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amp#183;秋思》.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476464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净沙&amp#183;秋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天净沙&amp#183;秋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天净沙&amp#183;秋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天净沙&amp#183;秋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天净沙&amp#183;秋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净沙&amp#183;秋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净沙&amp#183;秋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水平。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二、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 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

2、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 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 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 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 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 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 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 一 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 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

3、然。(放第2框)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 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 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但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 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 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1)指导学生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

4、与作家对话。总来说之, 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憧 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枯藤佬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 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 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 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

5、结合的形式美。(2)感受它的意 境美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 样的画面?清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 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 的藤,于是枯藤这个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能够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箫箫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 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

6、的秋景。在作者的眼前表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 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 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p)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 秋景图。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由于“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 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 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 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

7、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 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 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3)拓展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 第5框)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箫枫树林。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

8、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 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 框)(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 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 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 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 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 可给原作

9、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 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 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 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 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 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 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

10、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 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 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 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 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教学反思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 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 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

11、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 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 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 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 学。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 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 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 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 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

12、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 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怎样成为诗歌 意象的。学生在这两组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 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 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 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 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 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

13、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 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 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 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 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 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 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 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 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 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