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184927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物理年 级高一教学形式教 师林雄江单 位陆丰市龙山中学课题名称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本节利用饮料瓶设计实验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设计易于操作的探究超重与失重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较容易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定义;超重与失重的理论分析,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符合“高中物理

2、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力的传感器代替弹簧秤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拉力的变化,并且可以演示完全失重现象。本教学设计在条件达不到的学校,可以用弹簧秤代替传感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

3、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难点:超重、失重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小实验:一个盛满水的饮料瓶,在底部及瓶身周围钻几个洞,静止在手中时,水会流出;如果突然松手,让饮料瓶自由下落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水会流出的原因是什么?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因

4、为重力而使水对器壁产生了压力,所以水会流出。实验中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重力仿佛消失了,实际上是压力消失了。谈体会:1、播放游乐场中过山车的视频,请同学们谈谈在游乐场玩十环过山车、垂直过山车等时的感受?学生:害怕、上坡时感觉比较稳、下坡时感觉重力仿佛消失了等。2、除了过山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会让我们有与过山车一样的感受?学生:乘汽车上陡坡或下陡坡、飞机起飞或降落、乘电梯、小结: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就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超重与失重的问题。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钩码,当钩码静止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问:钩码的重力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利用二力平衡分析弹簧秤测量物体重力的原

5、理,对学生来说已不是难题)小结: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实验探究:探究一:请同学们用力传感器测出桌面上重锤的重力,并用力传感器牵引重锤做各种运动(上下或左右移动),观察在将重锤提起的过程中,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力传感器的拉力与重锤的重力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后回答: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与钩码的重力进行比较。学生:示数不稳定,有时候比重锤的重力大,有时候比重锤的重力小。2重锤的重力变了吗?学生:地球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并没有变化。探究二:请你重做刚才的实验,找出力传感器对重物的拉力什么时候大于重锤的重力?

6、什么时候小于重锤的重力?学生活动:重做刚才的实验,细心观察并做好记录。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左右移动时拉力基本不变。突然上升时,拉力变大。突然下降时,拉力变小。由此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理论分析超重与失重刚才有同学提到乘电梯时,感到脚掌所受到的力与静止时不一样,我们已经知道这是超重和失重的现象,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乘电梯时的超重与失重发生在什么时候?学生1:电梯上升时超重,下降时失重。学生2:我感觉电梯上升时有

7、超重也有失重,下降时也一样有超重和失重。电梯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需要有依据,下面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教师进一步明确:电梯在启动和停止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分析下列情况中人对电梯的压力分别是多大(设人的质量为m,重力为G):当电梯静止时当电梯加速上升时(假定电梯是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减速上升时(假定电梯是匀减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加速下降时(假定电梯是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减速下降时(假定电梯是匀减速,加速度大小为a)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不同的小组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经过讨论得出:当电梯静止时,

8、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G当电梯减速上升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G当电梯加速下降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G根据得出的结论请学生总结电梯处于超重或失重的条件,学生这时不难得出是与加速度的方向有关,而非速度的方向。小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不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这是由物体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引起的,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探究完全失重现象让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向下加速运动,观察拉力的大小,再让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观察拉力的大

9、小。学生实验后,对照超重与失重的定义给完全失重下定义:当物体以加速度a =g竖直加速下降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课外活动: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后在电梯上放体重计,自己站在上面,看看与我们今天的分析是否一致。家里有体重计的同学可以回家做一做,先站体重计上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下蹲,读出开始下蹲时台秤的示数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然后先蹲着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起立,读出开始起立时台秤的示数变化?也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板书设计超重与失重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理论分析:超重现象: a竖直向上失重现象:a竖直向下完全失重现象:a=g竖直向下作业或预习98页2、3题自我评价前面章节学得好,比较容易理解,多举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好掌握。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