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9141046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建筑史期末复习1、建筑设计是以自然环境及地域传统为背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凭借清晰的逻辑思路将具体需求逐步抽象化,寻找和描绘出某一场所的形式特征,实现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2、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在商朝开始成型。3、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它不仅说明当时已具备一定的制图水平,还反映当时已形成了先绘图设计,后施工的建筑程序。4、秦砖汉瓦是对秦汉时期建筑材料和装饰设计创新的高度评价。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形成佛教建筑,主要包括寺院、佛塔和石窟。6、清朝时期北方民居代表北京四合院,7、宋朝是古代中国建筑设计史上的全盛期,辽承唐制 ,金随宋风,西夏别具

2、一格 ,多种民族风格的建筑共存是这一时期的特点。8、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 、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 。9、隋朝的主要是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赵州桥,兴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御苑、都城大兴城和洛阳城。隋文帝创建的大兴城采用的是规整、中轴对称的里坊制城市,这是中国城市设计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10、城市道路风格网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城市方格网道路系统设计的典范。11元朝的大都城是我国第一个按照考工记理想所设计的城市。12、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教授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 “京派”、 “广派”和 “海派”。13、琉璃面砖的建筑设计主要有两种:一

3、种是以整面墙为一幅画面,上下分几段处理,横向的突出重复,纵向的上下段各不相同;另一种是在主要墙面均匀排列一两种形态各异的动物肖像,图形简单而不重复。14、古代埃及金字塔、方尖碑、及神庙是世界建筑设计史上的奇迹。15、如果说土砖是两河流域建筑的特征,那么石头就代表了史前时代的欧洲建筑。在石圈内部建造石墙用以承重是东西方建筑设计艺术的分流。16、古希腊三种柱式结构:多立克式(雅典娜神庙、帕提侬神庙);爱奥尼克柱式(伊瑞克提翁斯神庙);科林斯柱式(宙斯庙)。17、拜占庭、罗马、哥特式建筑的主要建筑及其特点 P68(1)拜占庭建筑:古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中

4、心); 建筑设计成就l 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型制,创造了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穹顶统率下的集中式型制建筑。l 彩色镶嵌和粉画装饰艺术。 结构方式: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 代表实例: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砖石结构,局部采用混凝土。 教堂设计布局三种类型:(1)巴西利卡式(2)集中式型制(3)希腊十字式教堂(2)罗马式建筑: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又叫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承袭早期的基督教建筑,利用巴西利卡的长方形平面,并将祭坛前的平面向两侧扩展,形成中心轴线长于两侧的拉丁十字的平面;内部用圆柱形成柱廊;门窗均用拉得很长的圆拱形;

5、整体建筑具有敦实感,墙面大于门窗面积,建筑形象强调垂直线,有向上的感觉。实例:比萨主教堂群,德国乌尔姆斯主教堂,法国昂古来姆主教堂。(3)哥特式建筑(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风格特点:15世纪以后,法国发展为“辉煌式”哥特建筑;英国发展为“垂直式”哥特建筑。 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内部空间高旷、单纯,具有导向祭坛的动势和垂直向上的升腾感。 具有宗教性和公共性。 结构特点: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圆心的

6、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样高。 内部特点。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中厅高度很高,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 外部特点。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 装饰特点:几乎没有墙面可做壁画或雕塑。祭坛是装饰重点。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极富装饰效果。 中世纪的世俗建筑1、威尼斯总督宫:立面极富创造性。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2、半露

7、木构建筑:市民建筑,木构涂彩色,以表现轻快的性格。代表性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德国:科隆主教堂,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有较多的传统因素。西班牙:伯格斯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丹迦风格。18、古日本,神社建筑、民居建筑采用“和文化建筑”;寺庙建筑、公共设施采用“汉文化建筑”。“和文化建筑”:“掘立柱”和“式年造替”。 外来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吸收中国南北朝和隋唐文化,到9世纪末逐渐日本化;第二阶

8、段是受中国宋、元、明三代文化的影响,到16世纪以后完成日本化。19、日本的建筑师总的观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传统形式,并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 二是极力探索日本的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普通融入现代设计中; 三是采用一种新的中庸或折中手法,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语言和谐地组织在一起。20、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并成为东方三大建筑体系。伊斯兰建筑以阿拉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为基石,吸收了两河流域以及世界各地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21、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建筑设计的理念: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22、欧洲建筑设计受启蒙运动和民主思潮的影响。23、极少主义是2

9、0实际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艺术流派,又称为硬边艺术,主张以极少的色彩与形象简化画面。一、中外建筑设计的差异及其成因。 1、自然地理条件建筑材料n 传统中国建筑木料梁柱式构架结构;n 希腊古代木料建筑(公元前若干世纪)石料建筑垒石结构; 2、社会结构建筑空间布局n 传统中国建筑:中央集权专制(君权)封闭群体院落,在地面平面铺开;(横向发展)n 西方古代建筑:分裂割据、对峙并立开放单体组合,向高空发展;(纵向发展) 3、文化形态与审美观念艺术追求n 传统中国建筑:人伦道德、天人合一礼制秩序,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n 西方古代建筑:宗教信仰、以人为中心风格变化多样、形态崇高轩昂; 二、秦汉建筑形成

10、的历史原因及设计成就。秦朝:(1)建筑材料:陶制砖(画像砖、铺地青砖、承重用砖)、瓦及管道砖的发明是中国建筑设计史上重要成就之一。 (2)建筑结构:抬梁式木结构使用更成熟、水平高,尤其是大跨度梁架的设计。 (3)建筑形式:阿旁宫、骊山陵、万里长城及驰道与直道。汉朝:(1)建筑材料与结构 砖石建筑(东汉)砖石建造低下工程(西安长安城下水道); 木构和夯土技术相结合的台榭式构造方式(西汉),而后台榭高台建筑渐减少,多层阁楼大量出现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形式,斗拱挑檐古代木构架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基本结构形式已成型。 建筑的空间布局:式的群体建筑布局基本定型,已接近后世建筑。 (2)建筑设计形式 屋顶

11、形式: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设有卧棂栏杆、石木门;窗的纹样多样;设有顶棚、柱;使用板瓦和筒瓦,瓦当(防屋檐被风雨侵蚀,亦有装饰效果); (3)建筑装饰设计:画像砖(空心和实心砖)建造墓室,砖面纹饰图案题材广泛社会面貌的写照,史料研究价值大; 原因:秦汉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地域之间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设计活动极为活跃,建筑风格趋于统一,史料记载颇为丰富。三、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结构的类型及特点。l 抬梁式: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主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比较多。l 穿斗式: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整体性强。l 井干式: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以天然圆木、矩形、六角形断面木料平行于向上层

12、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在左右两侧壁立矮柱成脊檩构成房屋。四、清朝时期建筑设计创新活动的特点。1.单体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和定型化程度更高,更富于艺术表现力斗拱功能弱化,层叠数增多,装饰效果加强,出檐减少,举架增高等;2.建筑数量多,新的多样性建筑材料使用;3.木构架建筑结构得到改进(1)柱网更规范,斗拱弱化,表面装饰化(2)拼合梁柱技术、多层楼阁构架、大体量建筑构架等4.建筑设计管理进一步加强:编写专业书籍和辅助资料工程做法则例控制预算、做法、工料的设计依据;5.建筑艺术风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与细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美学形式;6.建筑中的彩画、小木作、栏杆、内檐、雕刻(砖

13、、木、石雕)、塑壁等方面的装饰设计更为艺术化,装饰设计材料及形式范畴扩大。五 浪漫主义的建筑的风格特征及主要代表性建筑和在哪些国家流行? 风格特征 : 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运用中世纪的设计风格对抗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追求超凡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代表性建筑:英国国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流行的国家:英国、德国等国家。六 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及哥特式建筑的影响(一)风格特点 15世纪以后,法国发展为“辉煌式”哥特建筑;英国发展为“垂直式”哥特建筑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宗教性和公共性。(二)结构特点 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

14、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用二圆心的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样高。(三)内部特点: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中厅高度很高,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四)外部特点: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五)装饰特点:墙面可做壁画或雕塑。祭坛是装饰重点。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极富装饰效果。(六)中世纪的世俗建筑1、威尼斯总督宫:立面极富创造性2、半露木构建筑:市民建筑,木构涂彩色,以表现轻快的性格。影响: 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

15、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德国:科隆主教堂,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有较多的传统因素。 西班牙:伯格斯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丹迦风格。七、大革新派的主要观点p 1.表现派:反对复古,主张创新,以新的表面处理手法替代旧的建筑形式;(德国.奥地利)p 2.未来派:宣扬各种机器的威力,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意大利)p 3.风格派:基本几何形体要素的组合与构图,亦称为新造型派或元素派;(荷兰)p 4.构成派: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俄国)八、战后建筑设计中新乡土派与高技派的观点及作出的相应的活动新乡土派 强调自由构思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以适应各地区各民族生活习惯,室内装饰材料通常为木材、毛石、竹艺、手工艺品,植物、花卉及粗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