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分析-S-T分析(案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19437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类分析-S-T分析(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分类分析-S-T分析(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分类分析-S-T分析(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分类分析-S-T分析(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分类分析-S-T分析(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类分析-S-T分析(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类分析-S-T分析(案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序号实验名称视频教学分析实验时间211年12月5日实验室东区1栋32宿舍实验目的(1)、根据视频对内容选取和采样(2)、对此进行Flanders分析、计算信息熵、画类别频度图互动曲线和迁移矩阵(3)对此进行分析、画出S-T曲线、画出RtC图()、分析其教学模式(5)、小组讨论其分类系统2. 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实验实验原理: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它是一种在时间轴上展开和变化的过程。教学分析方法应基于教学过程的这种特点,有效的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一定的信息,并将这种信息用于评价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试验流程图:整体计划 小

2、组讨论,制定出初步计划。观看视频仔细观看教学视频,根据视频对内容选取和采样分配任务 根据采样内容,进行分工处理,画出相应图表。图表分析 根据画出的图表,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填写试验报告 根据上述分析,做出实验报告。3实验设备及材料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视频、笔、xce软件、笔记本。一.实验设计方案 / .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步骤:(1)、经过小组讨论,制定出此次教学分析的计划。(2)、根据计划,全体成员观看视频并进行采样,每10秒采样一次,采样完后,把每个人的采样结果进行对照,使其尽量无误,有偏差较大的,重新观看视频进行采样。()、把最后的采样结果分发给每一个人,进行分工(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是序列

3、分析,另外一组进行ST分析),并计算相应数据,做出相应图表。(4)、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把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进行总结。(5)、根据上述所做的内容,完成实验报告单。注意事项:()、分工一定要明确,具体到每一个。(2)、进行采样时不能分段采样.(3)、采样数据要精确完整。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参照法、对比法、计算法、图表法。6参考文献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实验报告1、实验现象与结果采样之后,分类分析的数据结构为:分45秒-8分45秒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 5 1 15 20 2 308分45秒-分5秒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

4、间教师学生 10 5 20 5 3013分4秒18分45秒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0 5 10 5 20 25 308分45秒3分秒每格代表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0 5 0 5 2 5 03分45秒-8分5秒每格代表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0 5 10 5 20 25 02分4秒-3分5秒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0 10 15 20 25 033分45秒38分45秒每格代表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0 10 15 0 25 038分5秒-43分5秒每格代表10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 5 0 5

5、 2 25 303分45秒44分35秒每格代表1秒, 代表被记录的行为。时间教师学生0 5 10 15 0 25 30教学过程中的单元行为根据行为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这些单元行为由行为分类表所设定.教学过程中行为记录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的,在这里所选取的时间间隔是0秒,通过采样,可得到教学过程的分类型为数据系列。迁移矩阵通过观看视频,进行采样后统计出各个元素表示对应行为组出现的次数如下:出现8次 出现1次 -出现1次出现1次 出现次 -出现1次 出现1次 -出现1次-出现2次-出现11次出现次 -出现1次出现1次 出现7次 出现119次-出现5次 出现次 -出现1次

6、教 师学 生计教师8102131111111611195135116633学生21610111计11411681411由迁移矩阵图可算出(比例分析):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比例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28:12=9:6由此可看出:该课堂是一节讲授课堂;教师行为:矩阵中(讲授)行为出现15次,(指示)出现3次,其他行为(制造动机)行为1次,表扬行为出现3次,批评行为没有;学生行为:学生应答行为出现0次,学生自发发言行为出现一次;有上述数据可看出:本堂课老师与学生的行为交互不是很强,而更多的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学生的主动性不是很能在这个矩阵中体现出来,因为学生的应答都是老师提问引起的。根据计算:其信息

7、熵=05074(dt)时序列分析:分析:有上述两个时序列分析图可以看出,从六至十四分钟这段时间,老师讲课的频率特别高,而学生的行为频率却非常短;从上述两个图还可以看出:老实的行为主要的是讲授和演示;由此得出:这是一段一教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时段。曲线ST数据记录卡片 .NO:备忘:学校南昌十中教师李怡时间21年11月20日学科物理教材波的干涉采样间隔10秒12457890TTSTT1TTTTTSTTT2TTTSTTTTTT3TTTTTTT4TTTTTTTT5TTTTTTTT6TTTTTTT7TTTTTTT8TTTTTTSTTTTTTTTTT10TTTSTTTT1TTTTSTT2TTTTTTTTT1

8、3TSTTTTTTT1TTTTTTTTTTTTTT16STTSTTTT1TTTSTS8TTTTTTTTTTTTTT20TTTTTTTTTT21TTTTTTT22TTTTTTT3TTTTTTTT4TT备注:分析: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该课堂主要是老师的教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频度不是很大,学生的练习没有出现过,由此可以得出:这是一节讲授课程,学生没有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我觉得这是一节不是很科学的讲授课,从头至尾没有一分钟时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应该适当留给学生一段自主练习的时间。Rt-Ch图分析:N=2 NT=229 NS16t= N /N=225=0.346C=(g1)N=(171)45=。053

9、从图中可以看出,0.,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为讲授型。RC图黑色为(Rt,Ch)点存在的位置,经过与标准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为讲授型。1Rt0Ch1Rt-Ch图我对这堂课的意见:我认为这节课设置的不是很科学,整节课好像是很机械的演讲一样,每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老师遇到问题就总采取“点名提问的方式,而且基本被点名的学生都在一二排坐,好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这样的课程让我们看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看不到学生的学习气氛,沉闷的的教学氛围让我们觉得这节课仿佛是一个排练了好几遍却没有进步的“教学表演”;另外,本节课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也是很机械的,都采用点名提问,没有小游戏,整堂课程没有

10、生气,没有活力,让人觉得是老师在进行“填鸭式教学;我觉得,这堂课中,老师不应该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引进教学探究,而是有实验直接展示给大家,然后让学生自主回答;另外,该堂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安培也不是很合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只顾着自己讲自己的,根本不管学生的反应;我觉得该堂课的内容安排应该减少一些,然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做练习。 经过我们的ANFlade分析和S分析,我觉得这段视频采用S-分析更容易分析一些,利用ST分析,因为该堂课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很少,利用T分析图就很容易看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频度,同时也很容易分析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