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及知识链接育源潘煜芬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923633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及知识链接育源潘煜芬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及知识链接育源潘煜芬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及知识链接育源潘煜芬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及知识链接育源潘煜芬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及知识链接育源潘煜芬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及知识链接育源潘煜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说明文语言及知识链接育源潘煜芬(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说明文语言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分值所占比例很大。透视近年来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材料绝大多数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到环保、病毒、生态保护、科技发明,网络、前沿科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设题上基本上也都是注意了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因此,把握好中考说明文的发展方向,对解答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至关重要。点击考点中考说明文阅读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和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相比

2、,难度较小,对文章提供的隐性信息的筛选较少,体现的知识性、科学性较强。常见的考点有: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5对说明语言的把握,及对关键词、句的辨析;6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7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的体会;8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考查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体会阅读一篇说明文,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准确概括段意和中心,都离不开语言分析。大纲规定,初中生能“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合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

3、力”,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合义和作用”,能“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合意”。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点是: 1能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能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得更连贯、更严密

4、,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是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廖以千里。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400只蚊子。“2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许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以吃蚊子50只到100只。一小时吃100只,一天24小时,当然要吃2400只了。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无误的,却忽略了晴蜓不可能性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吃蚊子。这就闹出了笑话。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

5、生动活泼见长。平实生动性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多样性: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如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如天气陛下一文中“在陆地上是压迫,在海洋上是簸弄,在天空中简直是乱搅一句,“压迫”是写天气强制人服从他,“簸弄”是写天气对人的玩弄,“乱搅”即乱搅拌,写天气的威势更厉害了。这三个经过锤炼的词语,分别说明了天气陛下“在陆上”、“在海上”、“在天空”所发的程度不同的威风,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在语境中区分

6、近义词表义的差异,也是中考中常见的形式,如向沙漠进军中:“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其中“侵”、“侵入”、“侵袭”用得十分精当,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三个词都是动词,意义相近,但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侵入”指敌人进入境内,侵占”是说明用侵略手段占用别国领土,“侵袭”是侵入而袭击的意思。再从语义连贯上考虑,各自用得很有分寸,相得益彰。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

7、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例如向沙漠进军中:“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雨量”和“风沙”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揣摩具有修饰限制功能的词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去掉修饰、限制的定语或状语与原文比较,用另外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性成分来比较。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

8、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何准确把握说明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能

9、否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性词句,直接关系到对材料整体的理解和分析。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理清指代成分。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结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分析中心句,有利于把握文章(语段)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第二段:“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两句是关键句,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去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情况,就能得到具体而清晰的印象。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如统筹方法一文中的第二段:“怎样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10、。”用设问句式,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第一句承上文,强调7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二句既回答了第一句的设问,又同统筹方法的特点“安排工作进程”相吻合,还在第二部分中起统领作用。另外中考试题中,经常考查对指代成分的分析,如人类的语言一文第二段中:“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加点字“这”指代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指代上句“人类语言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是第二句的主语,放在句首起突出作用,再次强调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可见,分析复杂的指代,必须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综合考虑。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而抓住

11、其关键词句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概括中心内容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阅读说明文,特别是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必须高度重视关键词句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分析”答题规范示例题型二:选择型如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人类水资源现状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高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

12、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第段中“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2002年山西省试验区中考试题)解题思路:阅读说明文要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那些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程度、数量、范围等的词语。这些词语

13、往往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参考答案: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如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试题。数不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丰富的基因,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草地、海洋等生态系统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生物多样性。在潮湿阴暗的热带雨林中、在漆黑冰冷的海洋深处,有多少生命徘徊在人类的视野之外!科学家曾在19棵热带雨林的树上发现1200种硬壳虫,其中近1000种人类从未研究过。就连南美洲的淡水鱼,有半数的鱼种人类还不清楚。在地球上一千万种生物中,被我们命名的只有140万种。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被称作地球之

14、肺的热带雨林。经考察,在一公顷热带雨林中,平均可以发现300种乔木。而在温带一公顷的森林中,却只能找到10种乔木。热带雨林中一颗乔木上能发现43种蚂蚁,相当于英伦三岛全部的蚂蚁种类。热带森林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却生长着全世界物种的50%-90%,也就是说,全球多半物种生存在7%的土地上。第段文字中加点的近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答:“近”字不能去掉。因为“近”字,表达的是概数,能准确地表现人们对许多硬壳虫未作研究的状况,去掉后就变成了确切数,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试题。就拿耕地来说,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人类所拥有的

15、耕地现状却不容乐观。地球表面的陆地大约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而耕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1%左右,并且可供开垦而尚未开垦的耕地已不多。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再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据统计,1951年,我国耕地有1.08亿公顷,人均耕地0.19公项。到了1981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0.99亿公顷,人均耕地也只有0.10公顷了。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地增长下去,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第段加点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删去。因为大约表

16、明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是一个约数;删去大约,则说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试题。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