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促进我的成长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094751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促进我的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促进我的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促进我的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促进我的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促进我的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促进我的成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促进我的成长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上一节课是容易的,而要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具有过硬的基本功。怎样才能上好课呢?本人通过自己多年在教学中地不断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1、练好说功。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教育理论运用的基本功、解读处理教材的基本功、写字说话的基本功、媒体制作运用的基本功等等。我个人觉得说话的基本功说功非常重要,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好多信息,是通过教师说的途径传递给学生的。对于练好说功,有三种做法可以借鉴:(1)以听促说。看电视时,听听播音员是

2、怎么说的、演员是怎么对白的;听课时,听听优秀教师是怎么表述的;通过听,学习别人的咬字发音,借鉴别人的讲话思路。(2)以说促说。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登台发言,无论是在校上班还是外出学习,只要是有说话的机会,总不要轻易放过。我觉得和陌生人交流、跟外地人交流,收获是挺大的,一来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二来可以培养普通话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3)以写促说。写能提高思维的层次性和严密性,此外,用电脑写文章,如果你用的是智能输入,还可以纠正普通话的发音。文章写多了,你讲话的逻辑性、条理性、流畅性自然也就具备了,有同感的老师不妨一试。2、要吃透教材。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人认为以教材为本的说法,似乎有些

3、过时了。其实不然,不管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吃透教材依然是备课、上课的首要环节。吃透教材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一是反复阅读教材,初步感知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二是分析教材,理清主要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瞻前顾后,找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承接关系。以“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材处理为例:通过阅读教材,得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即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分析教材,理清了三个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流程,即通过图片感知、计算感知等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确很小;然后借助氨分子的扩散实验让学生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

4、最后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引领学生围绕分子间究竟有没有间隔的问题展开探究。通过瞻前顾后,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以外,还有教材后面将要介绍的离子,因此,在汇总学生对物质构成情况的猜想时,要强调: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许多教学实例说明,只有教材吃透了,我们的教学才不会离谱,只有教材吃透了,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出新。3、要潜心研究,争取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1)教学设计要讲究自主性。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整个设计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因为对于某一节课而言,你的思考比其他人全面,你有自己课堂设计的主线,你

5、有有别于别人的教学风格,如果一味模仿别人、盲从别人,势必会丧失自我。当然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一是上课的老师不能固执己见,对于别人明摆着的好的建议,还是要虚心采纳的;二是我们做导师、当参谋的老师,提修改意见前要认真研读一下教材,提意见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教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功底,充分考虑到教者设计的教学主线,尽可能不要让上课老师处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2)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一是理顺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顺序,简单地说,就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有一根较为明晰的串线,以次减少教学的零散性。我在绪言一课中。针对教学内容零散、烦杂等特点,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整合,设计出了

6、“感受化学的有趣”、“领略化学的神奇”、“了解化学的作用”、“回顾化学的历史”、“展望化学的未来”、“体验化学的学法”等六个教学主版块,各个版块之间用精短的过渡语言相连,使彼此顺承自然、融为一体。上述六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教材中、教参中是没有的,必须依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依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和提炼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二是删除教学过程中的琐碎提问。 “溶液的形成”一节中,在学生配制好蔗糖(食盐)溶液之后,我原先设计的提问是: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有说发现蔗糖(食盐)溶解的,有说蔗糖(食盐)消失的,有说蔗糖(食盐)分散的

7、,从下一个问题(蔗糖或食盐为什么会消失呢?)的提问及课件出示的内容等角度看,学生回答蔗糖(食盐)消失最好,但学生的回答很难“到位”,其间浪费时间不少。后来,我将这一提问改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然后再设问:蔗糖溶液、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设计的问题变得简明了,师生活动中的疙瘩也就减少了,教学进程流畅了许多。保证课堂教学流畅性的关键之三是提炼三种教学语言。一是导入语言,二是过渡语言,三是结束语言。绪言课是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入门课,因此,我的新课导入采用了一组文笔优美的排比句:都市的夜幕下,霓虹闪烁;欢乐的节日里,焰火缤纷;宽阔的国道上,车

8、辆奔驰;绿色的田野中,化肥润苗这一切都和我们即将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化学密切相关。化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认识他。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实验装置的探究,我设计出了“相信你会思考”、“相信你会选择”、“相信你会变通”、“相信你会设计”四个小版块,在三、四两个版块之间,我设计的过渡语是:刚才的活动情况表明,同学们对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认识,已经到了会选择、能变通的地步,如果给出若干种实验仪器,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设计出富有个性、富有创意的实验装置来。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一条上坡型曲线,因此,该课的结束语,我来了个借“线”发挥:本节课的学习已接

9、近尾声了,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高!(3)亮点预设要讲究适度性。一堂课的设计是需要有亮点的。我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曾将“花”的实验作了富有诗意的设计,这就是醋酸喷花、清水浇花、气吞小花、水气润花、热风吹花,学生对这组花的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这节课的亮点。但亮点的预设也要讲究适度性,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决定了,试图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出彩,都有亮点,这种想法是难以实现的。备溶液的形成

10、这课教案时,我曾把“几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探究预设为亮点,具体方案是:学生猜想(能)。设计方案(将氯化钠和蔗糖同时加入到水中搅拌;将硫酸铜晶体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高锰酸钾加入到食盐或蔗糖溶液中;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等)。学生实验。让学生从便利和现象明显的角度评价上述实验方案(从便利以及节约药品的角度看,将配制的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这一方案最好;从实验简捷以及现象明显的角度看,将硫酸铜溶液倒入蔗糖或食盐溶液中这一方案最好)。无论从学生思维发散的角度看,还是从探究要素完整体现的角度看,这种预设都是有亮点的。但学

11、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表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其它探究活动的进行。因此,在以后教学时,我简化了这一探究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已经配制的溶液以及实验桌上提供的溶液(硫酸铜溶液等),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虽然这种设计亮度不及原先的方案,但亦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同时也保证了其它教学环节亮点的存在。在实际教学我发现,一节课不能试图每一个环节都有亮点,如果这样其结果很可能是每一个环节都亮不起来,甚至会影响整节课教学的流畅与完美。(4)双边活动要讲究主体性。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说白了,就是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代其动脑,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其动嘴。这

12、就要求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思考价值,问题的表述要清晰明了,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不要急于“和盘托出”,而要耐心“引航导渡”。(5)实验安排要讲究简约性。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并不是越多越好,讲究实验的简约性是避免实验过多过烂的好方法。溶液的形成一课中,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特征,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将硫酸铜溶液加入其中,证明两种物质也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溶液。碘加到水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高锰酸钾加到水中加入酒精,证明酒精溶于水。植物油加到水中探究乳浊液及乳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