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489213292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含糊、纷乱、僻静、恐怖、严峻、勉强”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这篇回忆录主要记叙了哪些事。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任务二:

2、品言行,话革命英雄翻开我国百年来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忠实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并引发思考。2.板书课文标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预习时,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你有什么疑问?3.指名回答。预设: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4. 小结: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提示:(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读

3、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词语:避免僻静严峻魔鬼苦刑执行袍子皮靴含糊(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3.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教师重点指导:“哼”不要多加一横,“执”字的第五笔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折钩。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写到的。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并适时批注。3.教师用课件出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课文脉络,并将表格补充完整。段落叙述顺序具体事情第2-7自然段被捕前第8-18自然段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

4、被捕第19-29自然段第30-33自然段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4.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全班交流,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划分文章层次。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倒叙)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被捕前)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在法庭上

5、)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6.通览全文,体会首尾照应的作用。(1)(学生自读课文的结尾)思考: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2)画出相关语句,和同桌交流。(3)学生对比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父亲牺牲的日子)(4)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首尾呼应,中心突出)7.小结:1927年4月28日是女儿李星华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失去了慈爱的父亲;1927年4月28日是我们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中浸润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

6、。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负先烈! 第二课时三、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1.关注1927的历史事件。2.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 )写的一篇( )。作者采用( )的手法,按照( )、( )、( )、( )的顺序来叙述李大钊被害的过程。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默读课文第230自然段,圈画重点语句。预设: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写李大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内针对自己的阅读体会展开互动交流。2.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在空白处做批注。读课文,画出描写李大

7、钊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想一想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2)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品评一:父亲被捕前思考: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解析重点句子。A.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预设:引导学生读这几句话,了解李大钊的工作状态,感受他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埋头工作;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烧掉文件,防止机密文件落入敌手。B

8、.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交流示例:师:读了前面三句话,你感受到父亲怎样的特点?生:对子女慈祥和蔼,关心子女的成长。师:“这一次”父亲为什么“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生: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父亲为了工作才没有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父亲如此“含糊”地回答,也可能是不让“我”知道他的工作情况,从而保护“我”。师:你们喜欢这位父亲吗?为什么?生:喜欢。因为李大钊既是一个对待亲人慈爱和善的好父亲,又是一个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好同志。C.不是常

9、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明确:这几句话是在严峻的局势下,母亲和父亲的朋友都劝父亲离开北京时父亲说的话。最后一个句子是反问句,语气坚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体会到父亲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仍选择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总结人物形象:被捕前,李大钊是一个_对待亲人慈爱和善、对待工作认真严肃_的人。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27自然段。品评二:父亲被捕时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思考:被捕时,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

10、明了什么?预设:这一部分重点描写了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情境,在情景式朗读中感悟父亲的形象特点。明确:父亲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从“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父亲的一言一行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这些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

11、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些说明敌人残暴。作者把敌人和父亲的表现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预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对于理解李大钊的人物形象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找出具有对比关系的句子,理清对比的具体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有三处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胆量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人数对比,李大钊与敌人的态度对比。从这些对比中学生能明显感受到敌人的极度恐慌和李大钊毫不畏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引导学生想象敌人的凶残和李大钊的镇定,用对比手法写几句话。预设: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一方面可以将对比手法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想象敌人面对革命者时的虚伪、

12、恐慌,以及李大钊面对敌人时镇定自若的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中进一步感知革命者崇高的牺牲精神。总结人物形象:被捕时,李大钊_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视死如归_。学生练习朗读第818自然段,要求读出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品评三:父亲被捕后思考:在法庭上,李大钊是怎样表现的?学生自读课文,关注人物形象。A.读课文,用“_”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李大钊的神态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李大钊的动作的句子。B.重点品读圈画的句子,思考讨论:a.“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

13、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b.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明确: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c.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明确:“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d.说说你从父亲“瞅了瞅我们”的举动中体会到的情感。预设:面

14、对亲人的哭声喊声,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此处可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表达。示例:父亲不想连累“我们”;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来安慰亲人、感染亲人;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沉着、冷静。e.“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父亲“望了望我们”的动作中包含了怎样的含义?明确:“望了望”既包含着父亲对家人的不舍和爱恋,又包含着他希望通过眼神告诉家人,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总结人物形象:在法庭上,李大钊是一个 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的人。齐声朗读第1929自然段,边读边感悟父亲的安定沉着、坚贞不屈。过

15、渡:在法庭上与父亲的见面不幸成了“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当父亲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呢?1.指名读第3133自然段,从家人的表现中体会悲伤欲绝的心情。预设: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形式梳理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体会他们共同的情感。人物表现情感舅老爷哭着从街上回来,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悲痛欲绝怀念父亲憎恨敌人“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的思想感情。五、父女诀别,尝试写话1.文中“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肯定有很多话想说。父亲想对母亲说:想对“我”说: 想对“妈妈”说:2. 教师引导并及时评价。六、激情朗读,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亦或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平凡的英雄抛头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