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18008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P 19 9页1、问题一般包括哪些成分?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答:问题的基本成分是: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 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 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 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问题的种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问 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 糊的问题。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答:(1)有结构的问题:有结构问题有两个基本

2、特征:第一、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 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 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第二、解 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 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 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2)无结构的问题:与有结构的问题不同,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 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 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 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

3、,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 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另外问题的初始 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 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 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 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 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 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下

4、面几个基本特点:1 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 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 活动,比如漫地目的的幻想,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2 认知性。问题 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比如走路、穿衣等虽 然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3 序列性。问题解决 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比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4、简述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 答: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者一般认为,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 程大致包括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综合有关模型,基克提出 了一个问题解决

5、过程的模式。基克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以 下阶段: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和评价。各阶段之间存在 着动态的相互联系。(1)建立问题表征:解决问题首先要建立总表征,也就是要理解 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学习者要分析问题的表述,明确把 握问题的基本要点,包括问题的书籍条件、所求的目标、各个条件与目 标之间构成的基本关系以及可能的问题解决策略,也就是要建立问题表 征。(2)搜寻解法: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过 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 问题的方法、路线。而在寻找解法的过程上,学习者需要重新理解问题 的意思,调整对问题的表征

6、。分了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非条件反 射中以采用以下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1问题类比:面对一个问题, 我们常常会想:“以前我见没见过类似的问题?”回想起自己以前曾解 决过的问题,把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到当前的问题中,这是问题解决 中经常采用的策略。2 “手段一一目的分析”: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 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缩减这种差 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3 问题分解: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 个小问题,再对各个子问题进行逐级分解,直到每个子问题都能解决,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4 想法一一检验: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 可以尽力想(“蒙”)出各种各样的解决,然后逐一检验

7、,看哪个方案 是可行的。这是通用因而也是最无力、最笨拙的方法,当对某个问题完 全一无所知、一片茫然时,学习往往只能采用这种方法。(3)解法的 执行与评价:在找到解法后,学习者就要实际执行这种解法,看它能否 能解决问题,比如列出应用题的算式,求出得数,并验证答案。5、简述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 答:无结构问题解决:它的解决过程更主要是一种“设计”过程,而 不是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的系统的“解法搜寻”。乔纳森把解决过程 总结为如下环节:1)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首先要确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其 次,问题解决者查明问题的实质。权衡种种可能的理解角度,建立有利 于解决问题的问题表征。(2)澄清、明确各

8、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只建立单一 的问题表征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中的多种可能性,从多个角 度、不同立场来看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把各个角度结合起来,看哪 种理解方式最有意义,最有利于解决问题。(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对问题情境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 解法和思路。(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无结构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标准 答案,因此,这类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在各种解法中寻找一种最为可 取的解决方案。需要预测某种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事物、现象将会由 此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作出预测所依据的证据和理由。(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所有问题都需要元认知监控, 包括对解决过程的计

9、划,对理解状况的监察,对解法的评价等。确定各 种解法的局限性。一般问题只是形成解决方案而已,有些问题可以实际 实施,还需要下面的环节。(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问题解决者需要认真监察问题解决的效 果,看它能否达到所期望的目标。(7)调整解决方案:针对问题解决结果的反馈信息,解决者常常需 要调整解决方案。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第二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P209页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 容易 ,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

10、不需通过实际操 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 难。此外,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 解决的过程。(2) 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 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研究发现, 优生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交效地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也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对专 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起居室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的知识经 验,而且这些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并且在需要的时 候可以快速地提取,并加以应用

11、。专家不仅拥有丰富、组织合理的陈述 性知识,而且还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有效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3) 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 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 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 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 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 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

12、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 得了就赶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 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 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 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3.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 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 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

13、会贯 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外星人知识结构。(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 .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2 .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将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 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模仿,概 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 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 的教学目的、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 .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的观察,不要被 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

14、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2 .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 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死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 进行过锪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3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 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也就是说,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3、如何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答:(1)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 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3)在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

15、看从这个 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理解。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第三节创造性及其培养P 2 14页1、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或特性。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末曾做过的事。目前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维是创 造性思维的核心。主要特征: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 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 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

16、一问题即表示他的 流畅性越高。2. 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疆守成 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 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 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越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 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2、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差别是什么?答: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发散思 维也叫“求异思维”, 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 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 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3、举例说明什么是类比思维?答: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当面对一个问题 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 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