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40844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建沈阳至丹东客运专线TJ-3标四工区新康隧道工程洞内导线布设控制测量方案编制:审核:中建股份有限公司TJ-3标四工区2010年6月3日目 录1 编制目的依据12、工程概况23、人员配置及仪器设备24、洞内导线布设35、洞内导线控制测量指标46、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指标67 洞内控制测量注意事项78 控制网平差计算91、编制目的依据1.1 编制目的隧道洞内导线布设的目的在于控制隧道的贯通误差在允许的贯通误差内,保证隧道相向开挖的工作面,沿着隧道线路前进,在贯通面处将隧道贯通。影响隧道贯通误差大小的三个因素:洞外控制测量精度等级、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等级、隧道长度。为了正确完成施工放样,防止误差积累,保

2、证最后的准确贯通,应进行洞内控制测量。此项工作是在洞外控制测量和洞、内外联系测量的基础上展开的,包括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前期洞外平面、高程及加密方案均上报审核,目前新康隧道进口工作面正常掘进280米左右,结合工程特点,制定洞内导线控制方案。1.2 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6客运专

3、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7沈丹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8 铁道部有关规定2、工程概况沈丹铁路客运专线TJ-3标项目经理部四工区新康隧道,总长345m,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境内,穿越中低山区及山间凹地,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隧道最大埋深35m。隧道范围内丘间沟谷内表层多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残基粉质粘土、碎石土覆盖,进口处地层为粗角砾土,出口处为粗圆砾土、粉质粘土。V级围岩115m,IV级围岩125m,II级围岩105m。开挖方法:明挖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全断面法。3、人员配置及仪器设备3.1 人员配置序号姓名职务姓别职称备注1宋军测量队队长男工程师2高亮测量队副队长男助工

4、3曹建平测量队副队长男工程师4陈广生测量员男工程师5江伟测量员男技术员6王启孟测量员男技术员7雷军测量员男助工8艾如京测量员男工程师9闫肖飞测量员男助工10赵颜超测量员男助工11张飞测量员男技术员12楚福明测量员男技术员13赵晓峰测量员女技术员14王玉城测量员男技术员3.2 测量仪器序号仪器名称规格型号技术指标出厂编号鉴定日期1全站仪2徕卡TC8028642332全站仪1拓普康GTS-7517s05563电子水准仪0.3mm徕卡DNA033390564GPS接收机580048241542015GPS接收机580048241542726GPS接收机580048511620997GPS接收机580

5、048241542018普通光学水准仪宾得R-202NE8839734、洞内导线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导线点埋设时,采用钻爆开挖,开挖深度2米、宽1米且在中心深埋水沟以下0.30.5米,控制点标志采用不锈钢,直径为20mm,顶面留有十字丝 ,标石顶面应埋在坑道行车道面以下10-2cm处,上面盖上铁板或铁闸子。为便于找点使用,应在边墙上用红油漆注明点号,并以箭头指示桩位。导线点兼作高程点使用时,标心顶面应高出桩面2厘米.。2导线点应成对埋设,埋设时成对的两个导线点应在里程方向前后错开510m,左右错开0.51m。3导线点应布设在避免施工干扰、稳固可靠的地段,尽量形成闭合环。导线边以接近等长为宜,

6、一般直线地段不短于200 m,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 m。5. 洞内导线控制测量指标1、洞内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洞内导线测角的基本方法是方向观测法,在施测前,根据隧道的长度来确定洞内控制网的测量等级。洞内控制网的等级和测角中误差及边长相对精度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601-2009执行。水平角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四等及以上0.5级仪器4841级仪器6962级仪器8139一级及以下2级仪器1218126级仪器18-24边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测距仪精度等级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测回间较差限值(mm)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

7、往测返测二等I44232mDII57三等I22232mDII4457四等I22232mDII57III441015一级及以下I22232mDII57III1015IV442030洞内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测量等级适用长度(km)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差二9.01/100000隧道二等1.31/100000三1.81/50000四.532.51/50000一级1.54.01/200002、洞内导线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1)单导线 导线布设灵活,但缺乏检测条件。测量转折角时最好半数测回测左角,半数测回测右角,以加强检核。施工中应定期检查各导线点的稳定情况。2)导线环 如图2-1所示,是长大隧道洞内控制

8、测量的首选形式,有较好的检核条件,而且每增设一对新点,如5和5点,可按两点坐标反算55的距离,然后与实地丈量的55距离比较,这样每前进一步均有检核。3)主、副导线环如图3-1所示,图中双线为主导线,单线为副导线。主导线既测角又测边长,副导线只测角不测边,增加角度的检核条件。在形成第二闭合环时,可按虚线形式,以便主导线在3点处能以平差角传算34边的方位角。主副导线环可对测量角度进行平差,提高了测角精度,对提高导线端点的横向点位精度非常有利图2-1图3-16. 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指标1、洞内高程测量精度要求洞内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往返观测,结合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定期复测。建立新一期高程控制

9、点前应检测起算高程点。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应满足限差要求,严格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执行。水准测量限差要求水准测量等 级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平原山区平原山区二等40.8-46精密水准8688三等122.48121520四等20414202530五等30203040洞内高程测量精度要求测量等级两开挖洞口间高程路线长度(km)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mm)二321.0三11323.0四5115.0五57.57、洞内控制测量注意事项1导线自洞口向洞内是分期、逐次测量建立,并最后贯通的。2

10、 洞内测量是在施工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防水排水、通风排烟和照明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十分重要。3 宜布设成多边形导线环,导线点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点间视线应离开洞内设施0.2m以上,洞内高程控制点应每隔200-500m设置一对。4 仪器进洞后为适应洞内的温度和湿度必须晾露3040min后才能正常使用,并应擦干仪器和反射器镜面的水气后才宜观测。5 受场地和观测条件限制,导线边长一般不可能较长。有时难免采用短边和特殊短边。一旦有条件时,须及时改善短边条件并加以补测,以避免方位误差过大的有害影响。6 导线需联测必要的施工中线点,以利及时检查和定正中线。7 由于诸多施工因素影响,在利用已测导

11、线点伸引前,必须先检测判明已知点是否位移。检测方法一般按原有导线最前端的相邻三点点位、通过同精度测角检测和侧边检测。如果角和边的差值均在精度允许范围内,则可认为原导线点的精度和点位均为可信;如果超限则应认为存疑,应沿着原有导线依次倒退检测边角,直至精度合格为止。这时以合格处的导线点作起算点向前建立新导线。经检测不合格部分的导线点坐标成果应予废弃;如果检测结果虽未超过限差,但其差值已大于较差的中误差而接近限差时,亦应依次倒退多检测几站角和几条边,以判明原有成果是否可靠。8 洞口投点通常距贯通点最远,因此测角误差对贯通的影响最大;同时,投点又是由洞外引向洞内的测角站,由于测角条件的诸多不利因素,为

12、使洞口投点测角获得较好成果,观测时间宜选在夜间较稳定后进行;夜间观测有困难时,可选择气象稳定的阴天观测。进洞后第一对导线点向投点观测时,也宜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9 仪器、目标多次置中,因为洞内导线边长较短,仪器和目标的对中误差对水平角观测的影响较大。为减少此项误差影响,导线测角可采用在测回间将仪器和觇标多次重新置中的方法。10 在观测时,应在所有观测方向中选择一个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竖直角较小和距离适中的方向作为零方向。当方向数较多,需分组观测时,或观测中、遇某些方向目标暂时不清晰而分组观测时,应采用同一零方向。8、控制网平差计算控制网平差采用“COSAWIN98-控制测量数据处理通用软件包”软件对导线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并形成各种报表。水准平差采用铁四院开发软件,对水准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并形成各种电子手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