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24397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纪律的养成与调控保太完小 龚云贵摘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可靠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在班级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怎样能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逐步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通过分析自己班学生的情况,探寻一年级学生课堂纪律差的成因,对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的调控与养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一年级 课堂纪律 调控 养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班级中的几十个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相

2、互尊重,共同去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纪律常识几乎为零,判断是非的观念淡薄,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表现出种种不守纪律的行为,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也会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 课堂纪律的类型教育学上对课堂纪律有一个这样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从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看,简单地说,若从外部施加准则与控制,就是外在即他律。若学生从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就是

3、内在纪律,即自律。具体来讲,有以下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当班主任辛苦,当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尤其辛苦。孩子们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各种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他们仍然盼望着每天两节的游戏课,吃过午饭等待着睡午觉,当然最不习惯每天有回家作业。这时侯,班级课堂纪律的形成主要依靠各位任课老师的努力,特别是班主任的有效管理。一般来说,如果课堂纪律仅仅是靠教师促成的,还没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课堂纪律有很大的可变性和不稳定性。常有这样的班级,班主任的课纪律很“好”,一旦是其他老师上课马上就原形毕露,讲话的,做小动作的,传小纸条的,什么都有。所以,教师促成的课堂纪律仅是对班级管理外部改造

4、的完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集体促成的纪律这是教师促成的纪律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当遵守课堂纪律已经成为周围同学的自觉行为时,集体促成的纪律也就形成了。这样的纪律有较强的稳定性,一般不会因为老师的不同或学科的难易产生大的变化和波动,对班级而言,这是比较理想的纪律形式。平时喜欢捣乱的学生如果转学到这样的班里,会发觉自己的行为和周围同学不一样,他的鬼脸和插嘴迎来的不是大笑或呼应,而是鄙夷和愤怒,他也会静下心来思考,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和集体步调一致。这样的课堂纪律对个别学生问题行为的改造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任务促成的纪律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纪律形式,它的形成和学生面临的任务有直接的关

5、系,随着任务的出现而出现,可能会随着任务的结束而消失,但也有可能会持续。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也有一定的自觉性和可塑性,好胜心一旦被点燃,自觉性一旦被激发,可塑性一旦被利用,班级的潜能就可以被挖掘出来。当任务当前时,人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会特别重视,孩子也不例外。只要老师让他们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和意义,他们也会全力以赴,争取有个好结果。任教毕业班的老师普遍反映,毕业考临近,课堂纪律明显好了很多,大家对学习变得特别重视。这显然是毕业考的任务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和动力,纪律会在短时间有好转,但这种好转会随着毕业考的结束而消失。、自我促成的纪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律。课堂纪律虽然是一种集体行为的表

6、现,但这种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觉性强、自律性好的学生在任何班级都能认真上课,周围的环境对他的影响不大,所以,再差的班级都有好学生、学习尖子。心理学上认为,一个学生自律性的强弱和他的性格气质有关,我认为,和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及所受的各种教育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自我促成的教育其形成过程是比较漫长和缓慢的,但一旦形成就能受益终生,但自律的孩子性格普遍比较内向。二、课堂纪律的重要功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它既包含纪律管理,又包含信息交流,纪律管理又往往先于信息交流。良好的课堂纪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各种场合受到赞同

7、或默许的行为准则。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长大后比较能够适应社会,课堂纪律的约束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社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第二,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是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性、自信、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良好的课堂纪律的形成需要班中每一位成员的自我约束,这也是一个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第三,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学生把遵守课堂纪律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时,道德标准就内化为学生判断自己行为的尺度。第四,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

8、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分焦虑。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课堂纪律就可以保证课堂处于一种安静、严肃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三、我班课堂纪律现状1、未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纪律意识淡薄,课堂秩序混乱,部分学生不按照教师的安排,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年级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需要教师一一指导,包括什么时候上下课,课堂上的礼貌问题,上课时遇到各种情况该如何处理等等,都必须指点到位,并且需要多次反复强调。学生对课堂纪律一词还没什么概念,也不太清楚违反课堂纪律会有什么后果与影响,所以老师刚刚强调的问题,可能学生转眼就抛在脑后,又犯起同样的错误了。2、

9、学生自制力差,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易受本我需求的影响,而不去考虑其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遵守的纪律或准则。如:刚入学的学生想要上厕所时,他们往往没有考虑过通过举手的方式征得教师的同意,再去上厕所,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对课堂秩序带来负面的影响,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或者跑出教室,而其他很多学生在这时也会蜂拥而起,纷纷要求要去上厕所,使课堂陷入混乱的局面。3、上课期间,易受外界事物件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教室内外的一些特殊响动,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其注意力从课堂学习中转移到其他事物上面,如:其他同学的一个滑稽的小动作,教室里的一只昆虫,窗外的人影或尖叫声,都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我

10、班人数较多(40人),坐在教室后排座位的学生更加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面,往往在上课不久,就会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如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和身边的同学讲话,坐姿不正,站着写字或看书,玩玩具,吃东西,看一些和所学课程无关的书籍,找不到所学课程所在的页码和位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四、 引起不良纪律问题的成因(一)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年龄大多处于67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普遍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但自控能力较差,受本我需求控制较多。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改变注意对象。(二)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小学一年级新生由幼儿园

11、进入小学,并不具备所有合理的学习态度与群体活动习惯,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往往是他律多于自律,关注自身甚于关注群体。学生在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而升入小学后马上以学习为主,这里缺少自然的过渡,必然会出现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如果课堂上只是单一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领学生跟”的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疲劳状态,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最终导致课堂纪律的混乱。(四)部分学生的问题行为因素。1、个别学生因为心理上的原因导致问题行为,产生消极情绪。,如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没有信心、面对老师过于紧张等,致

12、使学生无心学习,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纪律,这样的问题行为在后进生身上表现较明显。2、生理上的原因导致的问题行为,如多动症、发高烧、感冒等,都会让学生无法集中思想。3、外部因素导致的问题行为,如父母吵架、丢失东西、没做作业等,也会让学生分心。五、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调控(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1、全面了解班中学生的情况,对座位进行合理的安排。目前我们仍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学生的座位为双人双座的方块形布局。同桌之间和前后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意愿对座位进行适当调整,留给学生自主选择座位的权利。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该搭配起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如让

13、外向型的学生和内向型的学生坐在一起,其性格的差异,可减少不良行为出现的几率。2、以班规的形式明确奖惩措施,做到奖惩有据、有理、有度,实行民主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课堂行为规则,学生才可能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恰当的,哪些行为需要进一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得到改进,从而形成恰当的课堂行为。在制定班规时,一是要注意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能力和生理特点出发,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不能要求过高,否则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无法接受。二是制定的规则既要简单明确,可以通过顺口溜、儿歌等形式,便于记忆表达,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从而增强规矩的有效性。三是要有一定的灵

14、活性。规则过多,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规则过严,会使学生紧张焦虑。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确定几条简单明确,并让学生认为是合理的值得遵循的规则,才是可行并能够起到明显作用的。3、言传身教,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有了榜样,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对象,行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体的标准。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4、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及

15、时给予反馈与评价。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班规的条款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二)课堂教学方面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如果课堂上只是单一地“老

16、师讲学生听,老师领学生跟”的方法,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疲劳状态,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两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具和学具引入课堂,必要时还可运用电化教学,用鲜艳的颜色和动感的画面来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使其手、眼、脑一致。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注重亲切、生动、儿童化,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愉悦地接受知识。教师应在课堂上穿插进行一些游戏、比赛等形式,如:摘苹果,找朋友,开火车,送信等游戏,或者是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师生比赛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如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寓教于乐,那你就是一个高明的教师!也可以采取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