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236309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 读曼古埃尔阅读史一书有感曼古埃尔是在国际上享受盛誉的作家、翻译家,其代表作有天堂之门等。阅读史一书,是她在考察西方国家文明演变历史的基础上写就的一本著作,对西方阅读的起源、对阅读的研究等做了充足的综述,是一本拓展视野的书。即使我已经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在读了此书以后才发觉,自己对阅读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阅读是为了活着。”这是福楼拜在致尚特皮小姐中的一句话。当我们深入了解阅读的产生、阅读发展的历史以后,会对这句话有愈加深刻的认识的。一、一个伟大的创造在人类历史的整个长河中,人类社会一直全部在设法克服地理的阻隔、死亡的大限、遗忘的侵蚀。人类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史前文明

2、的很多遗址全部留下了这些努力的痕迹,但看上去并不乐观。一直到了公元前4世纪,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一个看上去小小的创造,却让人类千万年来不懈努力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这个创造就是文字。我们至今无法确切地知道当初的大家是出于种种商业的理由,来记载属于某个家庭或正在运往某地的牛只的数目,还是出于其它方面的需求。但就在公元前4世纪马上结束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发展了一个永远改变了人类沟通本质的艺术文字,和书写的艺术。大家很聪慧,找到了一个记载这些文字的载体泥板。将泥巴制成薄板,趁着潮湿的时候在上面进行书写,等到泥巴晾干了,文字也就保留下来了。我们将这么的泥巴薄板称之为刻写板。刻写板的最初创造者可能已

3、经了解到这些泥片的优势胜于头脑记忆,第一,可储存在刻写板上的资讯,其数量无穷尽;第二,刻写板不需要记忆持有些人亲自在场来将记忆内容说出。这真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一下子突破了地理的阻隔,让大家不再担心遗忘,也不再担心有智慧的人死亡以后将其知识和智慧带走。曼古埃尔说:“单凭注视这些刻写板,我们就能够从我们的时代的肇端将记忆延长,在那位思想家停止思索以后许久仍能保留其思想,并让我们自己参加一个发明活动;只要这些刻绘的意象为人所看见、辨识、阅读,这种发明活动就不会终止。”文字和书写的创造,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系列的副产品:记载文字和书写文字的书籍诞生了。“作者”这个群体开始出现了。她们是讯息的制造者、

4、符号的发明者。阅读这一活动同时产生了,并发明了“读者”。“学校”也随之诞生了。“作者”发明的符号和讯息需要一个“法术家”来破解它们,识别出它们的意义,给予它们声音。这就是学校老师的职责。而最初的学生,就是“誊录员”,在了解了这些符号的意义的前提下,将其在刻写板上誊录出来,让文字在更大的范围内传输。二、书籍的演变历程如上所述,书籍的史前史就是从苏美尔人开始的。那个时候的“书籍”,其实就是一块块的泥板。老师教学生学习的时候,先在泥板的一面写上字,让学生在另一面模拟着写。当然,当初大家的部分思想和作品,也是经过这么的泥板保留下来的。刻写板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所占的空间比较大,需要很大的场地和空间来

5、保留这些“书籍”,需要移动的时候愈加不方便。大家又创造在莎草纸、羊皮纸上写字,将“书籍”做成卷轴的方法,需要的时候摊开来看,不需要的时候就卷起来,这一创造大大节约了书籍存放的空间。莎草纸的创造,也是书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以至于当初埃及的托勒密国王期望将莎草纸的制造方法列为国家机密,以利于自己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一份公元前258年至257年的单据显示,财务部长阿波罗尼乌斯的办公室在33天收下了434卷的莎草纸。这显示了当初大家在经济领域,已经很重视来往函件、票据等的使用和保留。对书写文字的熟悉无疑让亚历山大的公民习惯于阅读活动。从公元4世纪到800年后纸出现于意大利时为止,羊皮纸一直是欧洲普收喜

6、好的书籍材料。到了公元400年,古典的卷轴几乎被扬弃,大部分书籍全部以集合页片于一个长方形的开本制成。折叠一次,变成对开的纸页;两次折叠,四开本;再一次折叠,八开纸。到了16世纪,折叠纸片的格式已变成正式。1527年法国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法令,要求了她的王我国的标准纸张尺寸,任何违反此要求者皆要身陷囹圄。即使到了十五世纪,书依然是以手抄的方法来传输和保留的。一本书经常只能由一个人来拥有。书本含有很主要的象征意义,单单拥有书本这一回事便有社会地位及拥有某种知识财富之意蕴。在她人的眼中,书本在场是否便等同于智性力量的具有是否。十五世纪的中期,在德国发生了一件很主要的事件,美因兹主教管辖的区域内有一位

7、名叫古登堡的年轻雕刻师兼宝石切割师,1450年和1455年之间,成功设计出了活字印刷机和一个油墨,并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本由铅字制成的书圣经,每页42行。忽然间,自从文字和书写创造以来第一次,快速而大量地生产阅读材料成为可能。这也是历史上第一遭,数百个读者能够拥有相同的一本书,而且不一样地域的大家所读的是一样的书。这些书比手抄书尤其是经过尤其装饰的手抄书廉价,而且假如遗失或损坏,能够再购置一原来替换,书籍的功效从知识财富的象征开始向基础的研究工具转化。今后的书籍改变,已经越来越靠近我们今天所读的书籍的样貌了。三、阅读的运作机制阅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比起思索本身绝对不逊色。阅读活动从眼睛

8、开始。西塞罗认为:“我们的感官最敏锐的部位是视觉。”她说,用眼睛看文章会比用耳朵听更能记住其内容。但阅读绝不但仅是视觉和认知的事情。阅读的过程最少需要两个阶段:“看到”文字,并依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来“考量”它。从我们看到一个字母、一段文字开始,到我们了解其含义,这中间有视觉,更包括到推论、判定、记忆、认知、知识、经验、练习等多个过程,而且这些过程全部是在瞬间同时进行的。实施阅读动作的要素让阅读增添了惊人的复杂性,若要成功实施,则非有上百种不一样技巧的配合不可。我们用眼睛扫描书页的关键动作也不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一个世纪以前,法国的眼科医生埃米尔雅瓦尔就发觉,我们的眼睛实际上是在书页上四处跳

9、动。这种跳跃或称飞快跳阅,每秒发生3到4次,只有在运动之间的短暂停歇时刻,才是我们真正在“阅读”的时候。可是,为何我们感受不到这种跳阅,而是一个阅读的连续性呢?这是一个科学家迄今还未能够解答的问题。由此看来,阅读不是一个捕捉文本的自动过程,而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迷宫般、日常,但又是含有个人色彩的重新构建过程。为了从书本上提取信息,我们首先必需用一个跳跃式的、不规则的方法来取得书本上提供的文字或图像符号;接着,透过头脑中的一连串接续的神经细胞来重建符号的符码;然后,将文本和某种东西情感、身体感知能力、直觉、知识、灵魂等浸染在一起,给出自己对文本的解释。绝大多数的人在出生以后,其大脑左半球最终将变

10、成大脑编纂和译解语言的关键部位。当然,那些左撇子的人恰好相反。四、阅读方法的变革找一段恬静的时光,给自己泡上一杯茶,手捧一本书默默地阅读,让自己和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和交锋,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也是大家最常见的阅读和方法。但文字诞生之初,阅读并非以这么的方法来进行。从苏美尔人最初的刻写板开始,书写文字的目标就是用来大声念出,高声朗诵是从文字发轫时就出现的规范。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书籍创作和誊录的困难,拥有书籍的只是少数人,她们经过朗诵的方法将文字传输给听众。二是作者创作的这些文字符号隐含有一个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好像就是她们的灵魂。她们要亲身朗诵给听众,才能将其作品的韵味表示出来。在当初,

11、作者朗诵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个时髦的社交仪式,还有一套为听众和作者而制订的规矩。听众要提供批判性的回应,作者再依据听众的反应来修改自己的文章。在10世纪以后,作者朗诵不再盛行,但1415世纪再次流行。在整个欧洲世界里,19世纪是作者朗诵的黄金时代。作者公开朗诵,为的不只是将作品带给公众,而且也带回给作者自己。狄更斯的很多作品就是经过自己的朗诵被大家所熟知的。她花费了很长时间去练习演讲风格和姿态,并将自己的作品xx成“朗诵书”,在页边做上记号,提醒自己朗诵时要使用的语气和姿态,并将听众的现场效果统计下来,作为文章修改的依据。每次朗诵结束,她全部大汗淋漓。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到公元10世纪,西方人阅读的

12、方法全部是大声朗诵。所以文字的创作者一直全部假定其读者会“听到”而非单单“看到”其作品,就像她们在写作时也将文字大声念出一样。到了默读这种阅读方法在西方文学中的第一次明确的记载,是在公元5世纪奥古斯丁在书中描写的安布罗斯读书的情景:“她的眼睛扫描这书写,而她的心则忙着找出意义,但她不发出声音,她的舌头静止不动。任何人全部能够自由靠近她,访客通常不须通报,因此,我们来造访她时,经常发觉她就这般默默地阅读着,因为她历来不出声朗诵。”或许是因为“默读”这种阅读方法在当初太另类,让奥古斯丁印象深刻,因此才留下了这段文字,让我们能够藉此想象1500年前安布罗斯默读的景象。默读让书本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未

13、有她人在场的沟通,并让读者单独得到“心灵的振作”。从公元10 世纪以后,默读的方法逐步在西方普及。当然,因为书籍数量的限制,能够默读的只是社会上的一小部分人。怎样去阅读一本书,奥古斯丁也给出了详细的提议:既不利用书本看成思想的支柱,也不像相信贤人的权威般相信它,而是从它攫取一个观念、一句警语、一个意象,将它和保留于记忆中的反思扣连起来如此便产生了一篇由读者作出的新文本。我们今天大家的阅读,采取的不正是这么的方法吗?假如不注意保护,长时间的阅读会造成对人眼睛的伤害。统计表明,人类有1/6的近视比率,在xx之间,这项比率又高出很多,靠近24%。亚里士多德、路德、叔本华、歌德、席勒、济慈、丁尼生、亚

14、历山大蒲柏、吉卜林、叶芝、乌纳穆诺、泰戈尔、詹姆斯乔伊斯,她们的视力全部不佳。因此很多阅读者全部很感谢眼镜的创造。笛卡尔曾这么称赞这一创造:“我们的生命全部的运作皆依靠感官,而视觉是其中最包罗广泛也是最高贵的,所以,能扩大其能力的创造,无疑是最有帮助的。”我在阅读的时候,也离不开眼镜的帮助。五、阅读是为了活着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白色城堡里有这么一段话:“人生如同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新再来一次了。不过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论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能够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能够对艰涩之处有深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深入的领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愈加充实和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