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44384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乙己》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乙己》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孔乙己》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孔乙己》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乙己》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教学案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孔乙己是五四制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初中阶段,从小说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情感线索三个方面作了阅读指导。而本单元安排小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孔乙己一文主要是用于指导小说的赏析。孔乙己全文不到处3000字,凡读过此文,无不在心中流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形象。阅读此文,需从语言、人物、主题三方面实行赏析,才能真正领略到鲁迅小说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二、教学目标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

2、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欣赏鲁迅小说中含蓄、准确、精炼的语言。2探讨孔乙己人物个性及其悲惨命运的必然性。3感受鲁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三、案例设计的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强调教与学的两方面的改革,就“教”来说,更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就“学”来说,更强调通过体验和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来补充被动接受学习的缺乏。孔乙己一文借用两个课时连上的时机。最初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两课时直接抛出两个问题:1、孔乙

3、己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命运。观察学生情况,似乎仅仅在配合教师完成彼此认同的课堂教学任务,参与回答下列问题的学生也仅是经常答题的同学,甚至有相当局部的学生对文章有种迷惑与不解。此时,阅读仅仅成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重新审视孔乙己一文,的确,对于学生来说,小说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学生的经历体验有相当差别,借助辅助资料虽然能够理解人物与主题,但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制度的理解,无法

4、深入体验人物命运的悲惨性,更无从感受世态的炎凉。留在学生印象中的孔乙己仅仅一个可笑的人物而已。针对这个现象,作者认为设置这两个问题还是必要的,但提问的方式应有所变化。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能够起到向导的作用。通过变式提问,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于是,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利用变换提问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课文,也就是本案例形成的关键。四、教学准备教师:大量阅读鲁迅小说,理解孔乙己作品的相关情况。学生:熟读孔乙己及课后附文的艺术特色,推荐阅读范进中举。五、案例描绘本局部将摘录局部实录,以供商榷指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是如何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鲁迅先生用笔战

5、斗了一生,他在铁屋子里苦苦呐喊,淋漓尽致地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唤醒国民麻木的心灵。师:预习过孔乙己了吗?是否读熟了?(全班学生一致肯定,而且表现得相当自信。)师: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全班哗然,学生开始纷纷争论,并快速地翻书查找。平时不太认真的学生也开始注重课文。)生:姓孔名乙己,这还用问吗!生:不对,孔乙己是绰号,书上没说他的名字。师:是书上没说,还是(没等我问完,学生就抢过我的话题。)生:人家根本就不在意孔乙己,不关心他叫什么!师:不关心?据我所说,孔乙己不过个能为大家带来很多快乐的人呀?【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

6、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我有意预设了这么一个小问题,学生很快便找出很多语句,如“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等,但越找越发现问题。】生:老师,孔乙己是大家的开心果,应该是个受人注重的人,为什么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生:不对,大家并不关心他:“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乐,不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孔乙己可有可无。生:对,孔乙己腿被打折,旁人依然谈笑自若。生:掌柜仅仅在看到欠十九文钱,才想起孔乙己。【此时,学生若有所思,进入到对文章深一层的研讨中,于是顺理成章地探讨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老师要鼓励和协助学

7、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学生通过现场演示,比较“排”与“摸”动作的不同点,体会孔乙己的炫耀、装阔,自命清高;从“窃”与“偷”中感受孔乙己的自欺欺人;从“连人和书籍纸张,一齐失踪”去理解他的好喝懒做。但在热烈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对“长衫又脏又破”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于是,我又追问。】师:为什么孔乙己不肯脱下又脏又破的长衫?生:太懒了,自己不肯洗,又没老婆替他洗。(全班哄堂大笑)生:太穷了,没有其他衣服可替换。生:不对,文章后面提到他穿一件“破夹袄”,说明还有其他衣服啊!【的确,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深入解读鲁迅的作品并不容易,但学生热烈的问题意识却是解决问题

8、的最有效的催化剂。直接介入学生的问题内容,可拓展学生的问题内涵。于是,就着这次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地探讨“长衫”与“短衣”的区别,学生的见解也随之更显深刻。】生:孔乙己苦苦追求的就是这么一件自认为能维护他读书人尊严的长衫。生:长衫是孔乙己唯一能区别于短衣帮的标志,是他标榜自己的证物,也是他仅剩的自尊了。到后来腿被打折,而且连唯一的自尊也被剥去了,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师:这么样的一个孔乙己,他又有着怎样的悲惨命运呢?生:死了。(板书:死。)师:何以得知?生:“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师:“大约”、“的确”不是很矛盾吗?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板书:死?)【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要求学生继续研读课文,打开思

9、维,对孔乙己的结局作种种推测。学生思维的浪潮沸腾了。他们列举了种种可能性,或远走他乡投靠亲友,或因偷窃锒铛入狱苦度余年,或沦落街头成为乞丐研讨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第二个层次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研究文章内容,这样既表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地培养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经过一阵近乎争辩的激烈讨论后,意见趋于一致,他们给了我响亮而共同的答案:“孔乙己必死无疑!”(板书:死!)为更深一层理解其悲剧的必然性,我抓住了学生的其中一种推测,继续追问。】师:孔乙己就不能干农活或做点小买卖?不过具备这个身

10、体条件的?生:对,孔乙己“身材高大”。师:不是高大,是很高大,(生大笑),一个大男人为什么养活不了自己?【学生的疑惑再次被点醒,他们思维深度再次被拓深。】生:孔乙己认为“君子固穷”。生:孔乙己受封建制度影响太深,中毒太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在他脑中作怪。【经过持续地讨论,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孔乙己】生:不过“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啊(生哄堂大笑)生:这才叫悲惨啊,死了都没人知道。【学生的疑问再一次带动了要讨论的话题。】师:是什么造成孔乙己的悲剧?为什么死了都没人知道?【学生又一次地对课文实行深入地探讨、分析,得出结论:孔乙己的悲剧不但是他个人弱点所致,更是由可悲的社会制度造成。但

11、在对于丁举人打孔乙己的问题上再次出现“该打”与“不该打”的分歧。学生期待我能给他们一个准确的答案。】师: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为什么一个能打人,一个只能被动挨打呢?生:他俩身份不同,丁举人是举人,读书中了举,便有权有势,而孔乙己没有进学,这就导致他们的地位和命运截然不同,关键还是封建科举制度。生:旁人对打人的举人是敬畏的,而对被打的孔乙己仅仅冷眼以对,讥讽嘲笑,当时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这些都是社会制度造成的,都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生:在这种科举制度的摧残下,要么如孔乙己般死去,或者会像范进一般,即使中举,结果却也是疯了,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阅读行为也就意味首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

12、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的思想与鲁迅先生作着深刻的对话和交流,他们体会着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同时,他们也品味着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作者思想的火花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学生不禁被鲁迅这个文学大师的个性魅力深深感染了。】六、评价方案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较深,教师讲得累,学生记得累,结果只能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本文作者采用两个课时连上,原本是件较费力事,但本课却让作者在执教时较为轻松。这个课时,作者交换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深入探求文本的欲望,同时又采取自主、合作、探究

13、的方式引导学习,在教学中,毫不吝啬地把思考、质疑和讨论的权力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学生的讨论,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价方案学习的空间。交换提问方式和学生小处质疑的精神使所有的问题在激烈的讨论声中迎刃而解,一气呵成。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正所谓“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深化思维,思想与思想在碰撞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再次审视本课前后两次教学,从教学目的、提问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作比较,深感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重要性。同一目的,不同的提问方式,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且

14、从隐性的长期目标来看,恰当的提问方式更能让学生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体会对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也正是作者孜孜以求的。当然,本课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而课后学生的心得体会更让作者深感教改的重要性,教改也不但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七、附学生随笔一篇读孔乙己有感鲁迅的文章,我认为他的文字固然让人叹服,但更重要的是,他挥起长剑,刺向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划出了一道亮光。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所谋害,被封建社会所杀害。作者当时写这篇孔乙己,许是为了激发中国人的斗志与反抗精神。多少年,多少代,人们用同样的角度去批判孔乙己,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本质。但又有谁想过: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现代版“孔乙己”。仅仅两者生活的年代不同,仅仅被迫害的形式不同,仅仅现代人贯用“阿Q精神”在逃避,在说服自己,仅仅还没出现“21世纪的鲁迅”来揭开迷人的面纱背后的丑陋,激起我们的反抗。谁会想到,也许我们的后代也会大刀阔斧的来批判、刺杀我们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遏杀了多少智慧与才能,中国人是否统计过?不会。因为这无法用数字计算,每个人只知道春天花开了,但不知,仅仅“昙花一现”。如今的素质教育,如此轰轰烈烈,但它也许仅仅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防弹衣,以免被“神枪手”杀死。现在,还缺少“伽利略”与“布鲁诺”,因为每个人都怕被那把火给烧死。反抗的枪声也许不会被打响?! 二一五年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