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把人分为这样四类,则他这里也讲到有生而知之者,仿佛有的人天生不用学习,天生脑子里就具备了,一切知识,

14、具备了一切道德,有人由此批判孔子是先验论,是唯心主义,其实如果我们把论语整个好好读一读,具体地来分析孔子,我们会发现,孔子的所谓的:生而知之者其实都是虚设,是一种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认,他外表上讲有生而知之者其实他又否认了,生而知之者因为你问他谁是生而知之者,他给你举的例子都是什么人呢,尧舜禹。古代的这些大圣人都死了,没有了,你问他眼前谁是生而知之者,眼前没有一个真正的生而知之者。连孔子都说,吾非生而知之者,他本人也不是生而知之者。所以我们说其实生而知之者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存在,只是一种虚设,只是为了教育学生的时候,他的一种教育方法,为了教育学生,他设定出这么一个东西,其实是并不存在的,就象我们说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百分之百的饿圆吗?其实没有,圆只是在几何当中存在,是人们从具体的圆中提炼出来,抽象出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在具体的事物中有绝对的圆吗?绝对的圆是没有的,百分之百的黄金是没有的,百分之百的氧气是没有的,所以他的生而知之者就是一种百分之百的氧气,百分之百的黄金,孔子真正重视的还是后面的学而知之者和困而知之者,所以人格从哪来呢,人格是从学习得来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问,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多学习,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复习,则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看看孔子是怎么样学习的,孔子这种学习就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