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8课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938488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8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8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8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8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18吆喝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 编写人:董丽娟审核组长: 审核领导:时间: 年 月 日 评价等级: 级温馨寄语:民俗,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熟知文章的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 ”时的内在情感。3、倾听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学法指导】1、赏析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平易而不又乏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研讨,解答问题,理

2、清本文思路.3、自学答题一律使用蓝色笔,合作探究、更正错题一律使用红色笔。一、夯实基础积累运用积水成渊,聚沙成塔1、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著名_、_、_。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代表作: 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本文选自 。 2、自读课文,使用红色笔用()在文中标出重点词语,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吆喝( ) 招徕( ) 铁铉( ) 行当()囿 于( ) 隔

3、阂( ) 钹( ) 秫 秸( )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写在下面:小组内交流预习时的困难、疑惑二、合作探究(一)自读课文思考1、品读文题,感悟创作风采: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理解题目“吆喝”的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_2、请你谈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吆喝的。答:_ _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_(二)精读课文,局部研讨精读课文13自然段,探究以下问题:1、课文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 2、第13自然段是从哪两大方面介绍北京的“吆喝”的,重点介绍的是那方面?答:_ 3、第2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 4、第4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 (三)、重点阅读第

4、5自然段至文末,回答下列问题:1、在课文中画出表示从早到晚顺序的词语,写在下面。清早过卖早点的_2、第五段中的“热闹”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对描写小贩们的吆喝声有着怎样的作用? “热闹”本来是形容场面、景象等,用在这里是否恰当?为什么?_ 3、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答:_ 4、第10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叫卖声的?你确定的依据是什么?都写了哪些叫卖声?答:_ _ _ 5、请说说下面的叫卖声宣传的是什么产品? 突出了该产品的的什么特色?“栗子味儿的白薯”_“葫芦儿冰塔儿”_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_为什么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5、用原文上的话回答)答:_ 四季的叫卖中,哪一季写得最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 文中说,叫卖“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列举的叫卖方法有哪些?答:_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这句话与文中的哪一句是相互照应的?答:_ 6、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 怎样吆喝? 7、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三、拓展延伸(一)类文阅读小贩(节选)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

6、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

7、,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用“_”画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