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定律在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215615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帕金森定律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帕金森定律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帕金森定律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帕金森定律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帕金森定律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帕金森定律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帕金森定律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帕金森定律在中国你听说过帕金森定律吗?这里所说的帕金森可不是医学所指的摇头病,而 是官场上机构臃肿的毛病。搞管理的领导应该知晓一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 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一一个不称职的 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 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 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

2、对自己的权利 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 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 体系。怎么样?很具讽刺意味吧,下面这张漫画非常说明问题:据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34期专访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据张全景说,现 在中国的一大弊端是“官多为患”。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一个县几十个 县级干部,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过。更何况一个省、市除省长、市长外,还有八 九个副职,每个人再配上秘书,个别的还有助理。解放初期,一般就是一个县委 书记,一个县长,或加一个副职,甚至没有副职,现在讲克服官僚主义,减少事

3、 务,减少应酬,怎么克服,怎么减少?现在这么多人既增加了开支成本,又滋长 了当官主义。其实,当官主义并非中国专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诺斯古德.帕金森 曾在他的小品杂文中揭露和嘲笑了英国政治社会制度的弊病,帕金森定律因而在 世界上广为流传,许多人把它当作了当官主义的代名词。政治家和管理者相信(偶尔也怀疑),公职人员加多了一定反映了工作量的 增长。老百姓认为,公职人员成倍上升,结果是某些人吃闲饭无事可干。真实情况怎么样呢?帕金森从大量的统计数据推知,职工人数和工作量互 不相关,即工作量没有增长,公职人员还是要大量增长。据帕金森的统计资料,英国海军在1914年-1928年期间,服役的主要军 舰从

4、60艘下降到20艘,下降67%,皇家海军官兵从146000人,下降0100000人, 下降31.5%,与此同时,海军部官员却从2000人上升到3569人,上升78.45%。帕金森还认为,公职人员的增多,有二个内在的动力,其一,当官的人需 要的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其二,当官的人彼此之间是会制造出工作来做的。从上可知,当官主义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通病,不相同的是,历史的原因,中 国裁减官员往往会巧立名目,越裁减越多。因为权权权,钱相连。“帕金森定律”完全是纯科学的发现,这个定律对于政治,除了理论上适用外, 别无他用。这是我们需要再三强调说明的一点。植物学家的任务不是去除野草, 他只要能够告诉我们,

5、野草生长得有多么快就完事大吉。中国“官员”多到什么程度呢?最近看到一篇帖子,说中国1950年的官民比是1: 600,2007年的官民比是1: 26,50多年,多了27倍!中国每百万美元的GDP供养39个公务员,日本每百万美元的GDP供养1.38 个公务员,中国非但官民比独步天下,“官”“员”比更是举世无双。日本首都东京,人口 1300万,GDP1.1万亿美元,但是东京只有“市领导”7人 1名市长,4名副市长,1名议长,1名副议长;世界经济首都美国纽约,人口 1800万,GDP2.6万亿美元,但是只有“市领导”6 人1名市长,3名副市长,一名议长,一名副议长。而中国铁岭市,人口300万,GDP4

6、6亿美元,人口是东京的1/5、纽约的1/6, GDP是东京的千分之四、纽约的千分之1.8,但是“市领导”却有41名,是东京和 纽约的6倍市委书记1名,副书记1名,常委11名,市政府市长1名、副市长9名、市长助理3名,人大主任1名,副主任7名,政协主席1名,副主席8名。就是 这个市政府还有20名处级副秘书长,平均每个市长配备了两个秘书长!中国新乡市,人口565万,GDP100亿美元,人口不到东京的一半、纽约的1/3, GDP是东京的千分之9、纽约的千分之4,但是市领导却是43名,同样比东京和 纽约的市领导多6倍市委书记1名,副书记1名,常委11名,市政府市长1名、副市长8名、市长助理4名,人大主

7、任1名,副主任8名,政协主席1名,副主 席9名。这个市政府还有16名处级的副秘书长!湖南小小的平江县,副县长多达十名;郑州市市政执法局,居然有29位“局 领导”。看罢这样的消息,我们不得不感到惊奇,为什么中国要养这么多官,要 养这么多员?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均在世界上属于非 常低的国家,但我们却养着这么多官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按照常规的说法,我国每年的“三费”(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开 支是1万个亿,这还不算工资、福利、住房等其它开支,如果我国的官员能够减 掉一半,我想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就以一万个亿来说,中国十三亿人口每人 就可以得到将近800

8、0块,要知道这8000元几乎就是一个农民工一年的工资。那么真的我国减少一半的公务员政府就无法运转了吗?回答应该是否定 的,绝对不影响运转。那么为什么我们喊了很多年公务员非但没有减少,而且年 年增加。依我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精简机构的决心不大,触犯了一些食利者 的既得利益。我们可以看看如今的公务员或者吃财政饭的公务人员,有几个老百 姓的子弟,有多少的权利、利益被食禄者瓜分?食禄者不下决心精简机构,老百姓当然就没有办法。官员冗员过多,说到底是一种腐败,是一种罪恶,是社会的退步而不是进步。 因为食禄者摄食的俸禄实际上是老百姓的利益,是劳动者的利益,是纳税人的利 益,他们的人一多,分食公众的财产就愈

9、多,留给老百姓的财产就愈少,;而且 由于他们的人口众,掌握的话语权也就多,老百姓的发言权就愈少,甚至被剥夺。 从这些年我们为公务员买房、增加工资我们就可以看出,尽管老百姓反对,但最 后人家想怎样就怎样,因为老百姓的话语权实际已经被剥夺。是该大力裁剪公务人员的时候了,不然老百姓真的负担不起了,国家也负担 不起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官员过多,冗员过多是对人民的犯罪,是一种 社会罪恶。附文:诺思科特帕金森(C. Northcote Parkinson)生于1909年,富有幽默感而又孤高自傲。英国历史学博士,就学于剑桥和 伦敦大学,先后在皇家海军学院,利物浦大学和马来亚大学执教,为英国皇家历 史学

10、会会员。60年代移居美国,又在哈佛大学任课。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法则,后来他将自己思 考的结果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一举成名。该书于1958年出版以 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长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他的演讲更是座无虚席。“帕金森法则”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现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在管理界更是广 为人知,经典例证被诸多管理学经典书籍引用分析。此书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学家的理论基础。内容简介潜规则一:不能要太精明能干的下属。潜规则二:决定权在中间派的手里。潜规则三:议题涉及金额的大小与讨论的时间成反比。潜规则四: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酒会的关键人物。潜规则五:

11、假装成“低能儿”才能在暗潮涌动的人事举荐中独领风骚。潜规则六:领导的功勋越卓著、在位时间越长,接班人越难有出头之日。“帕金森定律”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帕金森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而揭示出来 的机构或公司管理人员持续膨胀的规律。对这一规律,有人称之为“身在职场,不得不明白的管理定律”。文中所述的种种现代版“官场现形记”,把管理层的用人现状刻画得入木三 分。一个想升官而又想少干活的领导必然会给自己配备两名助手,而他的做法被 他的下级人员不断仿效后,庞大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能力平平的领 导若想保住职位,他“惟一的出路”就是一边排挤有能力的人,一边提拔一些蠢 才、庸才。此外,“举贤不避亲”、“肆意

12、把持权力不放”、“被权欲熏得竟然分不 清垃圾和食品”等官场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会有所体会。帕金森定律并非是老调重弹,他以一种学者的冷静态度、严谨的实证主义精 神和少有的幽默、揶揄笔调,透过这些表面现象,直接击中了管理问题的要害一 一对权力的贪婪和对权力的危机感,滋生了被命名为帕金森现象的弊端。在当今 人力资源学方兴未艾的时代,如何选拔管理人员和最优化地利用人力资源,已成 为国家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帕金森定律无疑给我们上了 一堂生动的实例教学课。只有熟悉、掌握帕金森定律,我们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现 类似的管理问题。作者用极其幽默的手法,揭露官场诸多有趣潜规则,政治斗争

13、里的黑幕揭 露?权力争夺的斗智斗勇?精妙、入骨的言论,让你擦亮眼睛冷眼旁观官场百态, 破解长久笼罩在心中的谜团!编辑介绍“圈儿”内的事这本书诞生于1957年,虽然年过半百,但至今仍持续迸发着勃勃生机。你 如果在网上搜索“帕金森法则”,就会发现这些法则和规律已经被用来分析职场、 人事、管理等诸多问题的症结,书中的案例也引发了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方面 的思考,从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中更是衍生出无数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据说 毛泽东曾将此书作为案头读物极力推崇。“潜规则”并非新词,通常人们认为,它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看不见摸 不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矩,那些看着不顺,做起来却挺顺的事情,就是“潜规 则

14、”使然。在社会学里属于“亚文化”说得不好听点就像是臭豆腐,闻起来臭, 吃起来香。但根据这本书的定位,我们对“职场潜规则”有更深的理解。从内容来看, 你所看到的并不是网上的那些浅显明了的陈词滥调,而是作者从学者的角度经过 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得来的经典中的精华,称其为“名著”一点也不为过;从读者 群来看,这本书是多面向的,不管你是政府的公务员,还是在事业单位或是公司 工作,只要你掌握权力或者希望得到晋升,工作中和行政、人事工作打交道,那 么恭喜你,这本书你绝对不能错过!从对“潜规则”的理解来看,这本书虽表面上龙飞凤舞地调侃职场、权利、 机构顽症,字字珠玑,让人痛快叫绝,但细细品味,讽刺幽默的语言让人感到辛 辣中涌动着一种暗暗的潜流,句句都是经典,发人深省。“潜”不是因为这些规 则见不得阳光。它们不是永远扫不干净的灰暗角落,它们是潜藏在社会表象里面 的巨大力量,是存在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社会现象中的永恒真理。掌握它们, 会帮你发现事物真相,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合理运用它们,许多复杂和疑 难问题会迎刃而解。毛泽东为什么让大家看这本书? “圈儿”内到底有什么事?让人讳莫如深的 潜规则到底有怎样的力量?还是将这份神秘的感觉留给亲爱的读者吧,这本书会 像撕开乌云的阳光,让你一瞬间如饮甘露,解渴、解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