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9316639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导语】大文斗范文网的会员瀚强妤为你整理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诗的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二、总结方法、布置作业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3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

2、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

3、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二、教学理念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

4、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

5、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三、教学方法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四、说教学程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一)揭题,读题,解题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

6、,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二)诵读,理解意境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

7、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

8、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

9、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4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二、说学情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

10、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全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

11、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探究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我将谈话法进行导入,并伴随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我之所以这

12、样设计,是因为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二)初步感知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三)深入研读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13、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四)巩固提高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设置了思考问题: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五)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教师总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七、说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