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读书笔记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9351344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琐记》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琐记》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琐记》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琐记》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琐记》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琐记》读书笔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 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 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 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 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 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 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 化的

2、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 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 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 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 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 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篇一: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 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

3、发,写出了进化论 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 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 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 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 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 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 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 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

4、经验”,简 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 国事物的误解。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 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 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篇二:读琐记有感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琐记,为什么起这样一个题目呢?是因为他 是鲁迅先生记录的生活中的琐事吗?衍太太很疼孩子,鲁迅很喜欢她,比如别的母亲不让孩子做的事,衍 太太却让。后来鲁迅渐渐长大,就不像小时候那样贪玩了,他喜欢和 衍太太那样的大人聊天。后来,鲁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欢的书和食物没钱买的时候,衍太太 告诉他可以拿母亲

5、的钱,母亲的钱就是鲁迅的钱。可是鲁迅说母亲没 有钱,衍太太说可以拿首饰变卖,鲁迅又说母亲没有首饰。衍太太说, 也许是你没有留心,到大柜子的抽屉里或者角角落落找找,应该可以 找到些珠子之类的东西。鲁迅真的去找了,结果不但没有找到,还听到了人们的流言,说是自 己偷了母亲的东西,于是鲁迅选择了离开,来到了一所学校。毕业后 他去了日本留学,拿着中国白袜子,后来要求换制服和皮鞋,一元日 元也不用了,鲁迅又只好换了半元银元。虽然是琐事,但如果没有这些琐事,鲁迅又怎么能走过来呢?或许是经历了这些琐事,鲁迅才长大了吧!篇三:琐记读后感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制度,为追求新知识,离家留学并出国 求学的一段经历

6、。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这在雷电学堂求学的事,校长提出了一个【华盛 顿论】的问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到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头 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 岂不是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吗。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知那通,对中华悠久文化的 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侮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不会被 我们接受的,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文中最有趣的几处当属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 直是一堆废话,没有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外国人事物的误 解。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那些新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和老 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令我感触最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