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毕业复习课外阅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382081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毕业复习课外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毕业复习课外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毕业复习课外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年级毕业复习课外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年级毕业复习课外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毕业复习课外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毕业复习课外阅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毕业复习材料之五1E、课外阅读 1、水与容器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推荐他去找智者。他找到了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于,这人恍然大悟似的说:“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没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花瓶,这人又说:“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子溶入沙土,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智者低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了,这也是一生!”这个人把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

2、一个个规则的容器,(),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智者的眼睛,他现在急于得到智者的肯定。“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完,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智者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智者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长期打击的结果。”此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坚

3、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这个人答道:“那么,我找到答案了!”智者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智者,重新回到了社会,他用行动与智者对话,这世间又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1在文中摘录出两个成语:一一一2能替代第2自然段“良久”一词的是( )。A、瞬间 B、顷刻 C、刹那 D很久3第4自然段处缺少了一个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成灰 B消逝 C、融化 D、蒸发4第5自然段“咀嚼”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是( )。A想吃食物 B认真体会 C、不断询问D虚心求救5第5自然段处缺少了一个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不会像水一样 B人应该像水一样C人与水不同

4、 D人连水都不如6第6自然段表述这个求知者“迷惑”的原因是( )。A智者缺乏智慧 B石阶上的“小窝”没藏玄机C、一时还没有明白智者的用意 D智者在故意卖弄玄机7第10自然段说“我找到答案了”,是因为( )。A滴水可以穿石 B人被装在容器里要懂规矩C、有些容器是不能装水的 D明白了在社会上如何做人8下面有三项所含的信息有误或与理解此文内容无关,它们是( )。A、凡是落魄、不得志的人都要去找智者寻求解决方法。B智者用水设喻是为了教育求知者。C、把水泼洒在沙土上是毫无意义的。D、水既可以被限制在容器里产同时也能靠自己的力量击破容器。F、智者只会用微笑与沉默与人对话。E、经过智者的开导,这位求知者明白

5、了生活和工作的意义。2、恰到好处的掌声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qing qing)将儿子送进了一所小学。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父亲花高价联系了一位有名的钢琴师上辅导课。第一天,钢琴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乐谱,就摇起了脑袋:“这孩子,脑予比一般人苯,反应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趁早改行吧!”结果,性格倔强(jing qing)的儿子当场就和老师吵了起来,父亲怎么也劝不住,师生俩闹得不欢而散。看着不争气的儿于,父亲心里一

6、阵难过:“这些年,爸爸为什么辞职、卖房子,背井离乡,到处求人?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你能学好钢琴,将来上中央音乐学院吗?你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 爸我再也不学琴了 我想回沈阳 经过又一场争执之后,父亲由失望变成绝望,决定带儿子离开北京。在父子俩动身的当天,他们意外地接到一个通知:儿子所在的小学办晚会,老师们指定要儿子弹奏一曲钢琴。儿子显然还在气头上:“不弹了,不弹了,连钢琴老师都说我笨,反应慢,我再也不摸琴了!”几位老师都很奇怪:“弹得好好的,怎么说不弹就不弹了?”“不摸琴?你父亲送你来北京,不就是为了学琴的吗?”然而,( )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 )表示再也不摸琴了。他们的

7、争执引来了一群好(ho q)奇的现众,那就是儿子班上的同学。同学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劝开了:“弹吧,我们都喜欢听你弹琴!”“在我们心中,你的钢琴是弹得最棒的!”这感人的话语终于打动了儿子。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中外名曲。当他演奏完最后一首曲于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儿子站起身来,一遍又一遍向着鼓励他的人们鞠躬。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凭着过人的自信加努力,两年后,儿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十年之后,他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客座教授,并且凭着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惊中外。他,

8、就是被誉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郎朗。成名之后,很多人问起郎朗成功的秘诀,郎朗无一例外都会提及小学时那场特殊(ch sh)的晚会,提及激励自己上路的掌声。后来,一位记者在专访中动情地写道:“这些掌声,是对草根艺术的肯定。( )它们不是出自名人大腕,( )在关键时刻,以恰到好处的声音,拯救了一位音乐天才。”1用“ ”画去加点宇后面括号内错误的读音。2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的意思。背井离乡: 经久不息: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鼓励一 反义词:希望4在短文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5将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6在短文第4自然段的空白处加标点。7概括短文

9、第5、6自然段主要内容。 8根据短文内容进行选择。“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这个“决定”是第( )个。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做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要成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要学钢琴,而且一定要学好。短文题目恰到好处的掌声的含义应是第( )个。这掌声恰好合适。这掌声是郎朗成功的秘诀。这掌声肯定了郎朗的艺术才华并鼓励着他走向成功。这掌声肯定了钢琴艺术,拯救了郎朗。9这篇短文使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试着从不同角度谈一谈。 3、成全善良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

10、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个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

11、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爸,伤口疼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1让座给老人的过程中,姑娘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

12、)一( )( )。从这一连串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2“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在文中,“隐情”指的是 。3与文中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4用简洁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5联系短文内容,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4、对视有一天,萌萌望着我,忽然说:“妈妈,你的眼睛中有我。”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知道 我说 你聪明 顽皮 又听话 又不听话 有时还做鬼脸儿“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1短文中不少句子里用了“眼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