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源流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498074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源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源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源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源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源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源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源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12011-06-05 23:21:45 来自: 慎守其真(剑胆琴心)一 杨式太极拳的类型和体系先师赵斌先生(1903-1999)、傅钟文先生(1908-1994)都坚持杨式太极拳传承于陈家沟陈 长兴,都尊张三丰为太极拳的始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宗师 如何从学于陈长兴,杨式太极拳为何与陈式太极拳有显著不同?我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也说 不明白,但是看了我师兄路迪民先生的文章杨禄禅陈家沟学拳考 路迪民,杨禄禅陈 家沟学拳考,载于武当,2005 年 01 期。,觉得很有道理。他从两个问题入手:杨禄 禅怎样到陈家沟学拳?杨禄禅学的是什么拳?总结了目前太极拳界

2、对杨禄禅学拳历史问题 的几种不同看法,路先生对其一一进行考证和解释,旁征博引,史料丰富。并对对赵斌、傅 钟文先生的观点予以肯定,结论大致如此: 杨禄禅自幼好武,长大后以挖煤或做杂粮摊助理为生。一日,在太和堂药店门前发现有人寻 衅闹事,被药店掌柜轻易抛出丈外。遂经药店掌柜引荐,长途跋涉,慕名投拜陈家沟陈长兴。 相传三下陈家沟,前后十八年,终获太极拳之真谛。或言杨禄禅闻知该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 又遍访道家宫观,另得奇人传授。杨家历来的说法,称该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传至近代由 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 另见路迪民先生著作杨式太极拳三谱汇 真,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第 193页

3、。路先生的考证在此不做详述。同时,我觉得一种拳术和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具体时代和社 会背景,因此,应将太极拳的创立和发展放到更大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来看,她的产生,体 现了诸多先贤们对于生命智慧的感悟。同时,太极拳的形成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修身 的哲学思想、养生观念,有着密切的传承和演变关系,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并且 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杨式太极拳能被称为一个门派,是因为它在产生、演变、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 独特的拳术体系。从表现形式上,有多种支系、多种套路和多种演练风格;在拳理拳法上, 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经验总结;在太极拳文化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习俗;这些丰富的表 现

4、形式和理论著述,留给我们后人很多财富。唯有在百花争鸣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才 能取长补短,才能窥见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杨式太极拳由鼻祖杨禄禅(17991872)创始,经其子杨凤侯(生卒不详)、杨班侯(1837-1892)、 杨健侯(1839-1917),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 1892-1938)、杨少侯(健 侯之子 1862-1930)、杨兆元(健侯次子)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九人三代 100 多 年间研习和传承,在清末将太极拳由河北永年县广府镇的乡下带到京城。在民国期间,又由 北京传至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以至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杨家的

5、后人及其各地门徒 在新时代将其推广至整个世界,造福后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太极拳”这个名称也产生在杨家第一代、第二代在创拳、传拳的过程中。有说是有识之士 为杨禄禅所练之拳术起名为“太极拳”;有说“太极拳”名字的由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有 说“太极拳”之名始于王宗岳“太极之拳论”,也有说“太极拳”名称为杨禄禅邻里武禹襄 所提。种种说法,都在说明太极拳是在前人不断地努力和经验总结中,以太极之文化和哲理、 中医之实践和认知、结合传统宇宙观和身心观等,与拳术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成体系 的太极拳术。她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沉淀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 现,亦是先贤们智慧结晶的表达。

6、在当今社会,当太极拳演变成一种时尚的运动时,很多味 道发生了变化,如果你把她当作体操来练,那么她永远是体操。如果你把她当作是古人的智 慧来练,那么你也能够体会和获得这些智慧,你怎么对待她,她就怎么对待你。因此,练拳 要对先贤、对拳术本身有敬畏之心。太极拳救了我的命,要是没有遇到恩师,我怕也活不到 今天。杨家的拳架在三代人的努力过程中,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再加上杨家各自的门 生高足再研再传,使之形成多样化的演练形式。有快拳、有慢拳、有套路长的、也有短的; 有所谓大架、中架、小架、低架、高架、实腿架、虚腿架;也有形成班侯拳系的、健侯拳系 的、少侯拳系的;有的则以鼻祖杨禄禅所传承下来各成一

7、家的,如杨禄禅传富周所形成的“府 内太极拳”,杨禄禅传王兰亭所形成的“老杨家太极拳”等等。这些,都是充满智慧的,都 是先贤们花了巨大心血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赵斌恩师之子赵幼斌先生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二是从早期 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 赵幼斌,杨式太极 拳架类型和特点,载于武当,2005 年 05 期。并且对杨式太极拳不同类型的拳架的 特点进行了说明。也有研究者将杨式太极拳分为:大架、中架与小架,有“少候走小架,健 候走中架,澄甫走大架”之说。有的则是从传承关系上予以归类。 我觉得从拳术本身来说,都是从“体”和“用”、“练功”与“用

8、功”,“养生”与“技击”等 方面衍生而来的。因而有开展或紧凑;或快、或慢;或高、或低;或繁、或简的表现形式, 先贤们在教受弟子们的时候,都是因材施教,也不可能只教一个套路,一种打法的。因而, 习练杨式太极拳的路径、方法、以及侧重各有不同,但是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修炼的法 门只有一个,但是路径却有千万种,这就是先贤们创拳的智慧。你是抱着何样的目的学拳, 跟随何样的师父,又是适合于何种习练的路径和方法,决定了你习练的路径和深度。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 我一辈子就练了这么一套拳,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她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 晚年“定型拳架”而来。但是这套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宗师的各

9、地门徒,时至今日,在 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 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 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 式; 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 式,崔毅 士先生分为108 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 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 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 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 拳势动作的

10、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 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 81 式。而与赵斌先师所传 85 式比较有 4 处名称算法不同。第一处是杨 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 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 式为“预备 式”和第2 式为“起势”;第二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37 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 38 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 和“下势”。 路迪民,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年。第 17-23 页。 这样81式加上4 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

11、左右搂 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 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 算上形成不同。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 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 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 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採,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因 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也有不同的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

12、象。由于杨澄甫 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以来的太极拳发展事业上,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 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 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 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 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发展, 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 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

13、”一种练法和套路。但是,为什么“定型拳 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到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 一种杨式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 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杨家经三代研习,到了杨公澄甫一代,对拳术已经有了深刻的体悟,并且总结出了丰富的教 学经验。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习武救国,强族强种”的社会环境,亟需 一种有效的、具有多功能的教学和练习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因此,在其深厚的家学 基础上,集中了杨家三代及其传人练拳和传拳经验,对杨式太极拳做了一定的改革,将杨家 拳的精华和修炼要旨集中在一套训练体系当中

14、。在宗师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除了有 定型拳架的套路之外,还有单人、双人推手练习方法,有关于拳架技击招数的展现,在理论 方面有“太极拳练习谈”和“太极拳十要”等心得。因而“定型”并非是一个拳架的定型, 而是对杨式太极拳修炼方法,以及修炼体系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可谓是杨家拳的集中体现和 集大成者。这也是为什么,像陈微明(1881-1958),牛春明(1881-1961)等年长于澄甫公,又跟随澄 甫公之父键侯先生学过拳的,后又拜于澄甫门下。跟随澄甫公学拳的,要不就是先得键侯先 生、少侯先生亲传,如田兆麟、王其和、汪永泉、张虎臣等,要么就是有识之士、带艺投师 的,如李雅轩、崔毅士、董英杰、郑曼青、叶大

15、密、褚桂亭、武汇川等,都终成一代名师, 可见澄甫宗师之智慧与高明。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例言中强调:“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 明,妄加增损。”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这个法门是什么?就是 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和遵守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宗师又在例言中说道:“太极拳之主体, 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举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运动之轻重,进退之伸缩,气息之宏细, 顾盼之上下左右,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有常度。”知道了这个“常度”,也就是明确了习 练的基本准绳。宗师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方法都蕴含在了“定型拳架”之中,只是看你能 不能识得它的真面目了。这个“准绳”,不是国家规定套路

16、,如24 式、32 式,42 式、48 式等太极拳那样的标准化, 要求手摆在哪,脚抬到哪,而是一个符合太极拳准则的坐标。很多身体的习惯,在开始学拳 的时候不理解,做起来觉得别扭,比如身体放松、以腰带动四肢、实腿转换、圆裆开胯;或 者单腿支撑的时,胯根外旋里收等要求,但是当你照着这个准绳练,你就发现她的奥妙了, 因为她是帮助你通向太极之路的一扇门,你不按照这个准绳去练,不守太极拳的规矩,练八 辈子也练不出来。因此不要将这个规矩变成一个死的“标准化”,太极拳打到最后,都是有手似无手,有形似 无形,没有开始的准绳规矩,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无形神韵。外在上看着无形,实则是身体 里面习练出了有形的东西。身体内在的东西你是看不见的,却是习练得来的客观存在。但是 你不按照准绳来练,里面的东西也不会产生。那为什么“定型拳架”还有不同的演练风格呢?不能说人家的不对,而是他们都保持了定型 拳架练习的准绳,在此基础上由于师承,领悟不同而形成了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