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917365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精选练习基础篇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别扭(bi) 商酌(zhu) 丁卯(mu)B冗长(chn) 慎重(shn) 打拱(gng)C累赘(zhui) 悔恨(hu) 躬行(gng)D拖沓(t) 草率(shui) 譬如(b)【答案】C【解析】A 项“卯”应读 mo;C 项“冗”应读 rng;D 项“譬”应读 p。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妥贴B恳切C生疏D修润躬行君子一以贯之感慨系之学而不厌南腔北调颠沛流离鞠躬尽悴悔人不倦【答案】B【解析】 A 项“妥贴”应为“妥帖”;C 项“鞠躬尽悴”应为“鞠躬尽瘁”;D

2、项“悔人不倦”应为“诲人 不倦”。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李璐同学学习很认真,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是不耻下问。B在班级里,张华作为班长,处处以身作则,为大家做好榜样。C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D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答案】A【解析】“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句中不合语境。1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

3、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C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 谢谢。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 受之类仍旧贯。【答案】B【解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后的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作家,他们还有最平常的烟火、最世俗的生活。难得这些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童年颠沛流离,爱情反复无常,人事是非混乱,国家战火连天,他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他们的一生,才是最值得反复诵读的巨著。所谓

4、充实的生活,就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和写本书。A B. C D. 【答案】A【解析】第句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故放在段首;第句中的“这些渺小的伟人,”与第句中的“他们” 相照应;第句是总结句,应该放在段尾。故选 A。6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 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 以小见大,突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 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

5、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D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不失其真挚。2【答案】B【解析】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二、课内精读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

6、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 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

7、价值 ,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

8、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 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 ,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

9、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3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 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7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 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解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

10、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 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8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解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9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答案】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解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 从文章的信息中找

11、出依据和理由。10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答案】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解析】从文中找出依据,学会找出照应的内容。提高篇三、拓展阅读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肖复兴4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

12、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 重。他就是叶圣陶先生。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 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

13、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 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

14、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 15 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 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5我感到很意外。因为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