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27553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主 题第一节 什么是主题一、主题的含义:所谓主题,是指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所表现出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原出自希腊,后传到德国,最早是一个音乐术语,其含义是指乐曲中最 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旋律,即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为乐曲的核 心。后来用到文艺创作中,日本从德国翻译过来,就叫做“主题”。我国使用主题这个词, 是从日本引进的。我国古代文论中所使用的相当于主题的术语,有“意”、“义”、“理”、“旨”、 “主意”,“主旨”、“主脑”等。比如唐代杜牧强调“凡为文以意为主”。清代李渔指出:“古人 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杜牧、李渔说的“意”、“主脑”,用今

2、天的术语来说,就是主题。二、主题的特点:1、主题具有普遍性。主题的普遍性,是指任何文章都有主题。主题在不同体裁的文章 中,有不同的习惯称呼。在记叙文中,叫“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在议论文中,叫“中 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文艺作品中,则叫“主题”、“主题思想”。在我国传统文论中, 则叫做“意”、“主旨”、“主脑”。2、主题具有理念性。主题是对材料的一种抽象,是理性的、观念性的东西。 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判断,是对所思考、所论述的问题的结论,是对所叙述、 所反映的现象所表明的思想倾向。3、主题具有集中性。主题是文章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文章的内容应当丰富,但主题却 要集中。古人所说的“

3、一文一意”,“意多乱文”,就是这个道理。总之,理解主题的含义,就要认识到主题的普遍性(包容性)、理念性和集中性。三、主题的作用:1、主题是作者立言的本义,体现着文章的教育意义。 清朝戏剧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 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主脑”就是主题,它体现着作者立言的 本意。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承担着文章的教育功能,使主题去发挥教育和熏陶的作用。 主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哲学认识,社会理想和美学观点,表现了作者写文章的具体意图,发 挥着文章所具有的社会作用。2、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影响着文章的生命和价值。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xue)肉,那么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灵魂咼

4、尚,文章价值就 越大;灵魂卑小,文章价值就小。鉴别一篇文章的好坏,无非是两看,一看它的主题思想, 二看它的表达形式,而看主题思想是第一位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咼,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同样的道理,文章有了精深而咼尚的主题,内容才会容光焕发,意义显豁,生 命长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不在于它记叙了名胜古迹, 也不在于它描写了优美景色,更不在于它整殇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而主要是它表达了作者 远大的抱负和咼尚的道德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 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博大胸怀,不仅在封建社会是一

5、种难得的进步思想,即使在今 天,也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岳阳楼记的生命和价值,主要就在这里。(82 年咼考后治 邦背诵)鲁迅的一件小事,就内容来说,只不过是记叙了普通人力车夫的一件小事;就 篇幅说,只800 多字;就写法说,朴实而很少别致。但它却是一篇光辉的、有时代特色的好 文章。其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人力车夫勇于承担责任这件小事,所给予yO 一位知识分子的 心理感受,表现了“五四”前后小知识分子严于解剖自己、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可贵精神。 正是由于这个崭新的、深刻的主题,才使文章卓然独立,光彩照人。给人力量,催人振奋。 所以说,文章成功的关键,是赋它一个美好的灵魂。如果能给它一个美好的灵魂,那么

6、,则 无论是状平凡的杨树,记小小的蜜蜂,亿一幅普通的相片,还是谈日常的穿着,写无足轻重 的木屐,还是写一声雁叫,一片落叶,都可以成为意义深远、情感动人的好文章,都会有极 强的生命力和价值。由于主题是文章的核心,是灵魂,所以,它对文章的诸多方面都有决定和制约作用,(材 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和文体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以至风格特色的确定等,都必然以主题为 依归,自觉地服务于主题的需要。)主题的统帅作用具体表现为:1)主题是取舍材料的标准:一切材料要向主题靠拢,依它来决定取舍和详略。主题是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su,没 有主题,材料就无可归依,不能发挥作用。作者动笔之前面对的材料很多。材料选对了

7、,主 题就突出,选错了,主题就模糊不清。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为了表现老坚决潘从正从五 十年代就坚持植树造林的毅力和对安定团结局面的渴望这一主题,作者集中选取了潘从正虽 经三起三落但仍百折不挠地坚持植树造林的典型材料,舍弃了其它一些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作者穆青说:“他在土改中如何坚决,反霸中如何用一条绳子捆上十二个土匪,”以及“老坚决 经常带着那条小狗巡视苗圃,发现谁拔了几棵苗,就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有一次,他儿子也拔了几棵回 家去栽,他追到家里狠很地把儿子批了一顿,并且亲自到大会上做了检讨,赔了苗钱” 这些材料非 常生动,也能表现老坚决的思想性格,但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再也不能折腾了”!)作

8、用不大, 所以,作者就把它们坚决地舍弃了。(材料再好,如果对表现主题没有作用,也要忍痛割爱)2)主题是安排材料的依据 写文章需要很多材料。这些材料,谁先谁后,谁详谁略,谁为主体,谁在次位,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度,怎样照应,写文章的时候,总得有一个总体考虑,都要为了主题 表现的需要来统筹安排。如同修房子一般。“其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 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写文章如同盖房子一样,如果材料的安排不能 很好地表现主题,就要重新考虑另外一种安排方法,这一点千万要注意。3)主题决定文章的结构。一篇文章采取什么样的结构,是由主题决定的。刘熙载说:“文无

9、定法,因题为局势。” 所谓“文无定法”,并不是说写作没有规律可寻,而只是说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格式。 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其主题是批评当时的革命者脱离群众,这就决定了要写革命者 夏瑜的斗争和牺牲,同时也要写群众的反应,必须写这两个方面。但夏瑜为老百姓牺牲,老 百姓一点也不理解,甚至连二十岁多的小青年听说夏瑜“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的时 候都惊叫:“啊呀,那还了得!”很现出气忿模(mu)样。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 的。”不仅“红眼睛”阿义不理解,就连那二十多岁的小青年也认为是“发了疯了。”由此可 见,老百姓缺乏最起码的革命启蒙教育。这种事实上的隔膜,决定了作者不得不采用双线结

10、构来组织全文。然而,夏瑜牺牲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而只有把群众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充分 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把批评革命者脱离群众的主题充分表现出来。所以,作者就采用暗线 写夏瑜的斗争和牺牲,用明线写群众的愚昧的迷惘(wang)。但同时表现革命者和老百姓关系的百合花,就不能采用象药那样的结构。因为 它的主题是歌颂革命军队和老百姓渔水般的亲密关系的。在作品里,革命战士本身就是老百 姓,所不同的只是穿上了军装,而老百姓也是革命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组成担架队上前线抢 救伤员,他们贡献出最心爱的新被子给伤员用。革命战士和老百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作者茹志鹃巧妙地设计了通讯员为抢救担架队

11、员而牺牲,担架队员 强烈要求医生抢救的情节。特别是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但还是“一针一针地”、 “细细密密地”“缝着”通讯员肩上的那个口子,见卫生员要揭掉盖在通讯员身上的、本是 它唯一的嫁妆的那条新被子,便“劈手夺过来,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平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 盖在通讯员身上。”这样一些催人泪下的细节,都充分表现了老百姓对革命战士的理解、关心 和爱护,说明了老百姓与革命战士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不但不能用双线结构分开来 写,而且也分不清哪是明线,哪是暗线。它们水乳交融,处在同一平面上。当然,主题对文章的结构起的这种制约作用,是就某一篇文章而言的,并不是说某一主 题都必须用一种固

12、定不变的结构形式去表现。4)主题还统摄着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详略。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主题对语言的制约作用,比较明显。严肃的主题,如悼念死难烈 士的,语言就要庄严;而讽刺性的主题,语言就要诙谐,犀利。语言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那种认为言辞越华丽文章就越优美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在文章中一味堆砌辞藻,只能 是以辞害意,不利于主题的表达。(又如曹丕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就是这个意思。)主题还统治着表现手法的运用。文章的表现手法是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论证一个观点,主要用议论;记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主要用叙述;抒发某种情感,主要用 抒情。等等。至于体式(

13、详略),粗看起来关系不大,同一主题也可以用不同的体式来写,但细究起 来,它也是受主题制约的。一定的主题,总有适合表现它的若干种形式。总之,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一篇文章,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措置,语言如何 遣用,标题如何制作,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加以斟酌。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其决定因素就在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 深刻。第二节 主题的孕育(产生)和提炼一、主题的产生写文章要有明确的主题,只有主题明确了,才能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谋篇布局, 谴辞造句,等等。既然主题这么重要,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一篇文章主题的产生和孕育,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当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或研究 事实

14、材料时,某些人物或事件,某些问题或事例,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思想,使它受到感动, 得到启发,于是,作者从这些实践中,“发现”了它的社会意义,觉察出了它的思想光辉, 从这些问题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症结,从中悟出了本质性的东西。这一些,渐渐地在作者的 头脑里明确起来,突出起来,使作者浮想联翩,激情澎湃,或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于是, 一篇作品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具体来说,主题的产生,有这样两条途径:1、是作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文艺作品主题的产生多属这种情况。 比如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邓刚的阵痛,谌容的减去十岁,其主 题就是这样产生的。曲波的林海雪原,扉页上写着:“以最深的敬意

15、,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 荣、高波、陈振义等同志。”。作者讲:“他们的事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当我在医院养伤的时候,当我和 群众谈话的时候,我曾经无数遍的讲过林海雪原上的斗争生活,尤其是杨子荣同志的英雄事迹。听到的同 志无不感动惊叹!杨子荣同志,不用说他的战斗功绩永存不灭,就是他那朴素的光辉思想,也时刻照 射着我的心。我是按照一个完整的人民解放军的指战员的形象来刻画的。”关于林海雪原再看邓刚的阵痛:(这是 1983 年全国短篇小说的获奖作品。)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由于长期的 工厂生活的启示。作者 13 岁进工厂当学徒,“二十多年来,滚了一身铁末子味儿。”他熟悉工人生 活,这是他生活中的矿藏。在改革

16、的潮流中,工厂里的人们都普遍得受到震动,“喜者、怒者、 哀者、乐者,全都跃然而起。”在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中,阵痛的主题在作者心中渐渐成熟了。“在 我们长年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工厂和企业里,人们已从反对、不习惯到适应并感到舒适了,即使是千好万 好的政策和方法,实行起来也同样艰难。”邓刚写阵痛前后想到的 象这样的一些写作经验,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实例都告诉我们,一旦离开了生活这片 沃土的培养、滋润,主题这株胚芽是难以成长的。2、主题是作者通过必要的调查、搜集,从所获材料中分析归纳而产生的。一般来说, 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调查报告、总结、政论、学术论文等,其主题的产生多属这种情况。 比如说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它的主题的产生就属这种情况。当报道组接受了报道李月 华的先进事迹的任务以后,立即前往李月华生前工作过的地区、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 他们先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