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34994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7.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角形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浙江省教育科学院附属小学 张翼文教材呈现三角形的认识(人教版义务教材四年级下册P8081)。内容解读课堂精彩源于独到的解读!教材的地位1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多边形的基础,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这节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图形(一)”、第四册“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在有关直线、射线、线段、垂线、角度、点到直线距离及平行线间距离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说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

2、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单元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2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是以后学习多边形及立体图形的重要基础。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及后面立体图

3、形学习打下基础。3在三角形认识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几何图形的一个核心要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小学几何教学的核心问题,同时空间观念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对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三角形的认识中有必要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实践探索与归纳,使学生通过概念形成的内化与外显过程,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模

4、型与高的本质意义,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编写意图(1)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例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教材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让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2)三角形高的认识。出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材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底和高实际上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个概念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要用到。最后,为了便于表述,教材说明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3)三角形的特性。例2是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教材中出现生活中利用三角形框架结构的物体或物品,

5、以帮助链接学习经验,然后通过动手实践丰富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总后总结概括出稳定性的特点。教材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难点: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教学设想(1)关注数学经验的价值。张奠宙教授认为,所谓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其实就是指数学经验。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间接活动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6、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这里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2)关注概念建构中的变式练习。郑毓信教授曾指出:如果说数学基本技能教学所应遵循的一条原则:“不应求全,而应求变”,那么,“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则就可以被看成数学基础教学的相应原则;就概念的学习而言,这就是指,同一概念我们应当力求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辨析与理解。也就是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可让学生通过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操作与观察找出三角形的共同点,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再与课本上的定义比较,着重理解“围成”。之后可出示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3

7、)关注学法的延伸。著名物理学家开普列有一段名言:“我珍惜类比胜于一切,它是我可信赖的主人,它了解自然的所有秘密,它可能在几何中被忽视了。”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可在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点到直线距离点到线段距离顶点到对边的距离”,然后指出顶点到对边所画的垂直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底和高。最后请学生思考、操作“你还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4) 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由于儿童认知规律的发展性,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落实主目标,还应该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的知

8、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能“见木又见林”,以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经历一些 “种子课”(即起始课)教学,这些“种子课”成败如何决定学生后续学习有效程度。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大的教学观,尤其这样一些“种子课”的教学要为学生后续的知识点、认知结构、思想方法等方面要作些孕伏。因此,本节课教学中要注意的是在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做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虽然在小学阶段不作要求,但是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高的变化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钝角三角形的外高现象之数学原型。(5)关注数学的符号化表达。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 数

9、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还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来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从上面表述中不难看出新课程非常重视符号感德培养。因此,本节课中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及各部分的名称,并会读会说是如何表示。(6)关注教材的处理问题。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所凭借的材料。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材永远是个例子。”那么,教材作为是一个例子,作为一线的实践者,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实际,合理地处理教材。本教材第一课时涵

10、盖三大块内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点与特性、三角形的高,以往成功的教学案例来看,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意义理解相对于学生来说较难,三角形高的画法理解更是难点,一节课内想把这两个难点都突破存在很大困难。因此,与其“蜻蜓点水式”地把第一课时内容“走过场”,还不如努力地夯实其中的一、两个点呢?于是,本节课着重在三角形的定义与高的本质意义及其画法的理解上下功夫。目标定位知识技能: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思考、概括等实践活动,感受三角形及其高的形成过程,逐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问题解决:通过反思、比较、实践、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形成反思意识,提高问题

11、解决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系列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美,激发对探索数学本质的兴趣;教学实录与意图课堂教学在简单中闪烁智慧!一、复习引入1旧知回顾。师:请按要求进行练习。要求(1)过A、B两点画一条直线。生:活动。AB要求(2)从直线AB外一点C,画出到直线AB的距离。生:活动。CAB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从直线AB外一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怎么画的?生:C点向直线AB画垂直的线段,就是C点到直线AB的距离。师:要求同桌说一说。(板书:垂直线段)要求(3)过直线外一点C画直线AB的平行线。ABC生:活动。师:如果C点可以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左右移动的话,请你按下列要求完成练

12、习。要求(4)在直线的平行线上任取两点,画出他们到直线的距离。ABCC1C2师:请问直线AB的平行线上任取点,它到直线AB的距离长度如何,为什么?生:长度相同,因为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有着本身固有的结构体系,往往是新知孕伏于旧知,旧知识是新知识的伸长点。环节中安排复习,一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忆,二是点到直线距离的画法就是三角形高的画法“认知原点”,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让数学教学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2引入课题师:如果用直的线连接AC、BC、AB,那么AB、BC、AB间的部分叫什么?(教师边连接边提问。)ABC生:线段AC、BC、AB。师:这时候就形成一个什么图形?生

13、:三角形。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活动是孩子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过程。教师简单的线段连接,让学生视觉经历三角形形成的过程,轻松自然地切入课堂主题,让数学教学“反璞归真”的自然感觉。)二、新知探索1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师:这个三角形读着三角形ABC,A、B、C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角A、角B、角C是三角形的三个角,AC、BC、AB是三角形的三条边(板书特征),并请同桌说一说。生:交流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接受与探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两种方式,什么时候接受多点,什么时候探索多点,要试情况内容而定。这个环节当中教师采取直接或间接的传授,让学生明明白白、

14、清清楚楚地接受三角形的特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到位的。) 2三角形概念形成。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以前对三角形的认识和刚才看到老师画三角形的过程,来说说下列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1)师:媒体出示图形一:生:集体断定不是三角形。因为三角形三条边必须是直直的线段,而这个图形中有一条 边是弯曲的,所以它不是三角形。师:你们意思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板书: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2)师:媒体出示图二生:集体判断该图形不是三角形,因为三条线段头尾没有相连接一起。师:拖动鼠标在媒体上指出同学说的意思,并完整说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头尾相连围成的图形。(补充板书:头围相连)生

15、:同桌说一说三角形的概念。(3)师:媒体出示图三生:集体判断是三角形,并一起说一说,读一读三角形概念。(4)师:媒体出示图四生:判断不是三角形。师:那你们能想办法把它变成三角形吗?生:缩短或延长其中一条线段,让三条线段头尾相连就形成三角形了。(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化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虽然不能完整描述三角形的概念,但是三角形的模型在他们的脑海中还是有一定印象的。此时教师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让其对三角形的模糊认识,提升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象。因此,该环节当中利用三次辨析来不断完善三角形的概念,使之在脑子中形成深刻的表象,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数学活动并建模过程,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5)画三角形。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连接AB、AC、BC画出三角形,并独自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画好后说一说,三角形是怎么形成的。生:活动(略)。(设计意图:数学活动有内化和外显两个效应,该环节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把前环节中内化后形成的三角形模型的表象外显出来,以此进一步深化表象,同时也是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过程。)3三角形高的画法(1)反思三角形高的形成。ABC师:指着黑板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