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最高境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929170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的最高境界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书法的最高境界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书法的最高境界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书法的最高境界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书法的最高境界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的最高境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的最高境界(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法的最高境界自然间的事物是参差不齐的,同样是山,而有高低大小 之不同;同样是河,而有宽窄长短之分别。大凡人做出来的 事业,也有一个上下、优劣的分等问题。在学业上,有学士、 硕士、博士之等次。各项比赛,有金奖、银奖、铜奖的分级。 中国的书法也存在一个标准问题,存有上品、中品、下品的 评判与评定,学习与取法的问题。儒家论人的差别等次,有士、贤、圣的三种分类,有“士 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进学次第,且有“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层层事功。道家与佛家做出世的事业,也 分别有地仙、天仙、金仙以及罗汉、菩萨、佛陀的三重境界。 从初地以至高层的分析评定,最上最高境界的论证落实,是 对前事往行的报告

2、总结,是后来事业发展的参考依据和超越 齐驱前人的有力保证。同时也具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以及“先觉觉后觉”的重要意义。上古之人在创造、完善文字的同时,虽然有意无意地追求 文字书写的合理美观,有书写文字的能工好手存在,但当时 还没有书法审美的专课,没有书法家的正式名位,也就没有 书法家、书法作品的品鉴和爵位。所以说上古有书而无品。 到中古的时候方才有书品,有对书法作品、书法家的评判和 研究;而将书法、书法家分列成上中下三等九品之类,又是稍后的事了。到了秦汉魏晋的时候,人们对于书法艺术审美的意识逐步觉 醒发达。考察当时的实际情况,书法审美大致有两种倾向: 一种偏重于书法形态的审美,另一种偏重于

3、书法情性的审 美。自汉末蔡邕九势,至西晋成公绥隶书体、卫恒四 体书势、索靖草书状,下及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王 羲之书论,着眼点主要放在书法的书体、形势、状态上 面。自汉末钟繇书论,至六朝虞和论书表、庾肩吾书 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王僧虔笔意赞,着眼点 主要放在书法的情性、神韵上面。二者的倾向以书法审美的 大致情势来区分,不排斥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兼顾性。古代在评价人物的时候,往往采取上、中、下三分的方法,来品评人物的高下优劣。儒家经典论语中就有“上智”、“中人”、“下愚”的等级差别。翻译到中土来的佛经观 无量寿佛经将上升到净土佛国的众生分为“上品上生”、“上 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

4、、“中品中生”、“中品下 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总为三品九 生。汉书的古今人表里,也将上、中、下各品划成 上中下三等,确立了九品的等级原则,来进行人物的品鉴。 再往后,魏代在选拔官吏时,采用了“九品中正制”,也是依据九品的方法进行的。显然,书法的品评方法是受以上品 评人物的原则启发的,是取法于人的品鉴套路的。最初的书法品评,或者着眼于笔法形势,或者着眼于情性神 采;或者依据自然天成的气息, 或者依据于人工精美的造意, 但都是根据人来论书, 或根据书来评人。 我们看王羲之的 自 论书,就有将自己与草圣张芝、楷圣钟繇相比较优劣的文 字。在南朝宋虞和论书表中,已经出现上、中、

5、下的品 评层次。至于南朝庾肩吾著书品 ,更将善书者 120 人个 个分门别类,定为三等九品。再如唐代李嗣真书后品 , 参照庾氏的方式而分别列为十等。 张怀璀书断论书法的神、妙、能时说: “包罗古今,不 越三品。”宋代朱文长续书断承接张氏三品之说而明言: “此谓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号而已。 ”明白告诉 人们,神妙能即是上中下的代名,而尊神品上品为第一,妙 品中品为第二, 能品下品为第三。 明代项穆 书法雅言“因 人而告造其成,就书而分论其等” ,立“正宗”、“大家”、“名 家”、“正源”、“傍流”五种等级品格。清代龚自珍又说: “书 家有三等”,第一为“通人之书” ,第二为“书家之书”

6、,第 三为“馆阁之书” 。清代之际更有品家以碑帖为品评的对象, 分论各自的特色优劣,如侯仁朔著侯氏书品 ,取秦中碑 帖,区分为“古” 、“正”、“奇”、“险”四品,各加评论;康 有为著广艺舟双楫 ,也将六朝各碑书法分为 “神”、 “妙”、 “高”、“楷”、“逸”、“能”六品,综合论述高下特色。至此, 书品作为一门审美的专课,内容渐臻丰富而完备。历代评论书法,有说“上品”的,有说“超然逸品”的,有 说“正宗”的,有说“神品”的,也有讲“通人之书”的。 名称虽然不同,但所指都是一回事,即书法的最高境界。庾肩吾说:“若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花落纸,将动风采; 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世人之所学,惟

7、张有道、钟元 常、王右军其人也 若孔门以书,三子入室矣。允为上之 上。”李嗣真说:“仓颉造书,鬼哭天廩,史捅埋灭,陈仓籍甚。 秦相刻铭,烂若舒锦,钟、张、羲、献,超然逸品。”项穆说:“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 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解。此谓大成以集, 妙入时中,继往开来,永垂模轨一之正宗也。”包世臣说:“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龚自珍曰:“书家有三等,一为通人之书。” 汉代魏晋之书法,以张芝、钟繇、王羲之为上品大家,为神 品第一,历代似无疑议。从现今尚能见到的墨迹碑帖看三圣 遗迹,庾氏所说的“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 工夫过之”,当属比较客观的

8、评论。 袁昂古今书评说:“张 伯英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可以想象,张芝的工夫造到 了多么神奇的地步了。 “凭虚欲仙”是神意无方的一种效果, 是技进乎道的一种境界。王羲之自云没有这种“池水尽墨” 的精熟工夫、神气逸出的虚仙效果,但在笔法字体的含容量 与发掘的丰富性上要胜张芝一筹。看王羲之的各种书迹,确 给人以一种万物交融并生的气象。所以李世民要特加赞赏: “所以详察古今, 研精篆素, 尽善尽美, 其惟王逸少乎 ! 观其 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连;凤翥龙蟠, 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在唐太宗 的眼里,王氏的书法好像名山大川,妙物胜景一般,愈游愈 奇,愈玩愈悦

9、, 怪不得升天之际还要将天下第一的 兰亭序 带到灵界去欣赏研究。一代明主与一代书圣的书法缘分也属 奇深。古时对钟繇的书法评价极高,尤其是正书,真是千古 以来一人而已。现世尚能见到数种钟太傅的遗迹,篇篇不尽 相同,尤其是后来发现的墨迹本荐季直表 ,真正是三画 各异其趣,笔法字形尽万物之异象,章法体势如同自然之生 态,确是“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般的境界。书法之奇造妙 制到了这种地步,怪不得心气很高的王逸少也不得不谦虚一 番了。三子书法,各造其极,同列榜首,允为后学之表率, 永作上品之典范。书法既有高下,学法必有选择,如孔孟直以尧舜为尚,厉祖 皆以成佛证道为功。王羲之说: “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

10、伦,其余不足观。 ”这是“取法乎上”之辞;又说: “若直取 俗字,则不能先发。 ”此又是“法乎下” 之戒言。 萧衍说:“又 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 学元常者如画龙也。 ”这是说龙虎高下悬殊,取法当慎辨。孙过庭说:“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 之志。”孙氏自是能言善学,孜孜以求,直以上品四子为法, “其余不足观者”之意已在其中了。书品之学将历代书家、书法分辨高下优劣,分列出上神、中 妙、下能之属的等级差别,尤其是对上神书品的再三颂扬表 彰,推波助澜地导致书学必须面对 “取法乎上” 、“取法乎中” 、

11、“取法乎下”这一现实问题,当然也就有了“法乎上” 、“法 乎中”、“法乎下”的计较和分别。“取法乎上”,当然最合乎常理。就拿当老师来说,上到中 师方具备小学教师的资历,上到高师方具足中学教师的资 格。以常情推之,学中等的只能得到下边的,学上等的方能 达到中间的,于是“取法乎上”便作为取法之上法而成为书 学的座右铭、书学的无上咒。“取法乎上”作为历代书学的同识共论,很少有人看到它存 在的问题而提出异议质疑,很少有人看到它给书学带来的严 重危害性质。取法乎中仅可得到下,取法乎上也只能得到中。每观晋唐以 后书论文字,竟然没有哪一章、哪一节明白清楚地论述过取 法乎什么方能得乎上。书法最上最高的境界究竟

12、如何方能企 及呢 ?想当年子路斗胆问孔子: “敢问死 ?”孔子回答道: “未 知生,焉知死。 ”死后的境界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触及到 每个人过去与未来的生命历程景象。可惜子路没有追根究底 问个清楚明白,问问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生与死之间有没 有内在的联系。就因为少了这一节问答,致使圣门儒教坐失 了人生问题上一大截教义,而不如道释二家对此有精深的玄 解。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书学上的一个大问题,上品的方向问 题,上品的正确途径问题。 取法乎什么方可得到上 ?法乎何方 可造到上品大家的地步 ?这是书学上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书品之学作为审美的专课,意旨全在造出高下分等的境界层 次,按部就班给书法名家论定座

13、次,所以可以不讲究书法如 何可以达到那奇妙高深地步而位列上品,然而作为有志于造 到书法最高境界的书学者,知其然尤须推究其所以然,必须 明辨如何方才可以得乎上品、 造到上品。 到达上品之理不明, 上品之道或绝;上品之门径理法不可得,书法到了中品便无 生路,便无出路。清代周星莲们临池管见曾说: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 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看天分做去,天分能到,则竟到矣,天分不能到,到得那将 上的地步,偏拦住了,不使你上去,此即学问止境也。但天 分虽有止境, 而学者用功断不能自画, 自然要造到上层为是。 惟所造之境,须循序渐进,如登梯然,得一步进一步。 ”周 氏把

14、天分与用功看作达到最上境界的途径。纵观古今那么多 书法家及爱好者,其中有天分能到而没有得乎上品者;也有 用功不辍,终生一如而未得上品者。况且按周氏所言,天分 既属天生,没有办法强求。再说用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固 未有错,然不明上品之道理方法,没有下在路数上的功夫下 得再多、再狠也不济事。仅看天分做去,能到竟到,这样的 说法实在太虚太玄, 何况人之本性无别, 天分之分何据 ?仅知 用功加力,而不详明上品之途径实理,难免白白死用功,此 言似又太泥太实。周氏之说虽为难得的一节讨论上品的文 字,可是所述所论实在没有落实到关节上, 没有捅到要害处。天下最高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也人人能到。儒家说: “人

15、皆可以为尧舜。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 释家说:“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 ”“一切众生,皆当 作佛。”尧舜为儒家至圣,为儒学之上品;佛为释家至尊, 为佛学之最高品位。学行圆满,可以入圣境成佛祖,何况书 法仅为大道中一分支,难道就有不可到达上品大家的道理 ! “人皆可以为尧舜” ,岂不明言人人皆可以到达书学的最高 境界;“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岂不是说每个书学者都能造 到与书圣同等的地步。上古且不说,秦汉之李斯、蔡邕、张 芝,魏晋之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代之张旭、颜真卿、 李阳冰,都是书法界的尧舜佛陀。他们虽然性分不同、命途 各异,但都造到书法上品的地步。 “无一

16、众生,不具如来智 慧”,“有为者亦若是” ,上品九家是人人可到最高境界的确 证,是人人可到上品大家的先进和榜样 !书法之学,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 乎何得乎上呢 ?取法乎“无” !取法乎“无”可得乎上。 唯“无”之一字须同“上”之一字并观。 “上”之一字,为 上法之统称,而不单是普通所理解的上面的意思,故不能作 地上、水上之上看, 而应解说为超越中下而更高更上的意思, 是统括了下、统括了中、又包含了上本身的一种大境界之代 名词。“无”之一词在这里不是无法子、无一物的与有对待 之无,而是统括了下、中、上,又上升到本身无名、无上、 无量的最上大境界的一种方便用词。此“无”字之选,如同 老子在解说自然无极之象时不得不落实到文字上来,以某一 个字眼来表述之,方权宜“名之曰道” 。此时欲表超越于上 中下的无名、 无上、 无量的终极大法, 而不得不冠之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