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随动系统校正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299879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0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位置随动系统校正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位置随动系统校正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位置随动系统校正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位置随动系统校正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位置随动系统校正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位置随动系统校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位置随动系统校正(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设计题目2二、设计报告正文.3摘要.3关键词.3(报告正文内容)3三、设计总结22四、参考文献22一设计题目题3:位置随动系统校正该随动系统通过控制信号0 i通过与检测信号3相减的角度误差经过相敏放大 和可控硅功率放大,通过电机带动拖动系统,经过减速器减速得到需要转动的角度00。图1位置随动系统其中,相敏其中可调放大系数K1=1,可控硅滤波放大环节K2=800,伺服电机系统等1效模型为TlS +1,滤波器时间常数TL=0.25秒,伺服电机电机拖动及减速器系统系1统数学模型为S(TmS +1),其时间常数TM=0.2秒。1、写出系统传递函数,并简述各部分工作原理。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2、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3、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4、设计一个校正装置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超调量15%,(2)调整时间1.5s, (3)相角稳定裕度55deg, (4)幅值稳定裕 度65dB5、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cp和-兀穿频率cs。6、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数。7、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8、设计PID控制器,实现闭环控制,仿真系统的阶跃相应曲线。9、分析控制参数Kp,Ki,Kd对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10、在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 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

3、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二、要求:1、给出设计、校正前系统性能分析、拟采取的解决方案、方法及分析。2、校正步骤、思路、计算分析过程和结果,建立控制、校正装置的simulink模。3、设计、校正结果验证。4、PID控制器设计及控制参数整定。5、PID与超前、滞后校正的关系。6、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7、设计总结。对设计中遇到问题、知识点的总结,存在的主观、客观的问题和不足 等。二.设计报告正文摘要:随机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以一定的精度和速度跟踪输入的自动控制系统,并且输 入量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只要解决有一定精度的位置跟随问题,如数控机床的刀 具给进和工作的定位控制,工业机器人

4、的工作动态,导弹制导,火炮瞄准等。控制技 术的发展,使随动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位置随动系统是反馈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调速系统的给定量是恒值,希望输 出量能稳定,因此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往往显得十分重要。位置随动系统中的位置指令 是经常变化的,要求输出量准确跟随给定量的变化,输出相应的快速性、灵活性和准 确性成了位置随动系统的主要特征。简言之,调速系统的动态指标以抗干扰性能为主, 随动系统的动态指标以跟随性能为主。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字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字模型 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在自动控制理论中,数学 模型有多种形式。时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

5、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复数域 中有传递函数、结构图:频域中有频率特性等。本次课程设计研究的是位置随动系统的校正,并对其进行分析。用MATLAB画系 统bode图,根轨迹图,奈奎斯特图,分析系统。设计PID控制装置,实现闭环控制, 并分析控制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关键词:随机系统滞后、超前校正校正PID控制报告正文内容 1、写出系统传递函数,并简述各部分工作原理。系统传递函数为:(G 二 800o ( s )TlS +1 人1S(T S +1)丿M丿各部分工作原理:减法器:将输入信号角度与反馈信号角度相减,得到偏差。并将偏差传递给相敏放大器。相敏放大:将减法器输出的角度误差信号整流成直流信号

6、,该信号不仅反映角差 的大小,而且反映角差的极性。可控硅功率放大:对控制信号进一步放大,使系统有足够的功率驱动执行电 机转动。执行电机:把电信号转为机械运动,推动负载运动,并将运动传至拖动系统。拖动系统: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做执行元件,将前面部件传来的电信号转换成电 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减速器:减速器是通过机械传动装置来降低电机(马达)转速,从而得到所需检 测的角度。角度检测:将经减速器减速后得到的所需角度反馈到减法器使之与输入信号 比较。系统工作原理:当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不相同时,通过减法器得出角度偏差。将 偏差输入相敏放大器,相敏放大器将该信号整流为直流信号,从而向下一级反映角度

7、偏差的大小和极性。可控硅功率放大器对前级信号进一步进行功率放大,从而使放大 信号驱动执行电动机。执行电机将收到的电信号转为机械运动,从而推动负载运动。 最后,通过拖动系统带动减速器控制输出角度,从而逐渐使控制信号和检测信号的偏 差角度减小。当控制信号与检测信号无角度误差时,电机停转,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 态。所以当检测信号任意变化时,控制系统均能保证控制信号与检测信号相差角度为 零,即控制信号随检测信号任意变化,从而实现位置随动的目的。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本次课程设计采用MATLAB软件进行设计,通过对程序的调试与计算设计出理想 的控制系统。具体设计如下:未校正系统

8、的伯得图:mat lab程序源代码:num=800; den二conv(l,0,conv(0.25,l,0.2,l); bode(num,den)1Q0EO_i t -i_rrii -System: sysGain Margin (dB): -39At frequency (rad/sec): 4.47 Closed Loop Stable? Nd1010110_110Frequency (rad/sec)分析:由图可知,相角裕度小于零,所以该系统不稳定。3、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mat lab程序源代码num=800; den二conv(l,0,conv(0.25

9、,l,0.2,l); bode(num,den);sys二 tf( num,den); rlocus(sys)15Roct Locustfl逐E-caLl 一mm Lu-1G-25-1010Real Axis4、设计一个校正装置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1)超调量15%,(2)调整时间1.5s, (3)相角稳定裕度55deg, (4)幅值稳定裕 度65dB 校无源滞后一超前网络采用无源滞后超前网络,其传递函数可表示为(1+ T s)(1 + Ts)A BTT s 2 + (T + T + T ) s +1 a Ba b ab式中T 二RC T =RCa11b22T 二 RCab

10、12上式也可表示为(1+ T s)(1+ Ts)ab(1+ Ts )(1+ Ts)12比较可得1 2 a bT + T 二 T + T + T12 a b ab设1 ba其中则有2于是,无源滞后一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最后可表示为(1+ T s)(l+ Ts)aT(1+aTs)(1+ Ls)aa其中,(1+ T s)a(l+aTs)为网络滞后部分,(1+ Ts)Tb(1+f s)a为网络超前部分。因此,只要确定TT aa 、b、就可以确定其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厂()800G (s)=0s(0.25s + 1)(0.2s+1)校正前800A(e)= 一 J (0.253)2 +1 J(0.2)2 +

11、1令A(w) = 1=25 rad / scY = 180 - 90 - arctan 0.25 -arctan 0.2o = -70cc令虚部为零有, 穿越频率: = 4.5 rad / sxh = 1_- = 0.026dBG (j )0 x 1谐振峰值_ 1sin y1 M 1.8r超调量调节时间当得交接频率Q = 0.16 + 0.4(M -1)rK兀t =0s cK = 2 + 1.5(M -1) + 2.5(M -1)21 M st ep(num,den) s二tf( num,den); sys=feedback(s,1); st ep(sys)Bode图如下:Q.10.2Q.30.40.5Q.60.7Q.8d.9Time (sec)2.S.64 O.O.O.2 O.clprqj-dlwnum二conv(800,conv(2.7 8,l,conv(0.2,l,0.1,l);den二conv(0.05,0.45,l,0,conv(138.9,l,0.00125,l); st ep(num,den) s二tf( num,den); sys=feedback(s,1); st ep(sys); bode(s)校正后得:超调:14.9%调整时间:0.715相角裕度:62.9幅值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