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516827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周人很早就有建造宗庙的习惯,宗庙安置有代表祖先的木主,里面分建多少个“庙”则取决于宗主的等级地位。宗庙除了祭祀,还可以举行重大典礼、决定重大事情,具有礼堂的性质。与此相关的制度A. 奠定了神权政治的基础B. 破坏了宗族内部的团结C. 形成了族权高于政权的局面D. 有助于稳定西周社会结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法制度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了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而不是奠定了神权政治的基础,排除AB。宗法制度有严格大宗和小宗体系,既是家族

2、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而不是族权高于政权,排除C。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 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B.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C.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D. 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知,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

3、,故B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点睛】“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关键信息。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 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 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 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D. 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诸子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认为

4、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官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诸子的人才思想反映的是他们要求打破旧的世卿世禄制,而不是强调真才实学的人才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故B项排除;C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4.周公“制礼作乐”的理念就是不要把人的命运寄托在鬼神身上,而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培养自己的德行,符合礼的规范;顾炎武说“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这反映二者都主张A. 实行民本主义B. 用礼制教化民众C. 自觉遵守礼制D. 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培养自己的

5、德行,符合礼的规范”“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可知二者都主张要自觉遵守礼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故C项正确;材料“周公制礼作乐的理念就是不要把人的命运寄托在鬼神身上,而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体现了民本主义,但A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B项只符合顾炎武的主张,排除;血缘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点睛】“而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培养自己德行,符合礼的规范”“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是关键信息。5.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

6、,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纲常的束缚B. 专制制度强化C. 小农经济的发展D. 科举制度的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说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后来就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了,这是因为之后中国就演变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于这一制度的专制色彩,导致了上述变化,故B项正确;宗法纲常属于专制皇权的衍生物,故排除A;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产生并发展了,所以不能解释之后士阶层的特点变化,故排除C;科举制度的僵化是在明清时期,而题干中提到变化在春秋战国之后就出现了,故排除D。6.秦朝实行的“书同

7、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A. 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B. 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C. 秦朝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D. 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书同文”“行同伦”到秦朝时期上升为国家政策,这说明文化领域的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秦朝正顺应了这一潮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上升为国家政策,材料没有反映出儒法互补性和学术的趋同,故AB项排除;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打击儒家思想,焚书坑儒就是典型事例,故排除C。7.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

8、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A.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C. 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D.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材料中的变化也就说明了对官员才能的重视,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故B项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8.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

9、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此举旨在A. 削弱侯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B. 树立皇帝的威信、加强君主专制C. 改革嫡长子继承制、完善分封制D. 为推行郡县制扫除障碍【答案】A【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其目的是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关系,不能体现加强君主专制,故B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汉武帝的推恩令与完善分封制无关,故C错误;秦朝已经推行郡县制,故D错误。故选A。9.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有时下诏奖励廉吏。如曹魏时期,魏文帝因华歆清贫,“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

10、,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为了巩固自身统治B. 促使官员廉洁自律C. 树立政府良好形象D. 借此笼络文武重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统治者有时下诏奖励廉吏”反映统治者奖励廉吏,目的是反腐倡廉,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故A项正确;促使官员廉洁自律是统治者的目的,但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B;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统治者奖励廉吏并非为了笼络文武重臣而采取的措施,故D项错误。10.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

11、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A.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 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 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D. 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来看,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说法错误;在中国古代,商人虽然富有但地位较低,材料不能反映商人地位提高的事实,故B项说法错误;早在汉代铸币权就已经掌握在国家手中,故D项说法错误。11.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

12、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B.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唐代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繁荣,由于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所以也可以体现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故选B;城市不是在唐代才兴起的,而且城市兴起体现的是商业的发展,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唐代时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但是东西部还

13、是存在不平衡的,而且对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经济而不是交通,故排除C;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12.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表明唐朝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C. 中央集权遭到冲击D. 婚姻制度变革艰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反映的是唐朝时门阀大族和皇室的婚姻,体现了门阀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门阀大族和皇室的婚姻而不涉及中央集权和宗法观念,故AC排除;

14、材料没有涉及到婚姻制度的变革状况,故D项排除。【点睛】“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是解题的关键。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材料二 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治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了道家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积

15、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出孟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和现在中国的“以民为本”思想在本质上是否具有一致性?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了韩非子的哪些思想主张?这些主张有何重要影响?【答案】(1)材料一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这种思想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一致。因为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带有民本的意识,但在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今天的民本思想却是以服务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3)材料三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主张社会变革、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为无为,则无不治”可知体现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这种思想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可知体现的是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这种思想与中国的“以民为本”思想上的本质上不一致,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