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语文试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915244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语文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答卷说明:1. 本学科试题从第1页至第8页,共8页。2. 选择题的110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写在本卷上无效。3. 1124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对应位置上。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5. 语文科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共8分。答题提示:第14题读一遍,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选择题答题区的对应题号上;第11题读两遍,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的相对应位置上。考生能够边听边答题

2、,录音只播放一次。1听读词语,读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2分)A. 威慑 穴位 憨态可掬 B. 韶华 筛选 惴惴不安C. 哽咽 眼棱 名副其实 D. 倔强 肆虐 弄巧成拙2听读一则短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中国梦”的定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 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50年的“中国梦”。C.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D. 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听读一则议论性文字,回答34题。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段论点的一项是 (2分)A. 读书与个人的人生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B.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C.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

3、类最好的精神食粮。D. 读书要有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4对文段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文中列举了高尔基、苏秦、恩格斯等人的事例。B. 苏秦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是他发奋研读的结果。C. 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只有坚持学习,才能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D. 文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二、本大题2小题,共4分。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B. 人们在屋后的山坡上又种

4、上了梨树、山楂树、橘子树、苹果树C. 五星红旗伴随“义勇军实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D. 因为他在中国发展出色,英国王子为他颁发了英国商业大奖“年度企业家”奖。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市政府相关部门已启动应急防治。B. 计划生育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是不容置疑的。C. 我省反腐工作表现出新的局面,为促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D. 虽然工地老板极力挽留,也无法动摇他返校复学的决心。三、本大题4小题,共8分。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上自劳军 飞妻问劳其家C潭中

5、鱼可百许头 杂然相许D素湍绿潭 能够调素琴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810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6、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指责)C吾孰与徐公美 (仔细,现写作“熟”)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徐公不若君之美

7、也 若毒之乎B而复问其妾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苛政猛于虎D闻寡人之耳者 以告先帝之灵10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第二段中邹忌运用了排比句式,一环紧扣一环,有力地阐明了“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论点。B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了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C文中的齐威王是一位善于采纳忠言且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D邹忌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也启示我们:忠言不一定要逆耳。四、本大题4小题,共15分。11 听写一句话,请用正楷或行楷书写在方格里。(4分),。 听读一个情境,按要求作答,50字以内。(3分)12仿照画线句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使语段内容

8、完整与连贯。(3分)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和你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我们应该多交往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热爱运动,青春活泼,阳光健康; ; 。1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问题。(3分)材料一: 某中学八年级的几个学生相约一起到江边烧烤。途中,一名男同学下江游泳时不幸溺水,其4位同学发现后手牵着手去救他,结果5名学生全部溺亡。材料二:去年六月,某市八年级的一位学生开着摩托车搭载两位同学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因为车速过快,与对面的一辆泥头车迎头相撞,造成了两死一伤的惨剧。材料三:某中学九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在自家的九楼楼顶跳楼死亡。据查,他跳楼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家长没收

9、了他的mp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一种现象,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这三起事件都是 的悲剧事件。 除了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外,还应怎样有效地杜绝类似悲剧事件的发生?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1分)14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填空。(2分)深秋时节,阴雨绵绵。寒冷的雨点浸透衣服,冰冷着肉体。筑路队每天从清早干到深夜。夜里,大家穿着雨水浸透的、污泥浆硬了的衣服躺在水泥地上睡觉,相互用体温来取暖。每天吃的是一磅半像无烟煤一样的黑面包,有时连这也供应不上。奥力克匪帮也不断袭击。共青团员们边战斗,边劳动,到处响彻铁棒和铁锹碰击石头而发出的声音,到处看见在紧张劳动中弯着的脊梁。不久,寒冬来了

10、。人们仍然在冰天雪地里奋力劳动,刨开冻硬的土地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_ ,他受_(填写一人名)等人物的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五、本大题2小题,共10分。15古诗文默写。(6分,每个空格1分)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旧时茅店社林边, 。(辛弃疾西江月)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今年是纪念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60周年。60年来,无数勇士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杜甫望岳中的名句“ , ”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六、本大题7小题,共25分

11、。(一)榴莲为何闻着臭(10分)有美食家形容榴莲“散发着松节油和洋葱的混合气味,还带着一股健身房里袜子的气味,几米之外就能闻到”。另一位美食家安东尼伯尔顿甚至形容榴莲“吃完之后,你的口气就像刚舔过腐尸一般”。即使果壳完整,这种亚热带水果依然“臭名远播”,以至于新加坡的地铁上都明令禁止携带榴莲。榴莲的果肉可以生吃,也可以用于烹调。很多人讨厌吃榴莲,因为它的气味让人闻过即终身难忘。可偏偏却有那么一小群人,非常喜欢榴莲的这种气味和口感味道。榴莲的气味究竟是香还是臭,各有说辞。但毫无争议的是:榴莲的气味异常浓烈。德国食品化学研究中心的一个科研团队一直试图确定这种气味的来源,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

12、的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上。这个团队从泰国榴莲中提取出有气味的物质,用质谱仪和气相色谱仪分析后,确定其中的50种化合物和榴莲独特的气味有关。这些化合物中有8种以前从未在榴莲中发现过,有4种是首次被发现。分析结果表明:榴莲的强烈气味绝不是只来自于一种化合物,而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产物。每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的“身份标识”分子式。对没钻研过有机化学的人来说,这些分子式比如1-1-(乙硫基)乙基硫基乙硫醇可能让人完全无法理解。但研究团队认真辨识出了这里每种化合物的气味。它们的气味可谓千差万别,有水果味、臭鼬味、金属味、橡胶味、烧焦味、烤洋葱味、大蒜味、奶酪味、洋葱味和蜂蜜味,等等。有趣的是,没有哪种化合物能单

13、独散发出类似榴莲的气味。所以那是50种化合物混合到一起,散发出的非常强烈的气味,那种气味能让有些人趋之若鹜,又让其他人退避三舍。榴莲让人称奇的不只是它的强烈气味。2009年日本专家曾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榴莲提取物强烈抑制乙醛脱氢酶。这种酶存在于肝脏内,在酒精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这似乎可以从科学角度解释在亚洲流传已久的一个民间传说:千万别一边吃榴莲,一边喝酒,如果喝醉了,有可能会丧命。选自羊城晚报2012年12月11日B5版,轲之心编译17本文围绕 这一说明对象,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 ; 。(4分)18第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19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由现象追溯到事物的成因。B本文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的语言颇具趣味性。C第段结尾句“那种气味能让有些人趋之若鹜”,说明作者是有点讨厌“那么一小群人”。D从第段中得到的启发是:有些民间传说也可能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