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包扎方法的比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108331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包扎方法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包扎方法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包扎方法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包扎方法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包扎方法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包扎方法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包扎方法的比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后止血方法的比较摘要: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绷带压迫和螺旋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螺旋压迫器1压迫止血,对照组采用绷带包扎止血,比较两组的出血、肢体肿胀程度、患者舒适度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止血成功率、肢体肿胀程度及患者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1.2 方法1.2.1 包扎方法 对照组用纱布按在穿孔点上方1-2cm处,拔出鞘管,再用5块纱布覆盖穿刺点,用弹性绷带或圆纱布卷加压包扎包扎4,6小时后拆除包扎物。包扎后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及局部有无渗血,并嘱患者活动手指,判断松紧。若患者手指颜色

2、发紫,并诉手部发麻,提示压迫不到位或过松,都需要重新进行加压包扎。观察组术后使用桡动脉螺旋压迫器加压止血,将预先消毒好的止血器压迫板置于穿刺点上方,并使用两边的粘贴带初步固定压迫板的位置,然后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固定压迫板,右手缓缓拔出动脉鞘管,在鞘管退出皮肤的瞬间左手拇指和食指用力压迫压迫板,右手将螺旋器旋紧直至穿刺点不出血。询问病人的感受,并观察末梢循环,之后每两个小时将螺旋器放松半圈,根据出血情况在4-6小时撤除止血器。1.2.2 评价方法 1.2.2.1 比较两组压迫效果,观察两组桡动脉穿刺点有无出血、渗液、血肿等现象。1.2.2.2 比较两组局部皮肤状况。拆除纱布、弹力绷带和螺旋

3、压迫器的时候观察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水疱形成以及皮肤破损情况。比较两组患肢的舒适度。通过0-10的评分法,数值越大,患者感到越不适。0为没有不适感;1-4为轻度疼痛(患肢稍感不适,有压迫感);5-6分中度不适感(患肢有压迫烧灼感、刺痛);7-10分为重度不适感(患肢麻木,肌肉痉挛、疼痛)。2 结果2.1 两组压迫止血效果 两组均未出现穿刺点血肿,对照组有6例伤口渗血现象,观察组没有出现伤口渗血现象。2.2 两组皮肤过敏发生率及患肢舒适度比较5 见下表1 表1 两组皮肤过敏发生率及患肢舒适度比较组别例数皮肤过敏患肢舒适度无 轻度 中度 重度 对照组观察组2/ZP1001001607.0180.0

4、084 89 4 3 82 18 0 011.054 0.000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目前常用的穿刺途径为股动脉和桡动脉。而股动脉作为心脏介入治疗的传统方法,术后穿刺口压迫止血困难,易出现术后出血或皮下出血肿,压迫局部时易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脏骤停,术后需要严格平卧24小时,患者出现腰酸、背疼、烦躁、排便困难,患者难于接受等缺点。而桡动脉位置表浅、管径细,穿刺部位出血少,易于加压止血,伤口不易感染;并且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血管、迷走神经分布少、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不会出现神经反射性血压和心率降低;而且手掌为双重供血,即使桡动脉闭塞也不容易发生手部缺血;患者术后

5、不需要严格制动,从而减少了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腰酸背痛甚至下肢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随着穿刺技术及器械设备的改进,经桡动脉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更多的患者愿意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由于螺旋止血器可直接观察到穿刺点出血及肢体血运情况,压力可随时调节,操作简单方便,增加患者的舒适度。而绑带包扎宽度达10cm、覆盖穿刺点、对局部的压力难以控制,给术后观察桡动脉、尺动脉搏动带来不便,因而增加了手部肿胀、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应用螺旋压迫器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应用绑带止血。观察中发现压迫侧手臂疼痛不适、肿胀,减压后不适会自然减轻。应用螺旋压迫器止血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节压迫的松紧度,操作简单方便。如果

6、压迫器压迫时间适宜,则避免了压迫处疼痛不适、手臂肿胀、皮肤缺血坏死等。尽管桡动脉压力低、出血少、且容易止血,但仍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渗血和出血,特别是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及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压力大、脆性高、容易发生渗血,术后护士每15-30分钟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患肢有无肿胀、穿刺侧手掌有无苍白、青紫、疼痛、麻木及异样感觉;术后两小时内嘱患者避免做屈腕动作,腕关节制动4-6小时;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术肢手指活动是否灵活、有无活动或感觉异常等;术后48小时不在术侧肢体测血压和输液。4 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知道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费用低廉、止血效果明显,但较为费时,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如包

7、扎不好往往应穿刺点渗血而需要重新包扎。螺旋止血器止血快速,且操作简单,与绑带加压包扎相比前臂肿胀发生率低,血管并发症(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均较低7-9心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论是用绑带加压止血还是用螺旋压迫器止血都应该注意以下护理要点:加强监护:PCI术后患者安置在观察室实施观察护理,持续予心电监护24-48小时,注意有无心律失常情况,有无T波和ST段的心肌缺血改变及心肌再梗死的表现,术后常规心电图,定时测量血压直至血压平稳,但要注意低血压症状的变化。PIC术后患者常规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和抗凝药物,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倾向、穿

8、刺侧手部肿胀麻木及末端血氧饱和度及患者精神、神志等情况;穿刺肢体的护理:由于手术过程全程肝素化,故易引起穿刺部位的出血和血肿,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抬高患肢,腕部制动,保持腕关节伸直,预防上肢肿胀,局部加压包扎6小时,观察患肢手部皮肤颜色、温度、桡动脉搏动情况,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如出现手指麻木、疼痛明显,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两种止血方法的加压压力均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如手部发生重度肿胀应及时进行减压;术侧手臂不应加压或输液,但术后1 h2 h如无出血,手部及腕部可适度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活动及进食:病人返回病房后单纯造影者即可下床活动,鼓励患者在术后24小时后下床活动,鼓励患

9、者进食,多饮水,以补充血容量和及时排出造影剂。药物治疗:继续遵医嘱服用如下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300mg,每天一次,一个月后改为100mg,每天一次,长期口服;他汀类调脂药,一般常用氟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即使胆固醇正常,也需服用最少服用6个月1年,长期服用对预防再狭窄和新的冠状动脉狭窄有积极意义;倍他受体阻断剂,如倍他乐克等,如果没有禁忌症,建议长期使用;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需长期使用降压药物和降糖药物,有效的把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根据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皮肤过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由此可见选择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又方便的止血方法就显

10、得更加重要。螺旋压迫器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患肢的舒适度,也为护理人员对术后观察及护理带来更多方便,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朱中生,陈绍良,叶飞,等.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在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J.2006,34(1):72-732 李丹,刘亚男,刘国洁,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局部使用桡动脉止血夹的护理J.护理学报,2007,14(3):90.3 蒋金发,Micnel Berthet-Bouler.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中国介入心脏学杂志,2000,8(4):177.4 王青,王瑜,王卫等.冠状造影术后伤口包扎方法的研究J.海南医学,2007,18(8):21-

11、22.5 张贞,王秋菊.冠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减压包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0,17(2):24-25.6 汤雁玲,刘晓青,吴学勤,等.心脏介入性诊疗术后伤口出血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13(2):76-77.7杨士伟,周玉杰,史冬梅,等。经冠状动脉途径开展门诊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022-1025.8杨清,周玉杰,聂斌,等.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规止血与器械止血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720-723.9方玉强,陈乔,杨成明,等.桡动脉止血压迫器在桡动脉介入术后的止血作用观察。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0,15:293-295.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