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导学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08486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感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夏感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夏感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夏感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感导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夏感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字词:芊芊、轻轻曼舞、主宰、磅礴、匍匐、澹澹、闲情逸志2、通过朗读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后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课前预习】【知识链接】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主要从事散文 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主要著 作有新闻三部曲这(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 鬼雄,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 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

2、以,他把 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 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自学导航】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黛( )色 贮( )满 芊芊()细草轻飞m a n (2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闲情逸致:芊芊细草:3大声朗读课文三遍,注意语气、语调 4搜集文学作品中有关夏的好词佳句。匍匐()( ) 澹澹()舞闲情 y i() zh i()秋波澹澹:轻飞曼舞:奏、重音。【课内探究】【自主学习】1. 文章题目夏感,找出文中集中表现作者对夏天感受的一句话。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2. 作者笔下的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夏天?从哪里

3、看出?如何体现出来?3. 在作者眼里,夏天是热烈的、紧张的、急促的,作者要赞美它们的什么?一景美、人勤【合作探究】1. 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2. 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3. 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 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 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

4、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4、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5、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 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精讲点拨】1.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 的写景抒情。2. 采用对比手法,欲扬先抑,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3. (1)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2)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

5、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 象生动。【当堂检测】1 阅读全文夏感,回答问题。( 1)根据 2、 3、 4 节的内容,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夏的特点。 气势磅礴 ( 2)说说你对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含义的理解。(3)第5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 中的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从文中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5)请写出历代文人描写“春花”“秋月”的大诗词各一句。春花:秋月:【课外拓展】拓展训练】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 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