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简本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50974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简本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简本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简本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简本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简本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简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简本(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一:深圳市华安液化石油气码头改造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工程概况本项目工程位于深圳大鹏湾北岸的下洞地区海域。 。为加强天然气应急储备气源设施建设,保障深圳市天然气的安全、稳定、可靠供气,维护城市生活稳定;提升现有港口运作效率和用地集约水平,向深圳市高压管网调峰补气;保障清洁能源项目,支持深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在现有5 万 DWT 码头东侧扩建9 万 m3LNG 码头 1 座,该码头兼顾1 万至 9 万 m3LNG 船舶停靠;水域按9万 m3LNG 船舶进行疏浚。 码头利用新的钢引桥与陆域相连。 综上所述,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 个 19 万 m3 的 LN

2、G 泊位、1 座连接陆域的引桥、管线桥、行车通道。本工程用海类型为透水构筑物用海和港池用海,占用海域面积为 33.4709 公顷,使用岸线长度7m 。2、工程分析施工期本工程采用2艘3000m3耙吸船进行港池航道疏浚,取泥沙再悬浮12kg /m3,装满舱容约需要1 小时, 疏浚满舱可导致36000kg 泥沙再悬浮, 依此换算得每艘耙吸船产生的源强为10 kg/s。 疏浚时耙吸船为间歇释放源强, 每 5 小时释放一次, 每次释放时间持续1 小时, 每天共计释放2 次。抓斗船施工产生白悬浮泥沙为20kg/m3, 8m3抓斗式挖淤泥,每斗开挖时间为2分钟,每小时泥沙再悬浮 7250kg ,则抓斗式挖

3、泥船产生的悬浮泥沙源强为 1.33kg/s ,近似为连续点源。营运期本项目营运期间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废水排放、 固体废物对海域水环境的影响。 本 工程码头无生活污水收集,也无其他生产污水收集;工程码头面、引桥面及靠船墩面很小,因此营运期的污水主要是靠泊船舶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根据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的海洋保护条例, LNG 船舶在进入港区后,将严禁在港区内排放生活污水及含油废水, 其经过船上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废水需在离港 12 海里以外海域排放, 若船上的废水处理设施出现故障,则需委托有资质的公司对 LNG 船舶上的污废水进行统一收集上岸处理。因此,项目 LNG 船舶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含油

4、废水对港区水域造成的影响较小。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水质状况2008年12月 20日2009年3月 25日(春季):调查海域石油类部分站位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大潮涨潮和落潮时的超标率分别为 22.7和 36% , 小潮涨潮和落潮时的超标率分别为27%和45% 。 pH仅在小潮落潮时的S1眩占点的表层超标,超标倍数为0.17。其监测因子包括 DO、COD、活性磷酸 盐、无机氮、锌、汞、铜、铅、锌、镉、总铬、砷和挥发酚等其他因子表、底层各站位均未超标, 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2012年9月15日2012年9月21日(秋季):调查海区仅有DO和石油类出现超标现象, 但超标倍 数较低。

5、涨潮时,DO在表层水体中的超标倍数为0.66,底层最大超标倍数数为4.93;石油类仅个别站位超标,表层最大超标倍数为0.18,底层无超标现象。落潮时,DO在表层水体中的最大超标倍数为 0.08 ,底层最大超标倍数为 3.7;综合而言,DO在涨潮和落潮时的超标率分别为52%和40% ,石油类在涨潮和落潮时的超标率分别为4.7%和29% 。项目所在海域的水体主要收到石油类的污染。COD 、活性磷酸盐、汞、铜、铅、锌、镉、总铬、砷等其他因子涨、落潮的表、底层各站位均未超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2)沉积物状况春季调查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总汞、铜、铅、镉、锌、砷、总铬、石油类、硫化物的单项

6、标准指数均小于1 , 全部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 有机碳全部站位超过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总体而言,监测海区表层沉积物的质量状况良好。秋季调查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总汞、砷、铜、铅、镉、锌、铬、石油类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 全部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 表层沉积物无超标样品,Z11 站位的石油类标准指数接近1,说明调查海域的部分海域存在石油类污染的潜在问题。总体而言,监测海区表层沉积物的质量状况良好。由上述2次调查可见,深圳大鹏湾沉积物基本满足相应功能区要求。沉积物质量良好。( 3)生物状况叶绿素 a 和初级生产力春季调查表明,监测区内叶绿素 哈量的

7、平面分布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由北向西南、东南方向递减的趋势。平均叶绿素 a含量为3.08mg/m3,变化范围为1.06 mg/m36.12 mg/m3,变幅较小。平 均初级生产力为317.41 mg?C/m2?d,在85.07 mg?C/m2?d639.69 mg?C/m2?d之间变动,变幅相对 较大。各测站中以S6站最高,S5站次之,S7站最低。初级生产力的平面分布趋势与叶绿素哈量基本一致,总体而言,监测海域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处于中等水平。秋季调查表明,涨潮和落潮时平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4.00mg/m3和4.04mg/m3;涨、落潮差异小,表层和底层叶绿素 哈量差异不大;各站叶绿素a含量

8、差异较明显,多为从东低西高,最高值在大梅沙湾。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差异较大;涨潮时范围为(3.1418.17)X 102mg?C/(m2?d),东低西高,最大出现在Z20站,为超高水平;最小出现在 Z5站,为中等水平;平均为8.42X 102mg?C/(m2?d),为 超高水平;落彳I!时范围为(4.1317.43)X 102mg?C/(m2?d),总体上西高北低,最大出现在 Z18站,为超高水平;最小出现在Z2站,为中高水平;平均为 8.75X 102mg?C/(m2?d),为超高水平。初级生产力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各立海水透明度和叶绿素哈量有差异。浮游植物春季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45属109种

9、,硅藻种类最多。生物量平均为1262.15 X 104 ce”m3,生物量水平较高, 生物量组成以硅藻占绝对优势。 多样性指数平均为 3.08 , 均匀度指数平均为 0.55 , 显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属较高水平。 秋季调查共出现浮游植物3门31属110种,种类丰富,硅藻种类最多。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 3.52、 0.70和 1.64,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度均良好,显示 海区水环境较好。浮游动物春季调查共经鉴定,监测区内浮游动物共出现108种(类),分属17个不同类群,以桡足类出现种类数最多,主要优势种有鸟喙尖头溞、锥形宽水蚤、亚强次真哲水蚤、微剌哲水蚤等

10、9种。监测区内浮游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 744.48ind/m 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17,平均均匀度为0.67。秋季调查共鉴定出终生浮游动物 77种和 4类阶段性浮游幼体 (鱼卵和仔稚鱼归为 1类) , 桡足类种类最多,其次是水母类。优势种为鸟喙尖头溞、肥胖箭虫、小齿海樽、软拟海樽等9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156.70 ind/m 3,多样性平均值为4.07;均匀度平均值为0.79。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处于较高的水平,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底栖生物春季调查出现底栖生物种类较多, 共有 37科 41种(类) , 以环节动物17种和软体动物16种为最多。总平均生物量为 27.6

11、5g/m;平均丰度为71.56Ind/m2。生物量的组成以蟒虫动物为主,其次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 丰度的组成以环节动物为主, 为31.56 ind /m2。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69和 0.87 ,表明本调查海域生态环境良好。秋季调查出现底栖生物 7大门类49种, 以软体动物13种和环节动物11种为最多。总平均生物量为0.92g/m2,平均丰度为71.56Ind/m2。本次调查的密度优势种为角贝(Dentalium sp.)和棒形棱角贝(Cadulus clavatus) ,均为软体动物掘足纲的种类。底栖生物群落的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4,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0 。各

12、站底栖生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相对较小,底栖生物群落较稳定。潮间带生物春季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48科 80种 (类), 以软体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 其次为藻类植物和甲壳类动物。种类组成以沿岸及海湾的亚热带高盐性种为主,且暖水区系特征较为明显。平均生物量为1601.84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41.00 ind/m2。在潮间带生物生物量的百分组成中,以软体动物为最高,为 993.95 g/m 2。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方面,两指标平均值分别为3.05和0.80,表明潮间带海域生态环境较好。秋季调查定性和定量样品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 5大类 35种, 其中绝大多数种类为软体动物和

13、节肢动物, 分别有 20种和9种。从生态类型来看, 大部分种类为亚热带沿岸广布种, 热带高盐性种类也占了一定比例。岩石岸断面C2潮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05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00.453g/m2;三个沙滩潮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7.210 g/m2。岩石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3个沙滩。鱼卵仔鱼春季调查中,采集的 12个样品共鉴定出 9个鱼卵仔鱼种类,隶属于9属9科。调查共采到鱼卵29,985粒,仔鱼23尾。鱼卵数量以小公鱼占绝对优势,占鱼卵总数的61.7%,其次鲾属鱼卵;仔鱼出现数量很少, 没有优势种。 根据估算, 调

14、查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为5977粒1000 m3, 仔鱼为 4.8尾 1000 m3。秋季调查共采获鱼卵 1506粒、仔稚鱼3尾,经分析鉴定,鱼卵种类数为11(含1个未定种) ,仔稚鱼种类数为 3,合计 13种。垂直拖网共获鱼卵1003粒,平均丰度为100.72 ind/m 3,水平拖网共获503粒鱼卵,平均密度为125.75 ind/网,主要种类为端科鱼类和多鳞H。渔业资源2006年春季(5月) 、夏季(8月)和秋季(11月)3次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104种,其中鱼类最多,分属10 目 37科 84种,其次是甲壳类,头足类最少。就捕获的种类而言,夏季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最少。以杜氏枪乌贼、带鱼

15、、六指马鲅和黄斑鲾为优势种。春、夏和秋3季的平均资源密度为1255 kg/km2,其中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754.5 kg/km2、2032 kg/km2和978.9kg/km2。 3个类群的资源密度中,鱼类的资源密度最高,为958.4 kg/km 2 ;其次为头足类,为244.4kg/km 2;甲壳类最低,其资源密度仅为52.27 kg/km 2。2012年9月的秋季调查结果说明,大鹏湾鱼类种类组成以鲈形目种数最多, 约占鱼类总种数的65% ;鲱形目次之,其余目的种数均较少。水域内的鱼类种类以栖息在浅海、海湾、河口区的杜氏棱鳏、裘氏小沙丁鱼、黄斑端、丽叶觞等小型鱼类占优势。头足类以枪形目种类为最多,约占头足类部总种数的 50% ,其中以杜氏枪乌贼占优势。甲壳类主要为虾类,其中以对虾种类最多,占虾类总种数的 64.7% 。湾内的虾类资源并不丰富,以须赤虾、宽突对虾、近缘新对虾等占据较高渔获比重。海洋生物质量春季调查中,所有样品的总石油烃和各类重金属均未超标,铅和镉未检出。秋季调查结果显示,底栖鱼类、甲壳类以及潮间带的软体类的全部评价因子未出现超标;贝类样品(联珠蚶)体内超标的污染物是铅、镉和锌,其中铅和锌能满足第二类评价要求,但镉只能满足第三类评价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