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案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19858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白药案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白药案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白药案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白药案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白药案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白药案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白药案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传统企业如何成长 案例云南白药集团学 院:专 业:课程:战略管理组 员: 任课老师: 日 期:引言云南白药是著名的国产成药,自1902年问世以来,驰名中外,名扬四 海。云南白药的创始人是本世纪初著名中医外伤科医家、“药冠南滇”、 “效验如神”的曲焕章,他遍游滇南名山,学神农尝百草,不耻下问,求 教当地民族医生和草药医生、获得很多伤科名药,遂根据明、清以来流传 于云南民间的中草药物,苦心钻研试验,经十载临床验证,反复改进配方, 终于在1902年将百宝丹试制成功。百宝丹为伤科要药,功效以治刀枪伤及 跌打伤为最,凡疮、疡、痈、疽以及妇科儿科疾病兼能治疗,渐渐闻名遐 迩,声誉大振。1916年,由云南

2、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发给证书, 允许公开出售,驰名于西南,1917年,百宝丹由纸包装改为瓷瓶包装,用 量急增,销往全国。1923年以后、曲焕章苦钻药理、药化,合理配方,集 中精力总结验证于临床,终于使百宝丹达到了最理想的疗效,成为“一药 化三丹一子”,即: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保险子。于是百宝丹的声誉,由国内走向港、澳、新加坡、雅加达、仰光、曼谷、日本等地。1931年,曲焕章在昆明金碧路建盖“曲焕章大药房”,生产百宝 丹。1955年由其妻缪兰英向人民政府献出了该药配制秘方,经昆明市卫生 局批准,交昆明制药厂生产,改名为“云南白药”。一、发展历史就像可口可乐公司那张神秘配方

3、一样,云南白药的神秘配方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想象,也是它保持恒久魅力的秘诀之一。19世纪末,云南民间名医曲焕章根据明、清以来流传于云南民间的中草 药物,苦心钻研试验,经十载临床验证,反复改进配方,于1902年创制出一种 伤科圣药,取名“曲焕章百宝丹”,俗称“云南白药”,并进而演化为“三 丹一子”(即:普通百宝丹、重升百宝丹、三升百宝丹、保险子 )。而后,百 宝丹的声誉由国内走向港、澳、新加坡、雅加达、仰光、曼谷、日本等地。1955年,曲焕章的家人将此秘方献给政府,由昆明制药厂生产,改名为 “云南白药”。次年,国务院保密委员会将云南白药处方及工艺列为国家级 绝密资料。1971年,云南白药厂成立,云南

4、白药从此由粗陋的手工作坊式小生产 走上了规范化工业化大生产之路。1995年,云南白药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保护期20年,这也是国内 享受此种保护仅有的两个中药产品之一。1996年12月,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投资控股其他三家 白药生产企业51%的股权,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从此,云 南白药实现了生产计划、批准文号、商标、质量标准、销售管理的“五个 统一”。白药产量由原来的每年5000多万瓶(板)控制到2000多万瓶(板) 以内,使白药所需的野生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市场的 集中和规范,白药的市场价格迅速得到回归。1999年12月,云南白药投资3000万元组建了

5、云南白药集团医药电子 商务有限公司,在全国设立了 15个分公司,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市场服务 触角深入终端网点,开始对市场“精耕细作”。同时,公司推行“内部创业机制”,其核心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利润超额分成和末位淘 汰相互制衡,给营销精英营造了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激发潜能的环 境和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业绩出众者可与公司股东一起分享利润,排名 末位者则自然淘汰。自2000年起,云南白药产品系列化和品牌管理逐步推开,开始在媒体上做宣传,系列化的OTC产品和功能性消费品走向市场。1、体育赞助,白 药系列全方位推向市场;2、体育明星代言,迅速提升白药气雾剂知名度; 3、白药创可贴成为创可贴市

6、场第一大品牌;4、白药膏进入膏剂市场第一 梯队;5、白药牙膏进入高端市场。2005年,云南白药集团推出“稳中央,突两翼”的市场拓展战略以及 文化行销和学术行销并举的市场推广战略。原因之一是我国药品的销售主 渠道为医院,云南白药散剂、胶囊、宫血宁都是处方药,但由于医院招标 价格过高,医生没有处方动力,销售难以在医院市场上台阶。就此公司提 出的战略是:在保持白药散剂、胶囊、气雾剂和宫血宁四大中央产品稳步 增长的前提下,集中精力突破透皮剂和白药牙膏两翼产品上台阶。2008年,两翼产品销售收入额可望突破10亿,和中央产品规模平分 秋色,创可贴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 60%,牙膏短短三年市场占有率达到 6%

7、, 白药系列向快速消费品延伸基本获得成功。二、内外战略(一)云南白药的内部革新之路1、革新的必要性“云南白药”由云南名医曲焕章在1902年创造出来。它的配方就像可 口可乐的配方一样,兼具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传奇色彩。1993年,云南白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它的配方也成为国家绝密品种,属于“国家机密”, 享受到严格的行政保护。10年之间,云南白药以1999年的3.77亿元净资产,在没有任何资金 注入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从2.32亿元上升至56亿元,增长24.1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2.44% ;净利润从0.34亿元增加到4.6亿元,增长 13.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79%。但是,这十年却是

8、艰辛的十年,因 为作为老国有企业,公司的许多制度过于僵硬,很难适应现今时代的发展。 而且,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尽管如此,由于 云南白药在疗伤药物中的地位和它的传奇色彩,让这家以云南白药命名的公司一直受益匪浅。它的产品在市场上总能占据优势,而且这块市场似乎 永远不会消逝。即使不做太多的销售努力,它的销售额也在不断增长。虽 然这种增长是以一种缺乏进取心的增长方式实现的。它像一台行驶缓慢的 客车,没有人抱怨仅仅是因为它还能把不在乎时间的旅客送到站台,尽管总是迟到个把钟头。作为新来上任的总经理,王明辉决定要为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寻求超常规的发展速度”。王明辉解释说,这个要求由

9、他和他的团队提供给 董事会,然后,再由董事会作为“任务”交给他。但是,这台老客车的问题比他想象得还要多。作为一家还在赚取利润 的国有企业,公司表现的杰出让它的员工们习惯于自我原谅,毕竟,无论 如何我们还在赚钱。尽管在外地设立了许多办事处,但是,经常会出现一 种情况,就是办事处上班的人几个月不出现一次,只有在需要收取款项的 时候才偶然出现。任何一家公司出现如此情况,都意味着极大的危机正在 酝酿中,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它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另外一个情况是:外派的销售人员大都通过“打打牌、看看电视”来熬 时间,等待期满后公司将自己召回昆明总部。员工根本没有工作的主动性, 更不要说去建功立业。如果一

10、个公司的销售团队不敢于去刺刀见红,不敢 去攻城拔寨,一个公司的一线人员都是这种精神面貌,那么这个企业一定 会出大问题。除了这些典型的国企弊病之外,还存一些隐性的危机,虽然云南白药 大名鼎鼎,但它似乎只是作为一个垂暮老人而被广为人知,产品和品牌形 象都久未变化,30岁以下的人几乎很少再使用云南白药。整个企业缺乏活力,上至公司管理制度的僵硬,下至一线销售人员的懒散,更甚的是企业品牌价值的不断下降,种种困难摆在了新上任的总经 理面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根本上着手,然后慢慢铺开,逐渐推 广到整个企业,只有进行一次大换血,才可能挽救这个濒临危机的国有企 业,也才可能保住甚至壮大这个民族企业。于是,

11、一场改革的风暴开始了。2、内部再造作为云南白药的总经理,王明辉开始自己对这家公司的“再造”。他选 择的突破点是市场销售环节。他的销售经历让他对这部分环节最为熟悉, 同时他也深知,如果要改造一家公司,改革销售部门往往是最好的开始。 因为销售人员和市场最为贴近,他们处在一家公司的前线地段,这让他们 无比重要,同时也是公司中最能承受变化压力的人。而且,销售人员的合 同大都是每年一签,变革的成本也较小。更何况,按照他的观点,“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销售队伍”。为了做出变化,云南白药模仿通用电气,设立“内部创业机制”。它的 核心是公司创造平台,然后由销售员工竞标上岗,在公司创造的销售平台 上展开竞争。

12、全国市场被划分为15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立一个销售分公司。 竞争上岗的结果是外部聘请了 8个区域经理,内部聘请了 7名。“这样给了 内部人机会,也把外部的精英吸纳进来。外面的人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老云南白药的人也想要证明自己原来只是受体制的限制,而不是能力的问 题。”而且,把市场划分为15个区域之后,“有点类似于井田制的模式,大 家精耕细作”,云南白药公司的整个销售局面就这样被刷新。在王明辉和他的团队的规划中,“企业再造”被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对 外部营销系统的改造,“虽然手术动在营销上,但其实是为内部研发和生产 系统的改造做准备的”。接下来就是研发和生产系统的改革,“因为没有好 的产品,你不可

13、能去攻城拔寨”。第三步就开始了整个公司内部管理系统和 业务流程的再造。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包括公司内部薪酬制度的改革。薪酬 制度的改革往往成为很多公司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涉及到无人不敏感 的利益问题。云南白药公司的薪点工资制是同清华大学合作设计的一个考 核体系。它的核心在于用薪点将公司的每个岗位表现出来,不同岗位拥有不同的薪点。用薪点表示的岗位和岗位工资取代了云南白药之前采用的通 行的国企年工工资标准。这些岗位之间每个月都要考核出优、良、合格和 末位。末位员工只能拿到全部工资的67%。连续两次考核都是末位的话,则 被转岗。(二)云南白药的外部征伐之战1、白药创可贴与邦迪的竞争1)竞争概况1992

14、年,当美国强生公司的明星产品一一邦迪创可贴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时,云南白药“散剂”逐渐淡出了城市消费者的视野。从原理上讲,“邦迪”并不是一种药品。因此,作为在快速止血产品领域的直接竞争对手, “邦迪”对传统白药的“取代”,更像是市场理念的胜利,它抓住了都市 消费者方便、易用的消费心态。此后数年,“邦迪”在中国市场发展迅猛,似乎也为小面积开放性外 科创伤的快速治疗建立了一套“标准”方法,这让众多竞争对手纷纷黯然 离去。在2004年中国医药报的一份市场调查中,“邦迪创可贴”的购 买率高达44.5%,是排名第二的“云南白药气雾剂”的2.29倍,是“云南白 药外用散剂”的20.19倍,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领

15、导地位。在中国创可贴市 场,“邦迪”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0%左右。大约8年后,“白药”找到了挑战“邦迪”的竞争策略。简单讲就是往 “邦迪”里加点“白药”。至0 2006年,云南白药创可贴与“邦迪”的市场 份额比由2000年的1:10升至为1:2.5,成为国内市场第二大品牌。在含药领 域,云南白药创可贴市场份额高居首位。在创可贴市场突破,对于云南白 药公司而言意义非凡。2)白药创可贴的运作体系“云南白药”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产品的独特疗效,然而在材料科学 领域,云南白药则完全是个外行。白药创可贴要想真正与“邦迪”竞争, 只有保证材料方面不输给强生公司,才能凸显白药的疗效。王明辉的战略思想摒弃了

16、“核心竞争力”观念,把保密的白药配方变成其他产品的“添加剂”。而在竞争策略上,则秉承“以强制强”的策略。 按照王明辉的解释,云南白药注重的是疗效,与兵家必争的主流(医药及衍生产品)市场中竞争,“白药”要学会扬长避短、避重就轻,把自己的优势 与其他企业的全球领先技术相结合,达到共同创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目 标。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公司的战略必须努力将其核心资源应用到所有有 助于形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市场中,或者打入新市场以改善公司资源的 市场应用价值。若能二者兼备,则是更理想的战略。云南白药借助商业模 式创新,整合市场内各类资源,让“白药”保密配方在创可贴、牙膏、镇 痛药膏、药妆等充分竞争性市场中,重新展现了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