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936890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改革与发展 60 年实践与反思南昌县蒋巷中学 何国荣金秋十月,硕果累累。伟大的祖国迎来了60 华诞,回顾伟大祖国在这60 年来的方方面 面,有太多让我们自豪的东西。这60 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经历了不少反复和曲折, 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一步一个脚印,为新时代的进步发挥了非常的贡献建国 60 年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9-1978年,大约 30 年。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8 个字,即加强基础, 掌握“双基”。第二个阶段从1979-1982年,大约是 4 年。其基本特点是12 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 力,培养能力。第三个阶段从1983-1989年,大约为

2、7 年。其基本特点是15 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 能,培养非智力因素。第四个阶段为1990 年至今。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23 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 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之初, 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 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 校的院 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 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 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 划 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

3、1 年前 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 困难时期。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 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 整。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 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 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 重破坏, 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 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 了拨乱反正和 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 到恢复和发展。1978 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 教 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

4、新中 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 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 坏;但就全局 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1989 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 专业学 校共毕业 1705.66 万人。19491989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 的毕业生数比 19281947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 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 比 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8.3 倍。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 205所增 加到1989 年的 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10.65万人上升到208.21 万人,分别增加了 5.24 倍和16.8

5、7倍。中等专业学校从 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 数 从 22.88 万人上升到 217.75 万人,分别增加了 2.4 倍和 8.52 倍。研究生 1989 年在校学 生数比1949 年增加了 160.11倍,达 10.13 万人。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 小学教育发 展迅速,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 年普通中学4045所,在校学生数 103.90万人,1989年上升到 8.96万所和 4554.02 万人,分 别增加了21.14 倍和 42.83倍。1949 年小学34.68 万 所,在校学生数2

6、439.1万人,1989 年 小学达77.72万所, 在校学生数为12373.1万人,分别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学龄儿童 入学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幼儿教育也发展得很快,1989 年幼儿园达17.26万所,在园幼儿1847.66 万人。虽然我国 60 年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 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首要关注和必须明确的问题。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专门讨论素质教育问题的1999 年全教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7、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 年专门讨论基础教育问题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这三个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直接相关的正式文件先后指示:要更加重视和加 快发展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完全克服 仍然存在的“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根本扭转教育工作不能适应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合乎我国 实际的、明确的、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如果改革的目标不明确乃至有了偏差,后果就不会好、甚至严重,很容易误改掉本不该 改的东西,有如泼脏水同时把孩子泼了出去,例如,如果把追求升学率现象笼

8、统地称之为“应 试教育”,不作具体分析地批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从1959 年起,就开始批判追求升学率, 批了 40多年也没有把它批掉。其中“文革”十年里倒是不见了追求升学率现象,但那是因 为“取消教育”、“停课闹革命”、“大学大家学”。这实在是值得深长思之的。采取简单的方 法不但不解决问题,而且可能激起强烈的反弹,使问题更难解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对 这种现象获得科学的理解并从理论上说明它,从而在实践上努力驾驭它,创造条件促使它逐 步消失。要具体分析它有两面性:既有消极乃至残酷的一面,还有当前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 积极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有点处于两难境地,明知它有危害的一面,却不可避免

9、, 还要用它。唯一的正确选择是用其利而减其害。它是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 史地产生,也将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史地消亡。它的缓解和消失,客观上需要社会经济充分 发展,人们不会为较好职业和生活有后顾之忧;普及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有 很大发展,国家不再需要如今高考这样的选拔方式,适龄青年不愁没有大学上;“读书做官” 之类的封建文化观念淡化,有了不讲身份高低贵贱的民主平等观念。西方美国等国家开始接 近这种状态,而我们则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除了上述条件不足,还加上多种腐败之风渗透其 中,已经使问题超出教育范畴。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最重要的事情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社 会各项事业、特别是经

10、济和教育的发展,改造社会风气,严明法纪,惩治渗透到教育、追求 升学率中的腐败之风,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有关领域各种体制,尽可能改革高考方 式,改进教育教学的评价,改革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育 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升学与全面打基础两者相对地统一起来,坚持不懈地努力, 使它渐渐缓解,直至最终消失。二、中小学校最基本的工作是什么? 有的论者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 是教师的神

11、圣职责。这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共在的事实和共识。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新生 一代的发展和培养、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它是最基本的基础、中心、资源、依托、凭 借,并关系着社会发展、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荣枯和兴衰。也因此,教育科学、 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逐步产生发展起来,专门研究怎样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注重总结成 功的经验,注重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注重如何不断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因为这件 事情非常复杂和困难,常常发生这样那样缺点错误,也不断有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出现,需要 这样做。由于传授知识的工作与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是不断发展的,客观的要求越来越高, 它的内外部因素和关系越来越复杂,所以,

12、教育科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的责任和任务 越来越重。从上所述应该得出什么结论呢?就是对于知识传授的注重,要不断加强,更加注重,越 来越注重。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我们尽量设想,论者们是针对知识传授中存在的许多许多的弊端,如,单纯传授知 识、简单传授知识,即通常所谓眼睛只盯着知识,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等等。但 这是把知识传授中存在的弊端归罪于知识传授本身,混淆了知识传授的具体和知识传授的一 般。而且,既然知识传授存在许多弊端,不正需要改革、正需要更加去注重吗?我们还设想,这也许是认为向来传授的知识本身有了问题,例如说,它是无用的知识, 它不是动态的而是死的,它也不是确定的普适

13、的绝对真理,还与学生主体无涉,远离生活世 界概言之,原来的知识观已经过时了。但是,这些说法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讨论,即使 都是正确的,这是传授何种(性质、类型)知识的问题,而不是知识有无或过于不过于注 重的问题;而且,既然向来的知识本身暴露出许多缺陷,又有了许多新的知识理论,那就更 需要研究,分析,吸收,改进,改革,更需要注重。总之,无论我们从哪些方面、角度去设想,都得不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 结论。无论对知识作怎样的理解它总还是知识;无论对学生的学习作怎样的理解它总还是传 授-接受。凡此种种都改变不了学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这一事实;我们要反对和改 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我们要反

14、对和改变简单传授知识的倾向,以及其它一些不良倾向; 惟独不能说要反对和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越是有弊端要改革就越要注重,越是新 理论层出不穷,要创新,就越要注重。这决不是咬文嚼字,搞文字游戏,而是一个原则性的 问题。我们希望这是论者的用语欠准确。如果这是表达了一种教育思想理论,而我们又认同 了它的话,那么,学校教育的存在,教育科学、特别是课程论、教学论的存在,都失去了根 据和意义。莫非一些论者果真意在开始学校教育消亡的征程?那就不是我们的想象力所能及 了;可是,至少在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正还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三、教育改革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自历史新时

15、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正逐步具体体 现了这一点,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稳步发展。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育学者热情积极地参 加到改革的行列中来,与第一线广大教师一起,研究和进行各种改革的实验,促进了改革的 发展,又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但是,无可讳言,其中一些论者对教育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似乎存在诸多误解。在一 些论者看来,教育改革好像越新越好(忽略“新”与“正确”、“适合”应该是一致的),越激 进越好(“大破和大立”),越彻底越好(“重起炉灶”),好像是在一片空地上进行,可以随 意构建玉宇琼楼,在一张白纸上绘画,任我挥毫泼墨。或者,教育改革如同大棚种植,在北 方的冬季照样可以种植南方夏天

16、的瓜果蔬菜,不必考虑土壤、气候是否适宜等问题。“重建”、 “重构”这些词和概念在一些论者的文字中使用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似乎教育上的事 情(概念和行动)都需要并可以随意重新做起。例如,上面已经提到,知识本身应该是动态的, 不确定的,不能离开学生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应该是学生真实的生 活世界,构造或创造知识等等,等等。应该说,这些理论设想包含了积极合理的因素, 针对向来课程、教学的弊端更有改革创新的意义。过去的课程和教学的确比较死板,现成的 而且采取书本形态的知识,不管教学实际情境,经过教师备课、讲课和学生学习活动,似乎 都没有变化,线形地、无差别地、等量地、机械地输入学生的头脑,所以确实需要改革,在 改革中值得借鉴、吸收和实验上述这些理论设想。但问题在于,这些理论设想在西方也还在 探讨中,有的还有争议,它与我国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恐怕更有较大的距离,尤其广大的农 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特别是资源不足,教师水平不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