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932653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 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 能力、学习习惯等)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

2、、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

3、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1)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 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行为与习惯目标:(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

4、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3、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

5、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四、教学措施1、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要运用好教材。 要做到 “删减、替换、补充” 。 ,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 .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

6、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 有三节教材: 、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 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

7、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 ; 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 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 ; 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 ; 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 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二、学生现状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

8、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三、教学目的要求1 、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 价值、 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

9、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四、教学重点及难点一、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

10、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二、乐于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三、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五、教学措施(1) 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 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 需要,甚至必要的。(2) 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3) 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

11、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4) 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 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5) 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 ,甚至尝试“真生活” ,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 要

12、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满腹的话儿说不出” 。六、教学进度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们天天在进步 、第二单元为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第三单元为我们出行真方便 、第四单元为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 。其编排特点如下:(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

13、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 ,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 。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 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 育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 无痕性。(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 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 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

14、 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 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 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 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 由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 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 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 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 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 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由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 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

15、活的认识、体验和感 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由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 方式研究社会。如第四单元,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陌生, 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 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概念, 然后通过“到农村去看看” 和“到工厂去看看”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和 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四)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 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下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 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本册教材中, 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 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 调认知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