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桃*** 文档编号:489133054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4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福建省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龙岩市九年级学业(升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把所有答案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3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文以载道,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1)_,奉命于危难之间”是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的大义(诸葛亮出师表);“(2)_,(3)_”是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勇毅(乐府民歌木兰诗);“报君黄金台上意,(4)_”是视死如归、忘身报国的决心(李贺雁门太守行”);“醉里挑灯看剑,(5)_”是梦回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_,因人常热”

2、是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侠义(秋瑾满江红);“(7)_,(8)_”是推己及人、广济苍生的情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9分)小语同学即将为校园纪录片留住乡韵撰写解说词,请帮助她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美食,总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长河里漾起温情的涟漪。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过:“人的胃是有( )功能的。童年时品尝过的味道,总会让人 (mng)记许久。”多年以后,也许诸多事情早已随风而 (sh),但舌尖上的味道,总让人难以忘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造就( )的饮食习惯,在人气、喜气和烟火气的相互浸染中,菜香扑鼻的乡愁得以在我们的舌尖延续。那些散发泥土气息的食材,

3、被人们以 (xin)熟的技法,佐以质朴的情感烹出可口的美食,令人味蕾萌动、垂涎三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街头巷尾总会( )着朴素的烟火味,纵然离家千万里的游子,每每想起舌尖上熟悉的味道,亦能消解思乡的愁绪。我想,那些于街头巷尾隐藏的味道,像故人,更似乡音,充满着温情的滋味,是心底自然情愫的流露。(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记忆 泾渭分明 环绕B回忆 截然不同 环绕C记忆 截然不同 萦绕D回忆 泾渭分明 萦绕(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3名著阅读交流。(6分)小语同学正在写一篇

4、关于“信念”的作文,想运用西游记或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例子来论证拥有坚定的信念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请你选择其中一部名著,结合具体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话给小语做示范。二、阅读(67分)(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45题。(7分)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4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3分)5这首诗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写作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会稽清白堂记范仲淹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南足,北上有蓬莱阁,阁之西有凉堂,堂之西有岩焉。岩之下有地方数丈。密蔓深

5、丛,莽然就荒。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盛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佳日得阳春温如也召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摘编自会稽清白堂记)【注】芟(shn):除草。扃(jing):关锁。绠(g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饵:吃。师:学习,效法。忝(tin):玷污。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加点词方法提示词

6、义悦人襟灵词类活用凄神寒骨(小石潭记)(1)悦:_又构亭于其侧根据语境推断(2)构:_因署其堂曰“清白堂”选择词义相同的一项(填序号)因: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3)因:_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严冬时/若遇佳/日得阳春/温如也/B当严冬/时若遇佳日/得阳/春温如也/C当严冬时/若遇佳日/得阳春/温如也/D当严冬/时若遇佳日/得阳春/温如也/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岩之下有地方数丈。(2分)(2)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4分)9范仲淹以“清白”命名堂和亭,有何用意?

7、(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三张纸条(节选)王愿坚被国民党反动派摧残过的村子,一点儿也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所有的房屋都被一把火烧得精光,人们只好在这些残壁近旁搭起一排排的竹寮子来遮蔽风雨。夜里,竹寮里只剩下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经过这几个月的折磨,这位身强力壮的庄稼汉,像害过一场重病,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两颊瘦削下去了,嘴上也留起了胡子,一看去像个半老头了,但他那炯炯发光的眼睛和微微张开的嘴角上,却流露着掩不住的笑意今天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蕴蓄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红彤彤的火苗来了。小

8、伙子沉思了一会儿,说,“阿叔,我留下你不为别的,实话告诉你,这村在党的同志都上山了,这会儿,有一桩紧急的事我想”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什么事照直说好了。我虽然不在党,可我知道咱们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有事交给我,我豁上身家性命也能干!”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费了好大的劲,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在县城里搞了一部分火药。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南瓜、蔬菜,人缘好,地理熟,再者他是有户籍的人,进出白匪的“卡子”比较方便,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第二天,程元吉起

9、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可接头的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他必须想出办法,做出决定。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一进家门,妻子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程元吉且不答她的话,反问她:“咱的米还有多少?”“还有二百来斤吧!”“装米箩,我要卖了它!”程元吉说罢,又抓了把石子在地上摆弄着算起账来。妻子懂得他这说一不二的脾气,就动手装米。一边装,一边忍不住问道:“什么事用钱这么急?卖了以后大人小孩吃啥呀?”“少啰唆!床底下有南瓜,地窖里有红薯,还能饿着!”他又计算了一阵。算完了

10、,他双手抱着头,发起愁来:就是卖了米,钱也还差得多呀,再从哪里弄钱呢?他打量着屋里的每一个角落,想找出点值钱的东西来。他走着、看着、想着,眼睛慢慢地在屋角里那只旧箱子上停下来。他呆呆望了一阵,蓦然狠狠地跺了跺脚:“就这么办!”说完,他走到妻子跟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卖地?”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等听完了,又大吃一惊。她懂得丈夫的心,也知道这事果真要紧,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其实程元吉明白妻子的顾虑,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第二天,小

11、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正像程元吉想象的一样,人们都眼巴巴地望着呢。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嗳,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

12、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 柳笙 政委 吴功强看着这张纸条,程元吉的眼里忽地涌出一股泪水,他仿佛觉得心要跳出来。这些人,为了劳苦群众的事,奋不顾身,可是当需要群众的帮助的时候,却是这样斤斤计较、分毫不爽啊。他用颤抖的手接过了纸条,说:“好,我收下。等你们,不,等我们胜利了以后再说吧!”(摘编自王愿坚小游击队员)1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展现程元吉对革命重新燃起希望。B第段中两处省略号,第一处表示说话吞吞吐吐,第二处表示语言中断。C小说写“卖地筹钱”一事,既反映程元吉家境艰难,也体现

13、其妻深明大义。D小说中程元吉提醒红军接头站已遭到破坏,表明他希望得到红军的认可。11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经过这几个月的折磨,这位身强力壮的庄稼汉,像害过一场重病,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两颊瘦削下去了,嘴上也留起了胡子,一看去像个半老头了,但他那炯炯发光的眼睛和微微张开的嘴角上,却流露着掩不住的笑意。12文末程元吉话中的称谓发生了变化,请简要分析其原因。(3分)13小说详写程元吉接受任务、筹钱买火药、政委写纸条,省略买火药、送火药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14小说结尾提到的“纸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材料

14、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有着奇妙的关联。建筑中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寥寥数语便能突破建筑表现的局限,达到意与境的统一,形成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景观。建筑重物质,文学重精神,分处艺术的两极。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奇妙的关联。对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可以发现:文学在建筑上的叠加,在中西方建筑体系中是不均衡的。西方建筑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绘画,只有少数纪念性建筑中刻有一些文字,内容又常常是记叙性的,作为对雕塑、绘画的补充。而中国传统建筑创造了楹联、區额、招幌、牌坊、碑碣、摩崖、刻石,以及各种嵌板刻字、纹样纹饰等品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叠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不仅强化了建筑意境,而且增加了建筑的生命力。这些建筑

15、中的文学基因,无论从数量、质量上,还是广度、深度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建筑体系。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形成,根植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文学语言的大量叠加,与汉字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具有长于表意、文法自由、书写灵活、高度艺术化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建筑作为一种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的欠缺,两者联袂呈现,创造了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加持,更是为文学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各有风韵,篆书敦圆苍茫、隶书工整精巧、草书潇洒奔逸、行书流动自如、楷书清丽娟秀,可根据建筑需要,因时因地灵活融入。汉字这种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这些文人骚客、士族阶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甚至直接参与建筑营造,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