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决定定位 定位决定效果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9211667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念决定定位 定位决定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念决定定位 定位决定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念决定定位 定位决定效果(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理念决定定位,定位决定效果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是河北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期声 音单元的一个活动。同样的材料曾出现在人教版第十册。两者的教学目标(主要指知识目标) 是一致的,即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由于教材在处理上的区别,导致教学效果存 在差异。前者从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后者则直奔目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也应从观察入手,但这时往往出现,学生观察发 声时的现象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联系不上,导致思维的不甚清晰。在教授同一材料的两 个不同的课时中,我深深感到:理念决定定位,定位决定效果。科学的理念决定新的定位同 样的材料,为什么通过教学会出

2、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学材料的定位问题。科学 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一种强调“过程”的理念,加之“用教材教”的 要求,使得在处理教学材料“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时,我们自然会从观察物体发声时的 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收集物体发声时的各种现象,然后进行分析、 整理、归纳出结论。学生经历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地认识声音的过程,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感受充分。又如光的传播里的活动一一我看见了光中,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认识光 是通过直线进行传播的。教材在处理这一活动时,不是用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光的传播路 线是怎样的?而是通过一个探究性实验:手电筒的光怎样才能透过硬纸

3、板的孔照射到墙壁上? 学生经历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后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活动从解决一个光传播 路线的、操作性较强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了光的传播的特点,整个 过程符合科学学习的“过程”理念,符合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因而能顺利的完成知 识目标。再如磁铁的力量中的活动3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为完成教学 目标:磁铁有两极,两极的磁力最大。教材从猜测: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到设计实 验证明、观察记录、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围绕磁极的特点绕了一个“大圈,”实际又引领学 生经历了一次探究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磁极”的概念。在科学教材中,类似的将材料 定位为“探究

4、活动的载体”,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例子还很多:你听到了吗?从听入 手来认识物体传声;七色光从“在哪里可以见到彩虹? ”开始,分析彩虹产生的条件,进 制造彩虹科学的定位产生好的效果评价一堂科学课的标准自然有很多,但如果一堂课 中,学生主动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师生在教学法中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肯定不失为 一堂好的科学课。而只要将材料进行科学的定位,就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一)目标性和 可操作性强定位好了,就等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做,具有较 强的操作性,课堂教学的局面容易控制,自然容易成功,即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把“物体是 怎样发出声音的”这一材料定位于“物体发声时有什

5、么共同现象”时,目标十分明确。这样, 学生只要知道了观察的方法(看、听、触摸等),就能顺利地进行观察活动,收集到大量信息, 而这些信息又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分析、归纳,学生思路清晰,易理解 和接受归纳出的结论,并将它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又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 的教学目标就是认识到磁铁两极的磁力最大。切入点找好了,一切活动便可围绕它进行:猜 测、设计、验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科学探究作为科 学课的核心,把教学材料定位为“探究的载体”,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探 究”本身带给学生极大的诱惑,另一方面,教学材料往往都考虑了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认知 特点及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的、能直接感知的、感兴趣的现象、问题入手。如“观察物体 发声时的现象”、“你听到了吗”分别从视觉、听觉的直接感知开始;“我看见了光”则从解决 一个简单问题入手;“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从学生身边常有的现象开始分析进而探究 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探究的主动性。通过教学,我深感科学课必须做到“用教材教” 并且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定位,只有这样,教学才更显自然、贴近学生,也才能达到良好的 效果。岳麓区咸嘉湖小学张卫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