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343324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必修一)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 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根本研习办法; 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标: 通过落日之美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感悟自然,感悟历史,体验“世间有大美的意识,从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

2、读。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大自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无论是月涌江流还是鸟语花香。古往今来,都让人陶醉其中。 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里对你们而言是个边远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戈壁浩瀚、沙漠茫茫的死亡地带;那里也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情;也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那里是我们民族的源,文化的跟。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大西北。 让我们带领对它的尊重和好奇一起走进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 二、作者介绍 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

3、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格调,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三、研习 一体会 谈一谈你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 首先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再结合落日的特征和作者的感受来说说理由。 小结:根据学生的答复对三次落日的美以及为何美作个简短的总结。 二探讨 1、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梦幻般的死亡感觉,之后“忽然掉下泪来,感到“

4、死亡是一件充斥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明确: 因为环境背景以及落日所呈现的情景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落日之前的太阳,“灰白色、“硬币、“冷冷的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罗布泊这个地方是个“死亡之海、“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感觉走入地狱,走入鬼蜮补充材料一切都充斥了死寂,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是消沉的,此时听到悲凉的?泰音乐,因而感到“死亡的感觉。 第二次:后来的落日忽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光返照,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虽然终归要消失,但之前毕竟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泰坦尼克

5、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式的爱情故事,更表现了对爱和生命的伟大赞颂,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视频 2、罗曼罗兰为什么对着太阳呼喊时热泪盈眶?课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 补充材料: 罗曼罗兰,世界驰名文学家,在音乐评论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写了主人公追求音乐幻想的执着而伟大的一生。“约这个形象正是罗曼罗兰有一次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时构思成功的,“约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历经重重磨难而

6、不被人理解,“约在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发明。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明确: 1、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冲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冲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2、本文写的是落日带给作者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落日,联想到日出给人的影响。“约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落日具有了英雄情感。落日即将逝去,是为了再生,它与日出紧密相联,日出日落正如

7、人类的生生不息,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3、作者在写第三次落日时,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补充材料: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屡次动员侵略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驰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明确: 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因为落日一一再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神:不屈、执着地追求,哪怕会像落日一样终将逝去,也曾英雄般地存在过。这是一种英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

8、落日精神。 作用:更凸显落日的雄壮阔大 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三小结:三次落日描写 第一次:表现了落日柔和、静谧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 第二次:落日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体现一种悲剧美; 第三次:通过火烧云表现了落日的热烈与壮美,渗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厚重之美。 四、拓展 “生活中并不短少美,短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曾否像作者一样被自然深深地感动过呢? 五、小结 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 美

9、丽的事物永远都是存在的,短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其实,我们可能每天都跟美丽擦肩而过。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察看,体悟自然和生活赋予我们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最美。 【反思】 ?西地平线上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学习材料。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观赏和表述自然之美。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开展,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但由于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办法,在对落

10、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因此从自然又升华到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故也要培养学生观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我一开始对于设计这堂课有三点想法: 1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沛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因此,我选择忽略文本的结构,直接切入落日,重点放在对落日的描写和思考上。 2重视研习:本专题的教学呈现方式全部为“文本研习,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因此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赏析

11、环节,让学生谈一谈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他们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在此根底上加强朗读和赏析的能力。 3适当探讨:本文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倾听,还有就是从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发开了对生命对历史等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思考领悟。因此,我又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上好课后,我又深思了这几个环节。 1在第一个赏析环节虽然有加强学生朗诵和感悟的意识,但对语言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叙述上并没有很透彻的深入。最后只能让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去体会自然之美。对于为什么美即描写手法的妙处只是让一个同学总结了下而已。 2第二个探讨环节,问题设计的太多了,难以深入,而学生发言又比拟浅,此时应该参加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到深层次的思考。但在上课过程中引导性语言和意识缺乏;探讨时参加一些补充材料,但没有很好的运用起来,材料出现得太迟了,没有时间让学生讨论;而最后本来设计好的从“自然之大美引发到“生命之大美和“历史之大美的一个升华的小结被遗忘了,没有对“世间有大美进行层层诠释,非常可惜。 这堂课根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帮忙学生提高他们的感悟自然和鉴赏语言的能力有一定的点拨。课上充沛运用了学生讨论和朗诵的这两个重点办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可惜问题探讨时升华不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