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16278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小雁塔导游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时常须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范文,欢迎阅读与保藏。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1距离西安城大南门外不到1.5公里处的友情西路上,车马喧嚣声中有一清雅绝伦之地,便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所敲响的地方小雁塔所在地,这里在唐代时曾是荐福寺的浮屠院。现在小雁塔以北门为正门,20世纪90年头新修的歇山式仿唐山门气魄雄伟,横额上“小雁塔”三个字由已故闻名书法家傅嘉义先生亲笔书写,清秀中透着刚健,像一排排回来的大雁。荐福寺进门的青砖甬道将带您走进一个神奇的地方一所闻名的唐代

2、皇家寺院,它就是荐福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位帝王把这里作为他们在藩时的坊院,这就是隋炀帝杨广和唐中宗李显。唐时这座寺院曾经占地300多亩,公元684年,唐高宗死后百日,武则天为给丈夫祈福在这儿建立寺院并起名为“献福寺”;公元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又亲自以飞白体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并始终沿用至今,木匾朽坏后都由历代的皇帝重新题写,今日小雁塔院内还保留有一块明英宗朱祁镇手书的楷体匾额。长安佛教这时正处于上升时期,活跃京城的一些最主要的高僧,差不多都在荐福寺居住过,其中尤以义净三藏和法藏和尚最为闻名。义净取经归国时,武则天亲自带着仪仗队到洛阳东门外去迎接他,后又在荐福寺为义净设置了翻经

3、院,供他译经用。而曾为荐福寺寺主的法藏和尚,在武周时号称“康藏国师”,公元697年,契丹叛乱,法藏建立了11面道场作法,相传天兵天将都来助战,唐军大捷,此举明显是用来颂扬武周之天命所归。法藏在寺院中讲武则天新译的华严经时,据说奇迹又发生了,讲堂及寺中皆振动,有人报告了这一奇迹,武则天认为这是国家的祥瑞,命史官记于史册,这样看来,法藏已经成了武则天的御用僧人,武则天有什么样的政治活动,他就以相关的法事来协作,而这又从另一面证明白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意义所在。唐代的荐福寺院早已无存,今日我们看到的荐福寺兴建于明清,在其中轴线上仍保留有各种碑刻、殿阁等明清建筑群,它们与小雁塔交相辉映,已成为世界闻名

4、的巡游胜地。出了停车场往南走前面就是白衣阁,这是一个二层重檐的歇山式建筑,白衣就是白衣大士即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这座建筑是明代时两位山西商人建立的,清代时另两位山西人又重修了白衣阁,山西人在明、清两个朝代两次出资修建白衣阁,很有意义,他们的功德被记于碑上。在距白衣阁东北大约20米处近年出土了数尊石刻佛造像及菩萨造像,它填补了小雁塔没有佛造像的空白,它是小雁塔的幸事,也是佛教界的幸事,充分证明白荐福寺的宗教地位及历史文化内涵。走过白衣阁,屹立在我们眼前的高大建筑便是我们今日参观的中心小雁塔,也是这座寺庙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唐代建筑。小雁塔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

5、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密檐式砖塔。所谓的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许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许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当时叫荐福寺塔,塔起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通体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塔各层南北开有半圆形券窗,底层南北镶以石门,石门楣及门柱上线刻有蔓草及供给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美、伸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据史料记载,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宫里的人出钱集资所建。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

6、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一块地震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的时候,听到僧人讲解并描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异,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年后即1521年,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奇妙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发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为了搞清

7、“神合之谜”,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四周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发觉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高大建筑的确有肯定防震作用,但我们还是无法说明一个砖混结构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摇摆而不会碎落呢?再有,掉下来的砖又如何能够再上去呢?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如今,小雁塔成为古城西安不行或缺的一景。沿着小雁塔内的单旋楼梯可攀援至顶,由于塔刹被震落,顶上极开阔,从这里俯瞅西平安景,真有登临出世界的感觉。从塔上下来,必需经过这个没有选择的“不二法门”,它

8、上面镑刻的“万汇沾恩”,告知你全部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接着往南走经过存放佛经的藏经楼,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个由两个大殿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荐福寺在古代多次成为国立译经场,尤以唐代义净译场最为出名,义净法师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归国后在荐福寺住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宏大的佛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在这里居住过的高僧还有贵为国师的法藏、神僧僧枷、诗僧灵澈、空门才子栖白大师、

9、书法大德高闲上人及一些外国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刚智、日本僧人圆仁等。他们不仅参与这里的佛事活动,还开译场教徒弟。他们与这里的很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荐福寺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外友情的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僧大德,荐福寺才能够千古流芳。走出雁塔,一声嘹亮的钟声吸引我们向东面的大钟围了过去,这就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佛寺击钟的缘由、时间、方法各代不尽相同,后世多遵照百丈清规的章程行事。那时候荐福寺里的僧人每日黎明时分按时敲钟礼佛,钟声清悠,声闻数十里,充溢了诗情画意,自成一景,关中八景的创始人朱集义在诗中写道:“噌瞥跗葡此湓鲁俪俾蠡摹砩弦簧忻涡眩锸懿悦!薄把闼恐印奔从纱硕妹!

10、把闼恐印笔粲凇俺炕柚印保缤砉不鞔108下,佛家认为,108击是为了破108个苦恼。“雁塔晨钟”之钟本非荐福寺全部,原属武功崇教禅院,后来因为渭河屡发洪水,河床改道,冲垮了崇教寺,巨钟被埋在河床泥沙之下,清康熙年间被一位常在河边洗衣服的村妇发觉,挖掘出来以后被移到荐福寺,悬挂在大殿的右边,依据钟上的铭文得知,这口钟铸造于1192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口钟通高3.55米,重8000多公斤,钟的表面有6个方块,共铸字1000多个。铭文还记载,该钟是在陕西富县一个叫阳务村的地方铸造的,可以说是陕西梵钟之最。接着往南走,前面有一排林立的碑楼,刻碑记事是为了表功德,荐福寺内的诸多碑刻记载了不同时期发

11、生的历史事务、修理工程及对寺院和佛塔的赞美诗词,院内现存相关碑刻38处,保存最早的是这方宋政和六年 立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真实地记载了小雁塔在当时整修时被用白垩土粉刷成了白色,碑中描写塔通体雪白,与太阳同辉。最东面的这通碑俗称“圣旨碑”,因在碑的阳面正中有用楷书刻的“圣旨”二字而得名。碑文给我们讲解并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英宗时期有一位叫勺思吉的番僧,看到荐福寺破败不堪,就到处化缘、节衣缩食,前后用了17年时间才将荐福寺全院大修完毕。他不仅修盖了前后殿宇,还有四周廊庑,这次大修,基本上奠定了明清荐福寺的布局和基础,工程竣工后,他亲自带着绘制好的“荐福殿堂图”去京城向当时的皇帝明英宗邀功并请赐

12、寺名,谁知明英宗看后竟勃然大怒,问他屋顶为何用了绿色琉璃瓦?并责令礼部调查此事,看是否违反了礼仪君规,查清晰以后回来禀报。原来琉璃瓦专为皇家御用,一般人运用就是犯上的大罪,明英宗不甚了解荐福寺的历史,因而要治罪。礼部查案时勺思吉辩解说,荐福寺在唐代是一座皇家寺院,修缮时只是用了院中收集到的唐代旧瓦做的装饰,并不敢擅自运用。礼部将勺思吉所辩回奏英宗,明英宗知其原委准了他的奏请,让他到荐福寺去做住持,沿袭唐制,寺名不改,并亲自题写了“赖赐荐福寺”的匾额。这块匾额今日还悬挂在小雁塔院内的慈氏阁上。靠近路边西侧的这一通是清代重修荐福寺石碑,据碑文记载,清代有两次大规模的整修,均发生在康熙年间。从这张“

13、重修荐福寺殿堂图”上可以看出,仅中轴线上的正殿就有9座,依次是:金刚殿,天王殿,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塔,白衣阁,药王殿,地藏王殿及卧佛殿。各院落之间层层设门,各殿门放开可一贯究竟,只有皇帝来时才能打开,一般百姓只有从侧门出入。从这些碑中可以看出荐福寺在明清时再度中兴,基本上复原了唐时的规模,并再次成为皇家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内现在还保存有明、清时的武举题名碑15块。我们知道,“雁塔题名”源于唐代,那时新及第的进士曲江流饮之后到大雁塔题名,白居易曾为自己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骄傲。到了明、清两代,在陕西省城西安府参与文科、武科乡试考中的举人,仿效唐人故事,文举人在慈恩

14、寺大雁塔下题名,武举人到荐福寺小雁塔下题名,形成了明、清时的雁塔题名之风。看完了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院子的最南端山门,“最胜法门”的匾额清晰地表明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这里是寺院的正门。值得兴奋的是,目前小雁塔院内西南角的西安市博物馆已于05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这个项目整体上被称为西安市博物院,它以闻名的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占地面积约16公顷。总体布局上由博物馆区、荐福寺名胜古迹巡游区、旅游休闲购物、茶艺休憩区组成。西安市博物院是一座集文物鉴赏、历史名胜观光、城市休闲消遣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新的旅游热点,内容丰富,在目前国内的博物馆中独树一帜,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在博物院和小雁塔荐

15、福寺四周,将配以细心设计的园林景观和仿古建筑形式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成多个湖水荡漾、连廊回绕、曲径通幽的宜人景区。细心设计的旅游购物区、茶艺休闲区将为游人供应舒适的休息场所和温馨的服务。西安博物院建成后,将便这座千年古塔和闻名寺院得到更好的爱护,旅游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再现古寺名刹、晨钟暮鼓、苍松翠柏、游人如织的从前盛况。西安小雁塔导游词2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闻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立的。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她曾是唐太宗

16、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每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日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致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给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特别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给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