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品德和社会》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品德和社会》个人教学工作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上半年品德和社会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伴随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启,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和社会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步骤的渗透,小学品德和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路径,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学科,多年来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主要的作用。要想搞好品德教学,首先老师要提升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和社会。品德和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主要表现。所以,对品德和社会的重视是否,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
2、效果的主要前提。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广大的一线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落实。新的教学理念需要老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足地说出她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提升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和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和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她们的心灵。我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得出“悟理、激情、导行”是品德和社会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详细利用和表现。1、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升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看法,初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
3、看来,需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教育性。教育性即思想性,这是本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老师应充足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增强教育效果。第二,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必需以科学性为基础,不然为趣味而趣味,投学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个低级庸俗的表现。第三,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络实际的标准,不管是设疑、解疑,还是引用材料全部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不但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也难以开拓学生思维,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教学上“启而不发”,老师唱独角戏,往往是由此而产生的。第四,要有趣味性。要有趣味性。教学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要求,也是“愉快教学”
4、的手段和目标的需要。所以,老师的设疑和语言表示和引用教材要能引发学生的爱好。教学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要求,也是“愉快教学”的手段和目标的需要。所以,老师的设疑和语言表示和引用教材要能引发学生的爱好。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需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个干问题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一直,形成激疑求疑解疑的过程。悟理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抓好了有利于为导行奠定扎实的基础。1 2 32、激情。激情指的是激发情感。大家常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爱好盎然,心情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开启
5、,学习动机必定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含有好奇心,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定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所以,教学伊始,应精心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开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实,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形式多个多样。小品、讲小说、直观演示、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全部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是学生萌发学习爱好,内驱力开启的必备前提和基础。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品德和社会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愉快教育”不但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经过学生自己勤学取得真理,享受成功的欢乐。
6、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课后检验,深化导行。依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看法。提升对应的行为要求。经过一两周,在一堂品德和社会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正确给肯定,不足之处再提出要求,老师合适做好统计,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依据。第二,利用看法,辨析是非。品德和社会课基础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理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 “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利用刚学过的道德看法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何要这么做,而不是要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第三,客观评价,巩固结果。学业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品德和社会课教学目标不但表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检验督促上,而且还应表现在考评评价上。1 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