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278887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双峰茶乡内的缓坡茶地上,四周茶园青翠馥郁,环境幽雅;面向五老峰,背靠吉庆山,处于花港观鱼,龙井、曲院风荷、花圃、三台山、茅家埠、双峰等著名景点的中心地带,是国家“七五”重点旅游项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公2顷,总建筑面积314平7方米。整个馆区分为展厅、学术交流厅、风味茶楼和茶艺游览区等四个部分。本馆由杭州园林设计院陈樟德主创规划设计,198年82月完成施工图设计。浙四建公司施工,199年4月2日竣工,于199年14月24日正式开馆。199年7实施二期工程,扩大用地面积1.公5顷,建设国际茶文化会议中心,其中主楼建筑面积

2、为2占地面积2地下室建筑面积2附楼接待室建筑面积2占地面积2。建筑形式基本上和一期相协调,屋面盖紫砂色形陶瓦。二、现状分析中国茶叶博物馆建馆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研究茶叶生产科学技术,普及茶叶知识,促进中外茶叶科技信息交流。中国茶叶博物馆既是文博类建筑,又是一处特种旅游场所,为游客提供一个观赏、品尝和博览茶叶之地。内部功能既要满足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科普要求,又要满足游客观光游览的要求。总平面布置采用因山就势布局,前对五老峰,后靠吉庆山,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全馆分为四组建筑,匐伏于山坡茶地之上。融于绿色生态自然山林之中,高低错落的层次与山形相呼应,建筑与原有大树组合成优美的景观。一号楼为主展

3、厅,建筑面积151平5方米,内分序厅、综合厅、历史厅、科技厅;二号楼为学术交流厅,建筑面积610平方米;三号楼为风味茶楼,建筑面积522平方米;四号楼为茶艺游览区由云南竹楼、径山茶楼、日本茶室、古代茶艺等楼建筑及连廊组成,游览区内有品种茶园、日本庭园和溪流草坪组成的现代庭园。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布局特点是“园中有馆,馆中有园”,建筑设计力求“土”、“特”、“新”。建筑有机的植根于茶乡的土地上,合理利用山坡、山涧和原有大片茶园构成绿色生态自然博物馆,建筑形成为乡土型山地建筑。石墙、砖石勒脚的运用使建筑和层层茶勘梯级相呼应,墙身为白色喷毛,紫砂色的坡顶屋面,衬以重重青山背景,充满浓厚的乡土味,形成自身

4、的特色。在用材方面,一期采用波形陶瓦,铝合金门窗等,室内采用新的陈列方式和安装空调设备及防火防盗、监视系统,使博物馆具有时代气息和新意。中国茶叶博物馆正式开馆的一天,举办了首届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中国茶叶博物馆为弘扬中国古老而光辉灿烂的茶文化,促进杭州的旅游与休闲业的发展打响第一炮,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好评,为西湖风景区增加一个亮点。中宣部王忍之部长称赞中国茶叶博物馆:“环境美、建筑美、陈列不错。”开馆十多年来,经过精心管理和培育,不断充实和提高,中茶叶博物馆在全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从一个国家级专业博物馆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一期与二期总体关系脱节,缺乏整体性,缺乏导向性。特

5、别是二期建筑利用率不高成为博物馆的负担,除一号楼外其他建筑使用状况不够合理。2、一期建筑外貌比较陈旧,屋面防水层已超过保质期,局部漏水,波形陶瓦与二期的形陶瓦不相协调。3、植物生长长势非常好,产生郁闭度过高,空间景观需要从新整合。环境缺茶文化特色,缺少公共活动空间。4、水系中严重缺水,干旱季节甚至缺少养护用水。5、道路交通系统也不够合理,建筑之间联系不便。6、部分建筑室内装修档次较低,缺少特色。7、服务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8、主入口综合形象较差,品味不高。三、把握关键时下说整治也好,整合也好,其用意是千方百计提高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品位,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其方法是克服不足之处,扮靓全

6、馆室内外环境,充实茶文化内涵,亮不亮看文化,关键还在“茶文化”。茶文化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积淀成丰厚的文化。茶文化是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包括茶叶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如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储存及各类茶的制成品,谓之物态文化;茶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如客来敬茶,婚嫁茶礼等以及不同民族、地域的茶俗,谓之行为文化;茶叶品饮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茶道、茶德等谓之心态文化。简而言之,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以茶的品饮、茶道、斗茶等活动为中心内容,展示风情民俗、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大众生活文化。茶圣陆羽把自己所撰的茶文化书称为“经”,唐

7、人把喝茶品茗活动称为“茶道”,宋代称为茶论,明给“茶道”“赋予新意”: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讲究茶的自然,认真和实用,自明以后喝茶品茗,返朴归真。中国人都在各自不同的生活层面上有滋有味地喝茶品茗,又以不同的文学艺术手段记录或表达万千茶事,积淀成丰厚的文化,诗人咏茶,画师绘茶,书家书茶,戏剧家把茶事搬上了舞台,匠人艺师把茶具设计制得赏心悦目等,现代渐入小康的中国人喝茶品茗之中,加大了茶文化含量,提升了茶文化的品位;迎来了茶文化盛世。茶文化广泛地渗透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以茶示礼,尊敬仁爱,以茶会友,淡而弥新;以茶休闲,悠然尘外;以茶寄情、艺文卓然;以茶倡廉,俭约节制;以茶雅

8、志,修身养性等等。中国茶叶博物馆肩负着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大任,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重视,设计和管理都要深刻认识“茶文化”的内涵,把握这个关键,时刻以弘扬茶文化,发展旅游事业为指导思想,才能把中国茶叶博物馆提升一个台阶。四、设计理念:1、追求目标;整合目标为中国一流的茶专业生态型自然博物馆,一个求知、休闲的天堂。2、尊重环境、利用环境、充实茶文化,使中国茶叶博物馆环境与周围山水茶园浑然一体。3、寄情山水,依托西湖龙井茶之乡,青青的茶园,歌舞昇平,酒不醉人人自醉,茶亦然、茶品位自然比酒更高出一筹,茶入诗又入画,使人产生依山恋水思乡之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五、设计布局以“一带”、“一轴”“一心”

9、为“纲”把中国茶叶博物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带”:以花架廊为纽带,串联组合一、二期建筑,增建1号、2号、3号、4号玻璃花架廊。“一轴”:以馆中溪流龙泓涧为景观轴,溪中设三十六泉,做足水的文章,改造院内溪旁、建筑边的植物配置,组合室外休闲空间,提高景观质量。“一心”: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地理中心,立陆羽铜像,突出茶文化主题。六、整合要点:1、调整使用功能,理顺游览线路(1)一号楼展览厅,功能保持不变。(2)二号楼改为名茶厅,功能是中国名茶鉴赏、品茗,到本楼可品赏十多个品种的名茶,一间一室一个名茶一种氛围。一种原产地地乡情。共设有大小不等十个茶厅。在这里能鉴赏的名茶极品,它们有:狮峰龙井、铁观音

10、、大红袍、碧螺春、普洱、猴魁、顾渚紫笋、齐云瓜片、都匀毛尖、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尖、四川蒙顶、信阳毛尖以及苏州茉莉花茶。(3)设茶叶生产区:以室外为主展示茶叶生产,设有玻璃花架炒茶棚和茶园,在园傍棚边,散置三十棵大卵石,上刻有采茶词三十首。在这里也可尝试一下采茶,炒茶的乐趣,还可以参与跳一跳采茶舞。(4)在二期主馆设中国茶文化交流厅,适当整合室内空间,中国重点产茶省在此设厅,有浙江厅、福建厅、安微厅、云南厅、江苏厅、江西厅、四川厅、贵州厅。保留报告厅,增加培训教室。(5)二期侧馆,改为国际茶文化交流厅,加强国际茶文化交流。(6)四号楼重点充实“日本茶道”、“径山茶道”、“古代茶艺”三大茶文化内容

11、。充分利用室外庭院空间、水边空间、林下空间、设室外茶座,容纳更多人在此品茶休闲。在古代茶艺旁立大型群雕鲁少飞的文艺茶活图。(7)三号楼改为茶叶与健康楼,以茶饮食为主,品尝茶点。(8)二期附馆改为办公楼房与管理用房。2、一期建筑屋面外立面装修。原屋面防水层已过保质期,局部已漏水必须翻修。3、增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玻璃花架联系廊及炒茶表沙玻璃花架棚,总面积600m2.4、在西北角建看山斋,看山斋为全透明玻璃棚,内植大茶树以及热带场景与吉庆台组合成一观景点,吉庆山、双峰茶园尽收眼底。5、水系改建,馆中水系源于狮峰天马山,暂名为龙泓涧,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西边界设储水池,(原油库处)。庭园中部尽力扩大水面,水经展厅流出到一号楼前并与南边水系汇成龙泓池。在储水池与龙泓池之间设循环水泵。在旱季开启,保持溪水流动景观。6、园林环境整治和品种茶园建设。目前绿化很好,树木生长茂盛,但存在过分公园化缺点,整治方向是乡土化、茶园化、生态化提高博物馆环境档次。7、中国茶叶博物馆主入口整治。把五老峰借进来,开门能见山。把馆前大片茶园借进来,使两条溪涧在一号楼主入口汇合。形成好“山好、水好、风光好”的入口环境,为理顺主入口的布局关系需征地160平0方米。8、增加陈设和小品。9、完善保安系统,拆除大部分围墙,增加两个治安岗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