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133065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前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说“木叶”的开头,从屈原到谢庄、到陆厥、到王褒,木叶飘然,何以成诗?何以诗性洋溢?如此,洞庭木叶便缠绕着我的思绪,为什么“木叶”与洞庭波,成为屈原心中秋日自然景观的代表?为什么是“木叶”而不是“树叶”?为什么“木叶”成为九歌之始?为什么林庚先生能用

2、诗的语言论屈原?“木叶”不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屈原和后来的诗人们,甚少写为“树叶”?这一切,使我激动并牵动着我的心思、目光。2011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其中有说“木叶”,我从书店购得,如获至宝。我可以慢慢地读先生的作品了,可以品味着先生的文字去读了。我的惊讶是:形象思维的某种后果出人意料的语言的诞生林庚先生告诉我们,它既是一种“大胆地发挥创造性”,也是一种“冒险”。也就是说,别树一帜的形象思维,多数人不识其妙的诗的语言的创造,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何险之有?言他人所未言?思他人所不思?然,又不尽然。诗人中有追求奇险怪僻生涩者,为新而“新”,被读者遗弃。但“无边落木萧

3、萧下”,却至今不朽。不言“树叶”而言“木叶”“落木”,其中有一个跨越:由树而木,或认为树与木同为一义,有“树木”之名在;然而,当诗人在写秋风落叶环境中的或者飘摇,或者飘零,或者软软的叶的性状时,均不用“树”而用“木”,均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落木”;木从树木中分离出来,删去冗繁,木变得简单、兀立、有质感,由此可知,“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经历了诗人的“思”哲学意义上的“思”“在思中,存在成为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人,诗意地安居)。诗不只是概念的写作,诗要重视形象、意象。重读说“木叶”: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

4、“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诗的形象万不能是“一般的形象”。这里仍然有一个“思”对字、词、语句的非常人所思之“思”诗人特有的几乎不带共性的形象思维之深入、拓展的问题。假如很省力也不用冒险地以“一般的形象”写作,那就不会有佳作、佳句,这样的诗不在少数。“树”之称为“木”,不仅在诗人笔下,也在护林人中。我曾走遍中国除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大林场,林业工作者、护林员,总是会把一些稀有的、材质极佳的

5、树木,称为“美木”“佳木”“美木良材”,可见,木之名,非诗人专享。2014年初冬,我到辽宁本溪的一处红叶园,红叶铺地,也有半红半黄的,一层又一层,一脚踩上去踩不到地,不忍踩又不得不踩,陪同我的省林业厅工作人员说:“这里是美木之园。”有艺术学校的男女学生十几名,坐在红叶毯上写生,他们从各个角度去素描红叶树以及地上的红叶,他们知不知道:落叶皆木叶?我看见的是有色彩的木叶,是季节涂抹的色彩,木叶萧萧,有声有色。在自然界,木则木矣,美则美矣,美木是无分季节的存在。但在诗人那里就不同了,他要求自然情景的融洽和谐,他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季节,树木于其中,让“木叶”飞动起来,让灵感和独有的场景飞动起来,从而洋溢

6、诗性,构成美妙的、独特的,又是读者熟知的特定环境中的动人的诗歌语言。林庚先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词句和语境呢?林庚先生说:“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此后的诗人们,均在以秋天为背景的情景中写“木”,得到的是不同寻常的形象、佳构。从谢庄而陆厥而柳恽而吴均而王褒而沈佺期而杜甫、黄庭坚等,无不如此。先生认为: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

7、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林庚先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更为广大而美丽的树木的空间,他以诗人的思维或推进,或跳跃,或深入其中,是诗歌中对“木”与“树”本源的深入,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往无前的深入,是对“树”与“木”的诗性的评述,能使人想起鲁迅先生对庄子的评价:“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吾师差近之矣!信夫?林庚先生的心境是空阔而缠绵的,他爱“木叶”,他爱“落木”,他爱秋天,他爱“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8、他爱自然万物。他人在燕园,诗心却是游走的,游走于一个意象和一个意象之间,游走于“落木”与“木叶”之间,游走于江河大海千山万水间。(摘编自徐刚自然笔记:诗在“木叶”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说“木叶”一文有着深厚的情感,当“我”有机会细细品味此文时,对其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语言深有感触。B.在古诗中,“落叶”很少出现,“树叶”的形象不好,而“木叶”“落木”则因为有了“木”字,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妙性。C.将“树”称之为“木”,存在于包括诗人在内的其他行业。“美木”在自然界中可以出现于任何季节,但诗人只将“木叶”限定于秋季。D.作者认为,用鲁迅先生评价庄

9、子文章特色的语言来评价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九歌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和形象思维无关。B.与一般的概念表述不同,诗歌语言稍微不同,传达的意义就会差得很多。C.虽然“我”不知写生的学生眼中的落叶是否是木叶,但“我”眼中的木叶是声色并茂的。D.林庚先生对自然万物的爱和宽阔缠绵的心境,赋予了“落木”“木叶”独特的魅力。3.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获至宝”,表现了“我”对买到林庚先生作品的欣喜之情,也流露出对他的尊敬。B.“别树一帜”,是对林庚先生作品中体现出的诗一般的

10、语言的创新性特征的肯定和欣赏。C.“假如”一词,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旨在指出佳作、佳句创作过程的极其艰辛。D.“一步一步”,是指林庚先生在对“木”与“树”本源的探讨上非常具有逻辑性。4.本文是怎样写出林庚先生以游走心创造出詩意之美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这一年的笔老舍去年“七七”,我还在青岛,正赶写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东西都定好在九月中登载出,作为“长篇连载”,足一年之用。七月底,平津失陷,两篇共得十万字,一篇三万,一篇七万。再有十几万字,两篇就都完成了,我停了笔。一个刊物,随平津失陷而停刊,自然用不着供给稿子;另一个却还在上海继续刊行,

11、而且还直催预定货件。可是,我不愿写下去。初一下笔的时候,还没有战争的影子,作品内容也就没往这方面想。及至战争已在眼前,心中的悲愤万难允许再编制“太平歌词”了。青岛的民气不算坏,四乡壮丁早有训练,码头工人绝对可靠,不会被浪人利用,而且据说已有不少正规军队开到。公务人员送走妇孺,是遵奉命令;男人们照常作事,并不很慌。市民去几里外去找“号外”,等至半夜去听广播的,并不止我一个人。虽然谁也看出,胶济路一毁,敌人海军封锁海口,则青岛成为罐子,可是大家真愿意打日本鬼子!抗战的情绪平定了身家危险的惊惧,大家不走。在这种空气中,我开始给本地报纸写抗战短文。信用未能交出预约的稿子报酬,艺术,都不算一回事了;抗战

12、第一。一个医生因报酬薄而拒绝去医治伤兵,设若被视为可耻,我想我该放下长篇,而写些有关抗战的短文。八月中旬因应齐大之约,搬往济南。济南还不如青岛。民气沉寂,而敌军已陷沧州。我不悲观,也不乐观,我写我的,还是供给各报纸。直到十一月中旬,黄河铁桥炸毁,我始终活动着我的笔,不管有多大用处。铁桥炸毁,敌军眼看攻到,而当地长官还没有抗战的决心,我只好走出来。不能教我与我的笔一齐锈在家中。到汉口,我的笔更忙起来。人家要什么,我写什么。我只求尽力,而不考虑自己应当写什么,假若写大鼓书词有用,好,就写大鼓书词。艺术么?自己的文名么?都在其次。抗战第一。我的力量都在一枝笔上,这枝笔须服从抗战的命令。有一天,见到一

13、位伤兵,他念过我的鼓词。他已割下一条腿。他是谁?没人知道。他死,入无名英雄墓。他活,一个无名的跛子。他读过我的书词,而且还读给别的兄弟们听,这就够了。只求多有些无名英雄们能读到我的作品,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好;一些激动,也好。我设若因此被关在艺术之神的寺外,而老去伺候无名英雄们,我就满意,因为我的笔并未落空。这一年来的流亡,别离,苦痛,都可以忍受,因为笔还在我手中。想想看,那该是怎样惨酷的事呢,设若我的手终日闲着,笔尖长了锈!再退一步讲,我依然继续写我的长篇小说,而没有一个无名英雄来取读,我与抗战恐怕就没有多大关系了吧?在今日,我以为一篇足以使文人淑女满意的巨制,还不及使一位伤兵能减少一些苦痛寂

14、寞的小品;正如争得百米第一的奖牌,在今日,远不及一位士兵挂彩那么光荣。在这时代,才力的伟大与否,艺术的成就如何,倒似乎都在其次,最要緊的还是以个人的不管多么小一而艺术一不管成就怎样配合着抗战的一切,作成今天管今天的,敌人来到便拿枪的事实。我是在这里称赞自己么?一定不是!我是来说这一年我的笔没有闲着,和为什么事没有闲着。我尽了我的力,该当的;只觉得不够,羞愧;还敢自谀?因为我自己如是,我便可以切实的说明,文艺界的朋友们多数的是加紧工作,不肯闲起笔来。大家所写的不同,可是文艺始终未曾被敌人的炮火压得闭口无言。自然,因印刷的,交通的,分配的,种种不便与疏忽,文艺还未曾深入民间与军队中。可是,这不足证

15、明文艺者的懒怠,而是许多许多实际的困难未能克服,不能归咎于作家。第三期抗战已到,精神食粮必须与军器兵力一齐马上充实起来,不可稍缓。文艺者,我相信,是愿意把笔作为枪的。那么,政府社会在实际上能予以便利与协助,实在是必要的。文艺者只有笔,他并没“一应俱全”的带着印刷与交通工具。等到文艺者的笔因客观的条件而不得不锈起来,那个损失将非仅后悔所能弥补的。这一年的笔是沾着这一年民族的血来写画的,希望她能尽情的挥动,写出最后胜利的欢呼与狂舞。有笔的人都是有这个信仰。希望政府与社会帮助。横扫倭寇,还我山河!(载于1938年7月7日汉口大公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抗战爆发后,青岛被日寇封锁,但民众甚至正规军队都真心想打击敌人,而“我”也因为种种原因停止了正创作的小说。B.“我”提及伤兵读自己的鼓词,并将其传播给别的兄弟的情节,表现了“我”为自己能为抗战做贡献而高兴,激发了配合抗战创作的信心。C.在“我”看来,虽然文艺者不是万能的,但他凭借着自己的不锈的笔,只要不懒怠,是能够克服印刷、交通等实际困难的。D.末段“这一年的笔是沾着这一年民族的血来写画的”,再次表达了一个文学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笔尽力为抗战效力的决心。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写抗战爆发,作者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